絳邑城外軍營處,劉協乘車駕巡視。
這里地形平闊,溝渠阡陌縱橫。
只是年久失修,很多溝渠已經堵塞,雜草、蘆葦密集生出。
裴茂隨駕左右,解釋說:“這里本晉室所開新田,歷經秦漢,乃河東膏腴之地。后白波作亂,人民逃散;又有匈奴不時侵擾,故多廢棄。本郡立軍寨于河口處,軍士駐屯之余屯墾附近二百余頃土地,足以養軍。”
劉協點著頭,他聽說過新田。
晉室屢次遷都,都城都叫絳,所以有好幾個絳邑。
看著遠近荒廢的良田,稍稍疏浚溝渠,便是極好的水田。
他問:“既然屯墾軍士可以自足,何不多蓄士馬?”
“回稟陛下,皆因人力不足。”
裴茂耐心回答:“各處百姓流離失所,皆有良田、水田可以租佃、耕種。再者,此處屯墾若眾,必引匈奴聯軍來犯。”
還有就是軍屯規模太大,不利于郡府控制,豪強、郡府之間相互制衡,限制了周圍荒廢良田的恢復。
沒有足夠的武力,確實很難保護糧食。
劉協明白這個道理,河東有鹽有鐵,也不乏良田,唯一不好的就是遷徙進來太多匈奴。
巡視之際,一名中書舍人在兩名羽林騎士伴隨下驅馬而來,來到車駕前:“陛下,趙侍中破匈奴偵騎,斬獲七十三級,得馬匹五十二!”
這名中書舍人情緒亢奮,雖然多多少少不喜歡趙基的率直,但比起殺匈奴的戰績來說,個人情緒反而沒那么重要。
劉協聞言追問:“當真?”
“不敢欺君,趙侍中已到五六里外。”
中書舍人長拜,語氣鄭重。
裴茂見天子興沖沖模樣,就勸說:“陛下不可輕動,有失威儀。待趙侍中上表奏捷,遣使褒獎即可。”
“準。”
劉協應下,就說:“那回營吧。”
“唯。”
周圍近侍齊聲應答,六匹馬拉載的天子車駕調頭。
他并沒有入住絳邑,而是在澮水之南的虎賁舊營附近另起一座營地。
現在是澮水枯水期,人馬可輕易渡河,就是車輛不怎么方便,需要找合適的河段。
絳邑軍營,轅門大開。
營中駐屯的虎步軍士都待在各自小營區里,隔墻觀望。
入營的騎士已以矛戟挑著斬獲的首級,或牽著追到的馬匹,也有十幾名匈奴俘虜被皮索綁著,拖著勉強小跑才能跟上隊伍。
徐晃、賈詡快步來轅門處迎接,徐晃不出所料的樣子,拱手高聲:“侍中,戰況如何?”
賈詡則觀察回營的參戰吏士狀態與數量,認出了侯選、李堪的部屬,這些人鎧甲都是拼裝而成。
不像虎賁、虎步,都是相對統一的軍裝、鎧甲。
趙基抬腿從月里黑背上一躍而下,止不住笑容:“我已找到破敵之法!我一百三十余騎,迎戰對方二百余騎,我兩壺箭還未射盡,匈奴潰敗而走。”
近距離射殺人形靶子,的確比草垛箭靶要暢快很多倍。
這種感覺很難形容,充氣玩偶真的不如杭康玩偶。
雖然都沒試過,但感覺反饋的差異感,應該是一樣的。
趙基心神暢快意氣風發,看向賈詡:“不過文和先生的計策,還是要施行。我已傳令過去,兩到三天內就能見效。”
賈詡已經算明白敵我大致戰損,也是笑容洋溢,詢問:“匈奴戰力如何?”
“今日所遇,遠不如右賢王所部精騎。”
趙基收斂笑容,神情認真:“根據侯文則、李伯承講述,汾北周邊匈奴各部,窮盡其力,也難湊出五千這樣的精騎。”
說話間,徐晃展臂邀請,趙基也就引著侯選、李堪一起進入中軍區域。
任由凱旋歸來的吏士挑著頭顱前往各處,以及外圍小寨夸耀。
中軍區域,裴秀已帶著幾名書吏背著木箱走來,他們要記錄軍功。
當場能賞就賞,即便當場酬功,也要記錄在冊以作為以后的憑證;不能酬賞的軍功,則記錄在冊,攢夠了再做處理。
進了大廳,趙基左右看看,還以為這次回來,徐晃又會送他一顆使者的頭顱。
看來伏完、公卿還沒摸清楚狀況,沒有采取什么動作。也有可是大敵當頭,這些人也知道同舟共濟的道理。
趙基就這么左右環視的動作,就讓徐晃想起了那夜被趙基砍死的中部都尉馬矢枝。
各依次序落座,趙基取下頭盔,就說:“以我觀之,匈奴實難與我相持。文和先生如何看?”
李堪、侯選也坐在末席,一起去看賈詡,賈詡之名對他們來說也是聞名貫耳。
賈詡抬手撫須,用食指輕輕刮動髭須,沉眉思索:“匈奴各部春季獸群瘦弱,實難久戰。以我觀之,匈奴在等援軍,故不急于進攻。”
否則今天就不是少部分騎兵來驅逐己方的偵察隊,而是派遣數千部隊來打前哨戰。
徐晃等人也是點頭,匈奴各部之間競爭矛盾很大。
若是現在集結的匈奴發動進攻,那么后續抵達的匈奴……極有可能翻臉,漁翁得利。
正確的方式就是等,等各部聚齊后,率眾盟誓,然后再打仗。
沒有經過當眾盟誓的聯盟,是不穩定的聯軍。
賈詡看著趙基,繼續說:“匈奴在等各部齊聚,也在等李傕發兵進犯河東。若是李傕進犯河東,我軍陷于兩難之際,匈奴才會大舉進擊。”
趙基聞言一笑,對眾人說:“這些匈奴人一門心思學兵法,還想當我漢家博士不成?”
匈奴人一直學習漢家優點的改革,比如開墾屯種之類。
可學來學去,鮮卑出了個檀石槐,不到十年就打的匈奴抱頭鼠竄,入塞躲避鮮卑人的侵擾。
說笑間,趙基取出備用汗巾,將頭上汗水浸濕的巾幘摘下,換了個干爽一些的巾幘。
徐晃跟著笑了兩聲,就說:“匈奴縱然不會大舉進攻,也會晝夜騷擾,不可不慎。”
“嗯,午后我再督率健騎前去挑戰。”
趙基說著扭頭看侯選、李堪:“二位都尉各率健騎百員,我們出車騎千人北上。匈奴應戰,就且戰且退;若匈奴敗績,當如此戰一樣,切不可追擊,免得中伏,拖累旁人。”
“遵命!”
侯選、李堪直腰側身,對著趙基拱手。
對于他們兩個,自然不需要書寫軍書、將令,這兩個人挑選部曲作戰,不需要這些手續。
趙基又看徐晃:“午后,河東騎士也休養完畢,公明與去卑為繼軍,接應我等。”
“喏。”
徐晃拱手應下。
趙基又看賈詡:“營中軍務,還需要先生多多費心。”
“不敢。”
賈詡微微欠身,反而問:“侍中督兵前去挑戰,可要征集羽林騎士?”
“我會邀請,羽林若是不肯去,我也不會強迫他們。”
趙基說著笑了笑,現在臨近午間,北岸的匈奴已經不需要考慮。
組織一萬多人渡河,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不是他看不起匈奴,而是這種匈奴聯軍本身缺陷就很大。
如果來犯的匈奴一條心,他們沒必要這樣分兵,全部在汾水上游渡河,集結完畢,順著馳道向下壓過來,哪里又會有這么多事情?
家家都有難念經,自己軍中有團結問題,匈奴也有。
不能過度神話、夸大敵人,特別是現在短兵相接,敵我相互缺乏足夠的認知,必須打一場前哨戰。
贏了助長士氣……若是輸了,就斂眾固守,尋找其他機會。
說話間,飯菜、粗釀甜米酒就端了上來,趙基抓濕布巾擦手后,端起餐盤就吃了起來。
隨著軍令傳達,午后出營參加挑戰的士兵都開始用餐,喂馬,做戰斗準備。
難題也就甩到了羽林中郎將毌丘毅面前,到底要不要帶著二百羽林騎士參加這場挑戰?
匈奴人驅逐、襲擊了趙基,于情于理也輪到漢軍發動反擊。
如果不去,匈奴人反倒會輕視漢軍。
打仗打了這么多年,決戰之前都是這樣先接觸一下,以便采取更妥善的戰術。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