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趙蕤第二次南下。
第一次來邀請趙彥護送皇后北上,就被趙彥婉拒。
折返之后,又帶來了新的使命,將由他自己來護送。
“非我不肯,而是如今河東形勢正好,天子在河東,朝廷在河東,則這上升之勢難以阻擋。”
趙彥依舊拒絕,與趙蕤乘車巡視城西正在建設的太學工地。
是以一座村落為基礎,進行擴建。
充當勞力的雇工、奴隸或板筑墻壘,或挖土打制土坯。
女子則運輸沙土,每日工程進度喜人。
黃土地面,夯土工程相對簡單,沒有那么多砂石,地面也容易挖掘。
趙彥不解神情,反問:“子茂你也見了,阿季剛迫降匈奴,就組織軍屯種植小麥。而張楊、董承又在做什么?劉表答應的糧秣,可能按時按量輸運雒都?”
“劉景升乃宗室棟梁,天下名士,豈會失信?”
趙蕤也是反問,對張楊、董承這里的情況不做回答。
董承這里糾集各類兵士,加上河內派遣的雜兵,目前三千多人修筑宮殿。
吃的是河內就近輸運的糧食,河內就這么大,遭災之后還要養兵,也支撐不了多久。
趙彥聞言只是笑笑:“劉表失約,朝廷又能如何?左靈就任南陽,尚且不能說服張繡,又如何能影響劉表?”
南陽郡守左靈出發的很快,董承也分出一些士兵護送左靈上任。
可曹操自開春就討伐汝南黃巾賊,曹洪率偏師走河內迎奉天子被擊退后,就自宛口殺入南陽。
現在趙彥懷疑左靈可能半路上已經被曹洪截殺……也不能這么武斷,畢竟董承手底下軍隊并不穩固,沒有家屬人質,派出這樣的軍隊護送左靈,半路上殺了左靈一哄而散,嘯聚山林成為盜匪也是常見現象。
南陽目前存在兩股軍事勢力,宛城東北各縣已經被曹洪實控。
張繡為了縮短補給路線,主力則在宛城之南的穰城、冠軍、安眾各縣,依托涅水生存。
失去劉表供應的糧食,張繡這里也會垮臺。
張繡這里的軍隊比董承好一些,中堅力量是鄉黨舊部,家屬多在涼州,彼此抱團取暖,不會倉促瓦解、崩散。
董承就不行,張楊斷絕河內的糧食,董承所部立刻就會潰散。
這些亂世光棍漢依附董承,有幾個是心存漢室的?
為的,就是那一口吃的。
誰能提供糧食,董承麾下的軍隊就會向誰倒戈。
趙蕤沉默,現在曹操風頭正盛,尤其是兩次屠戮徐州,逼的一貫強勢的陶謙郁郁而亡后,還擊敗呂布、袁術,堪稱打遍中原無敵手。
如今進剿汝南黃巾,大軍匯聚,凱旋之后極有可能調頭殺入荊州。
有徐州人這個前車之鑒,劉表怕不怕另說,但荊州人肯定不想與曹操起沖突。
尤其是曹洪封住宛洛通道的時候,劉表、荊州人敢派兵運糧?
曹操不來打荊州,荊州人就很慶幸了,還敢派兵去挑釁曹操?
誰都知道北方受災,荊州人從襄陽起運糧食,水陸兼程,將近兩千里路程。
這得耗費多少糧食?
曹軍餓的眼睛發綠,荊州人敢炫富?
趙彥個人立場發生變動后,自然不會一門心思專想好事。
稍稍冷靜分析一下,就知道劉表根本無法長期供應雒陽的糧食需求,更別說派遣萬余兵馬協助防守。
至于劉表派兵迎奉天子、朝廷去荊州,或許荊州一些人樂意,十分殷切。
可劉表圖什么?
趙蕤始終沉默,趙彥若是不放行,他難道還能強搶皇后?
原本或許還有一些成功的希望,可天子隨駕郎衛陸續逃亡之后,再加上趙基迅速擊破匈奴并收編各部,導致留守安邑的行宮衛士也發生了動搖。
本來就是河東人,河東已經穩固,他們又何苦離別親友,跟著窮困朝廷流浪外地?
河東人,尤其是安邑人眼中,這半年時間里,早就看穿了朝廷的底褲。
別說趙彥,北邊趙基不同意,縱然河內兵抵達,難道還敢與趙基交戰?
趙彥現在底氣充盈,不僅僅是趙基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更在于關中方面李傕、郭汜聯軍后,至今沒有攻破蘇氏塢堡。
也就段煨給李傕上交了人質,否則段煨這里舉兵呼應,李傕就危險了。
就李傕郭汜表現出來的兇殘,以及關中的惡劣環境。一旦塢堡失陷,男人幾乎會被叛軍屠戮一空,婦孺也落不得好處。
就算李傕突然良心發現,放過塢堡里的人,可現在的關中,這些人吃什么?
所以蘇氏塢堡防守的很是頑強,守軍抱著必死的決心……李傕郭汜反而打不動了。
下面的人也是為了一口吃的,活著才能吃飯,這個道理不需要辯論。
蘇氏塢堡就成了李傕郭汜勢力興衰的轉折點,若是打不下,李郭二人威望大損,下面小軍閥三心二意。
那么河東這里恢復生產,策反一些人,就能輕易剿滅李傕郭汜!
所以客觀來說,朝廷已經沒必要東遷了,返回長安比什么都好。
趙蕤無法說服趙彥,也無法決定什么。
只能入城,來行宮中拜謁皇后。
皇后伏壽端坐主位,這段時間的休養,她終于恢復了氣色,面容圓潤起來。
她翻閱父親的手書,感慨不已:“不曾想趙侍中用兵奇巧,又這樣寬政愛民。”
可能是擔憂書信被趙基截獲,伏完在書信中極力夸贊趙基。
她與趙基只有半面之緣,還是躲在寢室側門看了趙基的背身。
董貴妃、趙貴妃就坐在她兩側,伏壽就說:“既然元明公以為時機不妥,那不妨再議。孤雖不懂軍事,但也知道千里運糧之艱難。若是曹操遣將截斷荊豫馳道,這說明雒都確實兇險。”
趙蕤坐在下首,苦笑:“臣就恐劉表運糧于雒都后,元明公又說這是曹操故意放縱,意在引誘朝廷遷入雒都。”
“別說元明公,就是孤也會生出這類疑慮。”
伏壽神態嫻靜,她可是瑯琊人,是徐州一份子,對徐州士民遭受的苦難更有代入感。
伏壽扭頭看董貴妃:“孤雖在宮中,亦探聞天下形勢。宛口控于曹操,其一念之間,便可斷荊州之兵糧。于朝廷而言,十分不利。”
她對董承也十分不滿,跟著董卓打了那么多年仗,難道不清楚糧食的重要性?
看看趙基,獨居稷山,入仕后殺賊如割草,剛取得軍事勝利就急著恢復生產,這種自食其力、未雨綢繆的心態,讓伏壽無法形容。
董承如果沒有去修什么宮殿,而是勸導、鼓勵雒陽周邊山野百姓下山耕種。
以雒陽三川匯聚的耕種底蘊來說,今年就能完成糧食自足!
從糧食方面來說,就是董承的短視、愚蠢,斷掉了朝廷自給自足的唯一希望!
她的目光下,董貴妃垂頭,神情羞怒、憤恨,也只能克制。
別說皇后,她現在連趙貴妃都惹不起。
此前落魄時,趙貴妃、宋美人與婢女無異,現在后來居上。
趙基的姐姐不時入宮,會給趙貴妃送來許多禮物。
殘存的宮人也是很現實的,自然圍著趙貴妃轉。
稍后,伏壽也寫了一封信,委托趙蕤帶給伏完,她明確反對離開河東。
目前來說,留在河東她看不到什么明顯的壞處。
可離開河東,就有太多連她都可以確定的壞事,這是幾乎注定要發生的壞事,還有很多不確定的風險。
天子才十五歲,真沒必要急匆匆跑出去與關東各方交涉。
天子需要時間成長,各方賢良也會陸續入朝。
時間躍遷,天子的羽翼只會越來越豐滿、雄厚。
趙基能打,就讓趙基去打,趙氏根基終究淺薄,能壞到哪里去?
就算形勢再壞,對她與皇帝、伏氏家族來說,又能壞到哪里去?
于是,趙蕤只能帶著這封皇后的親筆書信北上。
哪怕皇后目前不具備實際影響力,可她終究比皇帝大三歲,這段時間生活相處以來,已經養成了她剛強,勇于發表意見的特質。
她也很討厭舊日公卿,這些人的無能無德,才讓一切變得這么糟糕。
舊日公卿提議的東遷計劃,在她看來也是隱患無窮。
當朝廷失去自由之后,還能剩下什么?
趙基提議的三省制度,本質上是群臣議政,而非權臣專政,這對天子沒有什么壞處。
趙彥終究會老死,趙基自會讓出部分權力。
留在河東,一切都有變好的可能性。
可惜,她只是皇后,還不是皇太后。
她的意見不是那么的重要,不具備決定性。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