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71章 奉先知己

  為了給張楊留一個好印象,今日趙基穿戴黑漆皮鎧。

  這是一套沒有什么磨損的皮鎧,壓制成型的模具十分精良,更經歷了精細的雕。

  鎧甲各處紋以纖細的赤金兩色為主,打磨光潔質地如玉。

  胸前是銀色處理的饕餮神獸紋,紋飾表面也是一層水亮清漆。

  一眼看過來,滿滿的廉價塑料質感。

  但在這個年頭,這是十分華麗的鎧甲……甚至不具備戰場實用功能,更像是禮儀用甲。

  只是可惜這套鎧甲的原主人保存不善,頭盔丟失,也可能是轉手過程時,某位前主人的腦袋、頭盔一起遺失了。

  因而趙基赤幘裹頭,他的赤幘戴的比較低,將額頭全遮,緊挨著眉。

  作為趙基的惡趣味,赤幘額頭區域刺繡了一雙眼睛與眉毛,就水平垂直于自己的眼眉。

  稍不注意與他對視,就會被他額頭一雙眼睛吸引。

  為了招待張楊,趙基特意讓人宰殺了一頭五個月大的羯羊。

  “侍中,那就是張將軍車駕。”

  韓述來到涼棚下,指著百步外的戰車,張楊另有十幾名騎從跟隨。

  趙基這里也沒多少人,就帶了二十幾名騎奴、義從。

  此前身邊的人都已派出去做事,除了韓述總管扈從衛士留在身邊外,就連旗官高陽龍都被趙基派出去負責一個鄉的軍屯工作。

  見車駕越來越近,趙基起身來到涼棚外三四步處,站在道路邊緣。

  戰車緩緩抵近,張楊對著趙基拱手見禮,薛洪下車就展臂介紹:“侍中,這便是我家張將軍。”

  又欠身看張楊,介紹趙基:“明公,這邊是趙侍中。”

  趙基拱手:“張將軍,請。”

  張揚一愣,隨即發笑也展臂:“侍中請。”

  本以為趙基要說些久聞大名之類的場面話,沒想到趙基這么直接。

  薛洪也是略感窒息,扭頭去看韓述,韓述回以微笑。

  張楊落座后就抬手摘下沉重武冠,抖抖袍袖,坐姿端正:“趙侍中能速定河東,才器見識遠非俗流可比。今日邀張某赴宴,想來必有高論。”

  “公卿迂腐不堪共事,我不得已兵諫軟禁,還請將軍見諒。”

  趙基拱手道歉,指著面前一盤帛書:“這些東西,還請將軍過目。”

  說著雙手端起,遞給對面張楊。

  張楊伸手接住,將木盤擺好,一一翻閱上面的內容,他沉眉細讀,不動聲色問:“這樣可能解決我河內兵糧秣用度?”

  “右賢王去卑與我共事,我與他相處的很是愉快。我尚不肯失信于他,又怎么會失信于將軍?”

  趙基露出笑容:“這才是我的心患,除此心患,休說是糧秣供應,所得器械、金錢之類,也能因功分配。”

  張楊緩緩點著頭,詢問:“河東有李郭之患,我河內有袁曹之患,可否締結防守盟約?”

  “張將軍若是有意,我自然樂意。”

  趙基略感意外,就說:“列位公卿已前往平陽重修堯帝陵廟,待陵廟修好,天子率百官文武祭祀之際,我等可盟誓于此,締結盟約。”

  “甚好。”

  張楊長舒一口氣,就說:“袁氏強橫,河內有此強鄰,晝夜不安;李郭二賊已是夕陽,就恐河東之士因此不滿。”

  “唇亡齒寒的道理無須反復贅述,袁曹狼狽為奸,俱為國賊。壞河東、河內之盟者,想必居心叵測,必是袁曹奸細。”

  趙基重申自己的立場,張楊也是點頭表示認可。

  他陸續看完這些書信、公卿手書,就說:“今中原能與曹操抗衡者唯有溫侯,不知趙侍中可愿與溫侯聯盟,以期來日同討曹操,將之逐入河北。”

  趙基扭頭去看韓述:“去準備飯菜。”

  “喏,仆告退。”

  韓述高聲應答,還看一眼薛洪。

  薛洪也主動向趙基、張楊拱手,跟著韓述退走,遠離三十步之外。

  周圍沒了第三人,趙基放緩語氣:“不知將軍所言的結盟,是如何模樣?”

  “表奏溫侯為豫州牧,下詔劉表、劉繇、劉備、陳王各方與溫侯聯合,內御袁術,對外則聲援溫侯。”

  張楊說著,從袖中掏出一份畫好的地圖雙手遞給趙基:“如此宗藩聯合,足以與北面袁曹抗衡。”

  趙基接過帛書,翻開掃一眼就明白張楊的規劃,感覺這家伙想吃冀州。

  河內與魏郡緊挨著,袁紹吃掉公孫瓚后,調頭就要吃腦袋邊上的河內,而北海孔融就在袁紹的腳邊,也不會放過。

  張楊、孔融能活到現在,就是袁紹沒時間收拾他們,也需要他們充當緩沖。

  客觀上來說,張楊積極靠攏、接應朝廷,就是在謀求活路、退路。

  如果有機會擊垮袁紹,張楊只要搶奪隔壁的魏郡,那基本上就抓住了大半個冀州。

  強推呂布做討袁盟主,呂布肯定會扶植張楊占有河北。

  河北不河北的,跟自己有什么關系?

  趙基渾然不在乎,就說:“據我所知,曹操攻掠汝南,呂溫侯與陳王皆舉兵觀望,不曾出兵阻撓。”“誒,溫侯有心無力。”

  張楊長嘆一聲:“據我所知,溫侯如今麾下健騎八百余,亦困于錢糧不足。若是能得到豫州牧之位,則兵士、錢糧不難征集,所缺唯有馬匹。若是趙侍中能割舍些許馬匹,溫侯自能反擊曹操,使之不敢西顧,則朝廷入雒,安穩無憂矣。”

  趙基不急著回答,低頭觀摩張楊的手繪地圖,就說:“撫定太原,我還要留兵鎮守各處。有李郭在后,我短期內不敢輕離。如今四月中旬,若是再等四月,馬匹秋膘肥壯時,我親自出兵護送馬匹去見溫侯。”

  四個月時間,足夠與呂布以及諸劉進行一次較高層次的對話。

  為了遏制二袁的壯大,哪怕李傕郭汜主導下的朝廷,也委任劉繇接管揚州。

  只要朝廷自己骨頭硬,諸劉宗藩自然沒有躲避的余地。

  就算不出兵,也要進行聲援。

  否則的話,諸劉宗藩等于自廢武功,內部會出問題。

  “侍中竟要親自護送馬匹?”

  “對,我要親自去看看曹操治下何等模樣,再者我雖少居稷山,但對呂溫侯也多有崇敬。”

  趙基扭頭看綠色稻田:“我要見見他,跟他比拼一番射術。”

  少年人的好勝心,張楊理解這個。

  就問:“侍中能出多少馬匹?”

  “將軍以為多少比較合適?”

  趙基反問,在商言商,這方面張楊比朝廷公卿懂事,應該不會空手套白狼。

  張楊斂笑:“若是四個月后向溫侯送馬,待我派出使者,六月中旬溫侯使者可來雒都,到時可以商議這等大事。趙侍中護送馬匹時,張某也能從河內出兵,策應護送五百里,入陳留境內。”

  頓了頓,張楊又說:“溫侯自小沛出兵,北出五百里,可以到山陽接應。這樣侍中順濟水而下,曹操攔截不及,四五日內可到山陽。”

  不見趙基反駁這個護送計劃,張楊就試探著說:“這第一次護送馬匹,五百匹馬可好?”

  “五百匹馬?”

  趙基皺眉:“這能做什么?不值得我冒險。我們要做的是大事,我雖家貧,但不是器量狹隘之人。按我本意,應該是兩千或三千匹馬,我率千騎護送,晝夜兼程。換馬不換人,直趨小沛,與溫侯會師。”

  “三千匹?”

  張楊失聲,瞪目看趙基:“張某河內貧瘠,溫侯失勢蟄居于小沛,恐怕難以支付馬錢。”

  盟友之間,趙基能分出馬匹賣給他們,這已經是很大的恩情了。

  白送之類,從始到終,張楊就沒這個想法。

  他也是一步步從民間混起來的,很清楚三千匹馬意味著什么。

  哪怕名義上絳邑一戰,那么多馬匹是趙基一人設計繳獲的。

  哪怕名義上歸屬于趙基本人,可河東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馬,那么多人盯著。

  無緣無故送出去三千匹馬,河東很多人會失望,以及怨恨。

  不分給自己人,白白給外人……你若基業壯大了,是不是還要做更離譜的事情?

  親疏有別,保證趙基個人的利益,才能保證河東集體的利益。

  “拿工匠、女人來換。”

  趙基語氣如常:“就說是徐州或豫州進獻給朝廷的,曹操敢截殺,我們聯軍討他。”

  戰爭理由不同,兗豫二州郡縣的參與深度也不同。

  如果呂布進獻給朝廷的人口被曹操派人截殺,那外圍郡縣可能會觀戰,不參與這場戰爭。

  官渡之后的兗豫二州,與之前的兗豫二州,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更何況,朝廷握在己方手里。

  只要張楊強硬,分兵守住汜水關、伊闕關,那曹操就來啃,看他能不能啃下!

  張楊這里強硬了,張繡、劉表肯定不會干看著。

  反抗袁曹集團,必須要有一個首倡者。

  張楊或許不敢主動進攻袁紹或曹操,但出兵拱衛朝廷,駐守雒陽八關……這個膽魄還是有的。

  張楊雙手反復握拳,沉聲:“既然要圖謀大事,僅靠誓言是不成的。以我對奉先的了解,侍中若能送三千匹馬到他面前,他必將視侍中為手足兄弟。”

  張楊瞇眼:“這樣,張某代奉先將他女兒許給侍中。張某這就遣人返回河內,選一子一女來侍中這里,以示誠意。”

  “好,將軍護送天子、朝廷返回雒都之際,我之二兄可入將軍麾下,謀個清閑差事。”

  趙基立刻就以權謀私,給當大頭兵的二哥謀了個前程、出路。

  說著,趙基拿起酒壺為自己斟酒,端起來:“我受夠了這些蠅營狗茍的公卿大姓,與將軍議事,實在痛快!”

  說著舉杯:“滿飲!”

  張楊也雙手托舉酒杯,咬牙厲聲:“滿飲!”

  袁紹不會給他活路,曹操也不會給呂布活路。

  不反抗,掉頭、族滅就是必然之事。

  真正的破局關鍵,就是趙基從匈奴人那里弄來的馬!

  奉先得到三千匹馬,曹操還敢大搖大擺去打汝南?

  趙基拿三千匹馬去換呂布的女兒,河東人挑不出毛病!

  以張楊對呂布的了解,別說一個大女兒,就是妻妾之類,高興的話,也不介意引出來陪酒。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