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城邑,王凌受邀請來拜訪孫資。
孫資受王允提攜,算是祁縣王氏的門生故吏。
王凌字彥云,孫資字彥龍……中都九縣這一圈流行用彥字。
屋舍之內,孫資翻閱王凌遞交的手書,倍感為難。
王凌是幫太原王氏的王柔傳信,希望孫資可以當中介人,以便摸清楚趙基的胃口。
王柔擔任過雁門郡守,現在掛著使匈奴中郎將;其弟王澤又是現在的代郡郡守。
陽曲郭氏這邊,郭淮的家族也經常擔任雁門郡守。
算上內遷的定襄郡,太原人基本上壟斷了并州幾個郡的郡守職務。
塞外各郡早已廢棄,也就雁門郡、定襄郡還有些邊防意義;也沒人能坐穩,就在太原望族之間來回傳遞。
孫資緩緩放下王柔的書信,為難說:“彥云,非我不肯,而是此前匈奴阻道,雖近在咫尺,然朝廷敕使難以連通太原。朝中公卿,多有不滿。”
王凌皺眉:“這非本郡之過,事情起源還得追溯到前單于于夫羅。若不是他強征義從,以去卑督兵勤王,又怎么會引發國亂?”
是朝廷派人征召匈奴義從,駐屯西河郡離石的王柔也督促過于夫羅,于夫羅積極支持,才組織了三千余騎的義從部隊。
結果先勝而后敗,撤到河東后,朝廷更是拿不出賞賜,導致義從部隊瓦解,部落離心,于夫羅威望大跌。
然后于夫羅就病死了,其弟左賢王呼廚泉繼位;也是在王柔斡旋下,以于夫羅之子劉豹為左賢王,成為未來的單于繼承人。
匈奴高層的問題對王凌來說不是什么秘密,在他看來就是單于更替,左賢王換人,引發了一輪更大的混亂。
匈奴內遷時,就是以西河郡郡城離石為單于王庭。
持續內遷,右部沿著呂梁山向南邊平陽地區發展,左部則是向太原南部發展。
年初單于更替,呼廚泉繼任單于后不肯去離石,離石附近是屠各匈奴為主。
雖然于夫羅生前,屠各匈奴貴族與呼廚泉都是匈奴內部強硬派;可于夫羅死后,呼廚泉繼位,立場變動,就跟強硬的屠各匈奴有了些矛盾。
于是匈奴單于王庭變更,直接以之前的左部王庭為新的單于王庭。
離石這里的單于王庭如似瓜分一樣,已經不可能成為左部王庭,新的左賢王劉豹雖然年幼,但也在老臣支持下繼續南遷。
使得各部之間的牧場矛盾更為激烈,這才堵塞馳道,使得朝廷無法聯系到太原。
當然了,這只是太原人眼中發生的一切。
真實情況很簡單,就是匈奴人總能成功截殺,朝廷使者無法抵達太原。
其他的事情,太原人是不可能承認的;要有過失,也必須追究到于夫羅這里。
王凌的解釋,孫資聽了后說:“討論這些沒有意義,如今趙侍中受封平陽侯,又領太原郡,其以去卑督率五部進討呂梁,又以河北兵為前驅。若是用這番言論企圖讓趙侍中停手,我以為十分不智。”
孫資感覺自己語氣不夠強烈,就抬手輕拍桌案,急聲說:“彥云啊,四月正值匈奴馬弱之際,今平陽侯督兵向北,單于斂眾;去卑奮命略呂梁,屠各匈奴也退讓不與爭鋒。難道我太原之士要逆平陽侯之鋒銳?”
“那他究竟想要多少?”
王凌也無奈:“其與河內張楊聯軍而來,步騎不下萬人。每人日食八升,每日糧秣就在八百石。難道他要舉河東之眾,盡食我太原米粟?”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天子、百官急于返回雒都,自不會在太原久留。”
孫資伸手比劃:“二十萬石粟米,我覺得應該能讓平陽侯滿意。”
二十萬石粟米多么?
一畝產三石,也就七百頃田畝的夏收。
中都九縣,任何一個縣的官倉里,都拿不出這筆粟米。
即便九個縣湊集,也湊不出。
但若是落實到具體某一個縣的豪強,自然能湊出二十萬石粟米。
不說其他縣,就孫資自己的了解,中都縣就能出著二十萬石粟米。“二十萬石不難,難的是如何立信?”
王凌的顧慮就在這里:“去歲太原蝗災輕微,各家略有積蓄。而河東飽受旱災、飛蝗,若見我太原能湊集這二十萬石粟米,又怎么肯輕易退兵?”
王凌緊接著給出處理辦法:“若是平陽侯能上表朝廷,辭任太原,請朝廷另選賢明。那這二十萬石粟米,分期交割,也非難事。”
這真不是二十萬石粟米的事情,而是趙基握著太原郡守大印,隨時可以從河東動員力量,自能強橫壓制太原豪強。
讓趙基吃一次甜頭后,再遇到糧食供給困難,肯定不會想其他辦法,又會壓迫太原人供給軍糧。
甚至滿足趙基的養軍需求也不算什么多大的事情,怕的是河東人就此養成壞習慣!
從趙基手里拿走太原郡守官位,才能從根源上保護太原各家的基本利益。
換一個可靠的人擔任郡守,趙基還敢率兵來討糧,到時候依附在新郡守名下,向外邀結匈奴人,自然能擊退貪婪的趙基、河東人。
孫資也沒辦法,想了想就說:“此事我會與平陽侯詳細討論,但河東糧秣匱乏。今河內兵為前鋒,還請快快湊集糧食。否則河內兵鼓噪嘩變,就非平陽侯所能節制、約束。”
“糧食好說,但不可泛濫。”
王凌重申立場,又問:“那平陽侯又喜歡什么?”
“他非愛財之人,休說其他,彥云快去籌措米粟。五日內最好湊集五萬石,如此我也好向平陽侯有所交待。你這里遇到事情,我也能出面勸說。”
孫資說著左右看一眼,又低聲:“晉陽王氏與匈奴貴姓聯姻頻繁,這不是什么隱秘。還請不要拖延,早些送天子返回雒都,本郡才能恢復平靜。否則平陽侯調河東各軍就食本郡,雁門、代郡之眾奉朝廷詔令而來,絕非本郡所能抗衡。”
王凌沉默,垂眉不語。
真到這種關鍵時刻,匈奴人真的靠不住。
絳邑之戰,趙基也就前兩日斬首三千級,就讓勢力最強的屠各匈奴主動退避,將蒲子城與周邊山野牧場讓給了去卑。
這十幾年了,匈奴人還沒經歷過這么慘烈的打擊。
休說屠各匈奴,呼廚泉這位新單于,也不愿與趙基交兵。
真打起來,打輸打贏都是麻煩。
太原人輪番在雁門、代郡當郡守,雖然與當地豪強締結了牢固的門生故吏關系。
可雁門、代郡是邊地,門生故吏這套東西困不住邊郡男兒狂野的精神。
朝廷真發出詔令,這幾個郡的豪強肯定會奉詔起兵,很不利于太原人。
不是怕打不過,而是拼的兩敗俱傷,是很不值得的事情。
朝廷、河東人是窮瘋了,可太原人還有好日子過,真不能一般見識。
那可是朝廷,真要對抗,有十成力量也發揮不出三成。
片刻之后,王凌說:“彥龍兄還要多多在平陽侯處為本郡謀福祉,這二十萬石粟米一事,小弟立刻湊集。只希望平陽侯能以朝廷大局為重,籌措錢糧后,能早日伴隨天子返回雒都。”
哪有放著雒陽不去,而留在太原當郡守的道理?
王凌幾乎是本能、堅定的認為趙基不會長期擔任太原郡守,這不符合常理。
孫資也只能答應,督促說:“我盡力斡旋。”
從個人立場上來說,孫資也想多從太原敲一些錢糧。
他在河東藏了幾年,很清楚河東底蘊即將枯竭。
今年大旱、蝗災難以避免的話,就算現在哄走趙基,那夏收后趙基依舊會帶著河東饑民來太原打秋風。
所以要做,就一次做到位,把趙基、河東人喂個七七八八。
喂到趙基、朝廷不好意思主動開戰。
可這種話他現在很不適合講述,若是白身,還能理直氣壯來勸王凌。
他現在是趙基、朝廷的使臣代表,很難‘中立’說話。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