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23章 軍田新政

第323章軍田新政  臘月中,朔風吹刮。

  太原可能是濕氣重,給趙基的體感溫度更低。

  但午間陽光明媚無風時,倒也影響不大。

  他抽空巡視太原南部的中都九縣,三十余輛車,二百余騎跟隨。

  治中從事孫資乘車為前導,孫資現在的壓力很沉重。

  從上黨、常山遷徙來的人口……給了他,以及太原舊民極大的壓力。

  此前太原就有兩股移民勢力,一股是安置在郡北的塞外四郡移民,這些移民屯戍自衛,與郡府、本地人格格不入。

  第二股就是從西河方向蔓延過來的匈奴人,好在被趙基壓制住了。

  舊有的大姓、豪強被連根拔起,這個過程里天子威儀只是起到了表面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郡北移民、匈奴人與河東人,甚至包括河內人。

  正是這些外郡勢力介入,才將太原本土宗賊勢力瓦解。

  也只是瓦解宗賊的結構,而不是將宗族子弟、青壯消滅一空。

  隨著時間變遷,他們還是有機會一點點經營,重新壯大,相互抱團形成新的地方勢力。

  而這個過渡期或長或短,但他們的再次崛起就是個時間問題。

  然而,上黨、常山人遷徙過來了。

  好在趙基處斷還算公允,立有軍功的則與虎步軍一起授予戶田、口田與軍田,如果家里人口多還能承租官田。

  其他沒有功勛,也沒有從軍的新移民,一律成為官佃。

  即便是官佃,租種的也是此前大姓、豪強家中抄沒的好田地;未來若是立足發展,依舊能擠壓太原舊人的生存空間。

  所以太原舊人就不能犯錯,要積極響應大司馬幕府的政策安排,以立下功勛,進而分配到戶田與口田。

  軍田也是官田的一種,服役時才有,退役時收回。

  服役時若無力耕種,也能由官府代為招佃,收益與官府五五開,最終能拿到這份田產的兩成五。

  具體授發的軍田則與對方的軍銜掛鉤,入伍就有五十畝軍田。

  晉升到節從虎賁,軍階一杠一星時,軍田數量八百畝;盡數招佃,每年按具體收獲進行分成,大約能得到六百石。

  畝產三石是平均數,授發的軍田,軍階越高,授發的田地也會拆分,使有肥田、瘦田,維持基本的均衡。

  軍田分成的年收入石等于軍田畝數的四分之三。

  節從虎賁不派家人耕種軍田,僅僅是招佃,每年可得六百石收入。

  秦一石是漢石的兩倍,秦軍功爵位制度下,能拿六百漢石年俸的是第六級官大夫。

  而在趙基這里,官大夫對應的是百人督;實際上領這份俸祿的是隊官級別的初級節從虎賁。

  百人督往往一杠三星,資深者兩桿一星,授虎賁郎中之職。授軍田一千七百畝,以及兩千二百畝。

  若沒有軍田招租,節從虎賁此前年俸二百石;對比下來后,在趙基這里可以拿六百石。

  如果遇到豐年,分成更多;當然了,若是災年,分的也少。

  趙基加重提升了節從虎賁、虎賁郎中的軍田配比,增加他們的收益;再往上軍田增長則是一級二百畝,降了下來。

  中高級軍吏,不缺這點收入。

  而節從虎賁以下的高級虎步軍士,三道斜杠,也只是三百畝軍田,軍田年租收入二百余石;也遠遠高于漢軍屯長、百石鄉吏的斗食吏。

  年入二百石,可以脫產養活自己、妻子,與兩個孩子。

  虎步新兵授軍田從五十石,七十五石,百石,也足夠夫妻兩個吃飽。

  編為虎步新兵,還會授發戶田、口田;如果是單身軍士,這些田地也能自行租出去,可以拿到三成田租,足夠維持本人脫產生活。

  所以軍田授發,只是給額度,不給實際經營權。

  軍田額度,決定了當年的分成收益。

  戶田是固定的,只有五十畝;家庭不絕嗣,就能一直傳承下去。

  口田則是臨時調撥,選擇坡田或瘦田。

  當退役后,就收回口田,只保留戶田;若是子弟接替入伍,繼續保留;陣亡或殘疾,保留十年。

  這兩種田地,才是真正能自己耕種、經營的;不想經營的話,也能自行招租。

  吏民私田招租,年租不能超過三成。

  整個軍田分配制度,如同一個紡錘一樣,兩頭細中間粗。

  中高級軍吏不靠軍田、年俸過日子,戰利品分成才是大頭。

  為了強化對各縣的控制,戶田、口田都是扎堆分發,使百余戶軍士能聚集生活在一處,形成一個小型軍事據點。

  為避免其他問題,同據點的軍士,會分配在不同的編隊里。

  這樣的據點,趙基稱之為莊,規模更大有三百余戶的要地,稱之為鎮。

  而分給他們的軍田,名義上屬于本縣;一個縣有多少官田,就能安置相應比例的軍戶。

  越是富饒的縣,安置的軍戶也多,鎮壓力量同比例提升。

  這些軍戶又在本縣扎堆居住……也能監視本縣,謊報災情、減免田租收益的事情,基本上也能杜絕。

  總之,趙基的設計之下,軍戶據點組成的網絡,將勒住各縣,汲取各縣的收入以養軍。

  但這需要時間落實,明年征討關中,趙基就不準備征調多少大軍。

  此前他在外征戰時,賈詡已完成了太原田畝統計。

  就現在太原境內,除去匈奴人的牧區、耕地外,余下土地有明顯的富余現象,足夠分配、使用。

  正是因為這樣,孫資這些殘留入仕的格外憂慮。

  不管是他們,還是后續的移民,都在等待新的征兵令。

  可是上黨一戰,虎步軍損失有限;后續常山、陳留兩場戰斗,反倒帶回來許多從屬武裝。

  虎賁有限,趙基還想著壓縮虎步軍規模,哪有繼續擴編虎步軍的心思?

  因此在虎步軍、州郡兵體系外,又建設了大司馬五部營。

  五部營的主力兵員,就來自上黨、常山、陳留作戰時招攬的徒屬,并混編了一些虎步軍精銳。

  五部營還沒有徹底整頓順暢,但也在授田范圍內。

  而州郡兵……很可惜,選入郡兵,州兵,只是有了入選虎步、五部營的資格。

  所以州郡兵,并不授軍田,只是有戶田與口田,能保證每家最少百畝土地。

  此前普通百姓,原來多少土地,現在還多少土地。

  被解放的各家仆僮,奴仆,此前沒有土地,現在依舊沒有土地。

  這些人只能承租官田,想要獲取土地,參加縣兵、郡兵、州兵,層層選拔后補入虎步軍、五部營兵,就能獲取軍田,并有軍功入仕的機會。

  對一個平民百姓來說,只要能升到節從虎賁,僅僅是每年六百石的年收入,就能養三五匹馬,兩三頭牛,還能供子弟讀書。

  六百石的年收入,等同于中等縣令的收入,比小縣縣長四百石收入還要高。

  這也意味著,每一個跟隨過趙基,受領節從虎賁以上職銜的軍吏,都將擁有一筆穩定的年收入。

  足夠的時間沉淀下,每個人都能發展壯大自己的小家庭、小家族。

  此前陣亡、傷殘退役的虎賁,有子弟接替的,按子弟職銜來補;若絕嗣,則限定十年時間享受軍田待遇。

  至于前后幾次抓來的俘虜,自然不可能讓他們直接轉正。

  青壯年俘虜可是十分寶貴的低成本人力,趙基舍不得提升他們地位,也舍不得他們被隨意浪費、消耗。

  這些人已經投到大陵、平陽冶煉場、煤場,去挖煤、挖礦、砍樹、燒炭。

  也就高干、袁熙、牽招這樣的高級俘虜能免除沉重體力勞動,被軟禁在晉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

  想白吃飯?哪有那么簡單?

  維持內部嚴密、公開的上升渠道,才能最大化維持凝聚力。

  以后野戰部隊缺員,從州兵、郡兵里面挑選即可……縣兵,則有些不夠看。

  這也能杜絕領軍校尉、將軍擅自征募士兵,擴大軍隊。

  這種從外部隨意補充來的士兵,自然不受老兵的待見。

  趙基出巡中都九縣,就是來察看各縣落實情況。

  現在各縣的令長、縣丞、縣尉,普遍都是虎賁退役的,他們自有子弟接替空出來的虎賁崗位。

  所以他們與虎賁群體高度融合,自然會積極落實這些事情。

  至于以后,都已形成定制,也不怕后續的長吏攪亂這套規矩。

  再說了,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以后的長吏只能來自退役的軍吏。

  這些人先天會保護軍田制度,畢竟在外當官結束任期后,他們還是要返回各莊、各鎮里養老生活。

  哪怕你是普通百姓出身,從你從戎的那一天開始,授戶田、軍田后,就會編到某莊、某鎮,然后長久隸屬于這里,并在這里養老。

  期間貪污或干別的,周圍鄰居也是軍戶……多少能起到監察作用。

  至于再久遠的事情,就不是趙基能料想的。

  只求短期內這套制度能運轉起來,不要出明顯的錯誤就行了。

  就這樣,趙基每個縣駐留兩三日,等將中都九縣巡查完畢,已到了建安二年。

  劉表的使者,王粲、裴潛、傅巽三人組團北上,趕上了這個冬季最后的寒潮。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