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巨大慣性 足足十三天后,趙基的使者慢悠悠抵達雒都,獻上奏表與曲轅犁樣品。
趙彥等五名侍中,以及中書監臺崇,六部留守侍郎一起圍觀。
使者就會操弄曲轅犁,就在雒陽城內的西北部的園林區域里架牛扶犁,演示起來。
城內、近郊、遠郊的各種莊園、園林基本上當年被焚毀一空。
越是規模可觀的園林,燒毀的越是徹底。
以至于如今城內園林區域內,完全可以開墾種地。
看著曲轅犁靈活翻地,臺崇忍不住贊嘆:“大司馬有殊功于國,宜上表天子,另加褒獎。”
侍中劉艾、種輯、許汜、王楷也是點著頭,王楷卻說:“就是這曲轅犁造的遲了些,若早一些送到朝中。我等繪制成圖冊,傳發天下州郡,于國事而言,裨益極大啊。”
這話說完,王楷見沒人接話,左右觀察才發現周圍人用奇怪目光看他。
反應過過來后,王楷猶豫是否道歉時,趙彥開口:“的確有些晚了,曲轅犁于國有大用,宜早些進獻。”
劉艾這時候呵呵做笑:“元明公實在是有些為難大司馬,太原土壤凍結,此曲轅犁又是大司馬撤軍返回后所造。凍土之上,如何能測試耕地效果?以仆之見,如今天氣轉暖土地解凍,大司馬立刻測試犁具。是見有良效,這才上表朝中。這已是神速,豈能苛刻?”
王楷也立刻向周圍人拱手,慚愧說:“是某誤會大司馬了。”
許汜為他開解,笑說:“你也是關心國事,一時疏忽。”
王楷扭頭去看趙彥,趙彥也是呵呵做笑:“既然諸位都認同曲轅犁有功于國,那如何獎賞?”
王楷緊接著就說:“元明公,大司馬所造曲轅犁哪怕能提升五分產量,這樣的功績,每年能活民百萬。仆以為,宜加食邑五千戶,擴為平陽七縣。”
“七縣太多。”
趙彥一口拒絕:“就獎賞他食邑五百戶,能展示朝廷心意即可。食邑若再多了,大將軍如何自處?”
呂布是食邑一萬兩千戶,食溫縣周邊六個縣;當初擺明了就是要壓趙基一頭,趙基只是萬戶侯,食平陽周邊五個縣。
只是河內殘破,整個河內都沒有一萬兩千戶的編戶,給呂布再多的食邑,也還是呂布自己籌錢,自己給自己發爵祿,沒有實際參考意義。
呂布也不缺這些爵祿,食邑收入來自所食城邑的百姓平均稅租、折役錢。
換言之,當地富庶,百姓人均八十畝;與貧瘠地區,人均四十畝,僅僅是稅租收入差異,就有一半的差額。
折役錢、口賦是固定收入,平均下來,也就千戶食邑年入二十萬錢。
現在呂布在汝穎地區挖墳挖的那么起勁,根本不在乎食邑收入,也收不上來。
趙基則不同,實控食邑,拿解救出來的邊民、移民、匈奴義從以及自身的部曲、仆僮來充實平陽地區。
稅租收益,對趙基來說只是個人收益的小頭,真正大頭是未來的貿易。
但不管是食邑稅租還是貿易收入,都是趙基的合法收入,合情合理,不會引發軍隊內伙伴的抵觸情緒。
趙基禁止的是軍隊經商,又沒禁止軍吏的家屬、仆僮經商。
趙彥現在開口定性五百戶,也不少,對普通來說五百戶食邑,等于每年十萬錢收益。
十萬錢換成年俸,等于五百石,足夠養活一家老小二十口人脫產生活。
河東虎賁,入仕起步的俸祿就是軍田的稅租,折算下來年俸六百石。
相當于五百戶食邑的稅租……這個過程中,被嚴重壓榨的是佃戶。
仔細考究起來,這些佃戶也不慘,他們承租的是好田,精細耕作的話,畝產量在四石以上。
承租百畝,年入二百石,扣掉折役錢、口賦、田稿后,再加上農閑時的務工收入,足夠養活一家人。
作為官府的官佃,他們自然受到保護……旁邊還有吏士聚集生活的莊鎮,影響了官佃的效率,等于降低官府稅租、軍隊年俸,這兩伙人肯定會打擊干擾者,保護官佃的正常效率。
大漢的十稅一、十五稅一……永遠都是賬面的低稅,苛捐雜稅一點都不少,一些地方連百姓穿好鞋子都要交一筆雜稅。
現在河東、太原的軍隊都在等明年夏收、秋收后的年俸,只要明年能正常統計并發放到位,那才算真正的穩固!
這筆收益入庫、發放到位之前,趙基怎么可能輕易調動軍隊?
即便趙基想要調兵,趙彥也會勸阻。
比起太原、河東的收益來說,曲轅犁帶來的這點食邑收入,根本不值得一提。
唯一的好處,就是為趙基提升名望。
曲轅犁以及其他一些改進的農具,對趙彥來說也不算秘密。
曲轅犁的推廣,反而是維新派理念的勝利。
推舊陳新,新的肯定比舊的好。
于是乎,趙彥這里又派出使者,帶著新打造的曲轅犁樣品,與奏表慢悠悠去許都,獻給天子。
趙基的使者走的夠慢了,再慢也是把曲轅犁拆了,騎士分開攜帶。
而趙彥用了三天時間仿造曲轅犁,又是裝車后運往許都,日行五十里。
等曲轅犁、奏表抵達許都時,天子、呂布與公卿、三省郎官們正一起在許田開始春耕。
天子參與春耕,儀式象征意義大于實際。
然而趙彥這里仿制的曲轅犁,不小心選用了沉重、又硬的榆木,反而使用起來不如原版便捷,牛也更累。
即便這樣,天子、公卿、呂布這些人也不覺得有問題,因為這樣的曲轅犁,也比長直犁輕便。
因為,犁要耐磨損,普遍都是用又沉又硬的木材制成。
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榆木所造曲轅犁是正常的,效率比長直犁高也是正常的。
至于究竟能增產多少糧食……呂布并不在乎。
限制中原農耕生產恢復的是犁?
絕對不是,是人口與畜力,以及氣候!
沒有足夠的畜力,靠人來拉犁,效果也就那么回事。
你再辛苦,累死在田壟上,開春干旱、入夏干旱,再突然給你來一場洪澇,快要收獲時鬧飛蝗、亂兵……你是個百姓,你也不會用心、拼命耕種。
得過且過就行了,沒必要太較真。
百姓都是如此,更別說是豪帥、宗帥麾下的部曲、賓客!
呂布不怎懂農業,可他懂亂世人心。
沒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那么下面的吏士朝秦暮楚,底層的百姓得過且過,都不會沉心于生產。
生產再多的糧食,農人自己又能吃幾口飽飯?
所以曲轅犁的出現,對呂布來說就是趙基會起名字,他喜歡曲轅犁這個名字,僅此而已。
非要細說,呂布只覺得這是趙彥乘機給趙基養名,也沒什么好在乎的。
至于那趁機漲的五百戶食邑,呂布也不在乎,只要別比他高就行了。
就算比他高一些也無所謂,呂布自己也會想辦法提升自己的食邑規模,只要能一直壓趙基一點點就行了。
不是呂布小心眼,保持食邑數量的領先,對中低層吏士來說有著決定性意義。
呂布不甚在意,天子更不會在意曲轅犁的意義。
百姓自己都不肯費心種糧,他堂堂天子累死在田野里,又能有什么意義?
天子如此,公卿、郎官們普遍都是如此態度。
出于禮貌客氣,夸贊一下曲轅犁就行了,你難道真指望這些家伙會親自扶犁耕種?
目前,曲轅犁也就在趙基麾下能發揮作用。
哪怕是袁紹這里,袁紹再重視,具體落實的時候也就那么回事。
袁紹治下的郡縣,也就比袁術好一些,仆僮萬余家的大姓比比皆是。
對這些大姓來說,為了提升那么點效率,去給仆僮、佃戶配備曲轅犁,這個成本有些大。
亂世這么多年,土地的再分配都已優化完畢。
好田地都在大姓手中,目前兼并的仆僮、佃戶也恰好夠用。
實在是沒必要去調整人地比例,優化什么結構。
趙基、趙彥還怕曲轅犁快速擴散,選在春耕前夕上表朝廷。
其實,各方勢力,對這個東西的態度也就那么回事。
不像趙基這里,官府的收益與佃戶耕種效率掛鉤;軍隊的年俸也跟佃戶的耕種效率掛鉤!
田產收獲等比例分成,要么一起過溫飽日子,要么一起過緊巴巴的生活。
趙基這里上上下下的管理崗位,都希望佃戶能發展生產力,恨不得畝產十石!
這是分配制度的差異。
其他勢力舊有的慣性太大,很難調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