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三八章 夭壽了皇帝居然要放年假?

  張世玉聽到朱元璋的話,整個人都懵了。

  呆愣在當場。

  居然……居然直接就把自己革了職?

  并且還永不錄用?

  這就算了,還要把自己杖三十,全家流到北方去種地?!

  皇帝這是干什么?

  怎么和說的不一樣?

  不是說好的,連續兩年考成不合格,才會被罷黜嗎?

  自己現在,只是一年不合格而已。

  離皇帝所說的連續兩年不合格,可差得遠呢!

  怎么現在,就下此重手?!

  “陛下,臣只不過是一年考成不合格。

  距離陛下所規定的,連續兩年考成不合格還遠。

  臣按照規定,應當是罰四成俸祿。

  若是明年考成再不合格,才會罷黜。

  也只是罷黜,并沒有杖行和流放。”

  呆滯之后,張世玉連忙出聲為自己辯解。

  說出了朱元璋,如此做的不合理之處。

  想要替自己挽回一下。

  “滾你娘的!還好意思和咱提這些?”

  他不說這話還好,一說這話,朱元璋怒火更勝。

  太子朱標一個沒拉住,朱元璋已經上前一步,對著張世玉的臉就狠狠的踹了上去。

  當場將其給踹翻在地。

  嘴角處流血,牙齒都掉了兩顆。

  “咱作出這些規定,是給那些做的不太過分的人,一個改正的機會。

  讓他們改過自新。

  并不是說給你這樣的狗東西鉆空子的!

  你這叫考成不合格?

  你這叫極其嚴重的鉆空子!

  極其嚴重的行無恥之事!

  手頭工作不做,一直拖沓,心思根本就不在政務之上。

  才一百八十天左右,你它娘的愣是能缺勤一百零三天!

  你這般樂意去講學,這般樂意下棋,那你來當官做什么?

  你做個逑的官!

  當官是讓你來做事的,不是讓你拿著咱的俸祿,去它娘的培養私人小愛好,各種摸魚的!

  這般樂意教學,下棋,你還來當官做什么?

  當上了官不好好做,卻干這些,還有臉覺得自己冤枉?

  覺得咱的處罰重?

  咱可去你娘的吧!”

  朱元璋出聲大罵。

  他短短時間里,已經弄清楚了不少事。

  比如張世玉,這所謂的教學也和大部分人所理解的不一樣。

  并不是說到哪個學堂,什么地方去講學。

  而是說和一些所謂的士人,一些所謂的名流這些,搞一些文會,詩會什么的。

  彼此之間相互吹捧,然后博取名聲。

  而博取名聲所為何用?

  自然而然是提高自己的地位,用來養望的。

  名望起來了,就能在官場,以及其余方面獲得好處。

  不然,這張世玉也不可能一直混到現在。

  在翰林院任六品官。

  他做出這些事情,宋濂也只是訓誡,并借助考成法,想要自己這個當皇帝的,把對方搞定。

  他本人沒有真的拿張世玉怎么樣。

  就是因為此人,有著不小的文名。

  在士林當中有不小的聲望。

  朱元璋卻非常厭惡這樣的人。

  而此人的這些聲望,在他這里什么都不是。

  這種人最是過分。

  別的人摸魚,或者是干些別的事兒,大多都是把本職工作先做好。

  他倒好,本職工作落下,去干一些謀私的事。

  這朱元璋怎么能忍?

  自然是要重拳出擊,好好的殺一殺這種風氣!

  至于說他的名望,朱元璋還真不在乎。

  去年連高啟他都給殺了。

  上輩子宋濂牽扯到了胡惟庸案里,自己一樣要把他給斬殺。

  后面是標兒和妹子兩個人求情,自己才會從輕發落。

  從斬首變成了流放。

  張士玉比高啟如何?

  和宋濂比又能如何?

  差遠了!

  “陛下,臣……臣愿意去教書。

  讓臣到書院的任職,或者到北方偏遠縣里當個教諭,臣也愿意。

  北方士人不多,教書先生也不多。

  陛下有意傳播學問,臣也多少懂一些學問。

  也算是物盡其用也。”

  他準備退而求其次了。

  他是真不想去種地。

  想他張士玉,才華滿腹,文名揚于四海。

  才四十五歲,便已經是翰林院修撰,正六品的官職。

  天下間有幾個讀書人,能有這種地位?

  平日里走到哪里,不受人追捧,被人尊稱一聲先生?

  結果現在,皇帝一聲令下,就要把自己貶謫為民。

  而且,還是永不錄用的那種。

  他真受不了。

  從高高在上,身份尊貴的翰林,一下子變成了卑賤的泥腿子。

  簡直就是一落千丈。

  差落差太大了,大到了一個讓他絕對不能接受,特別離譜的程度。

  所以,他現在準備退而求其次,為自己謀條路。

  說什么都不能成為北地的泥腿子。

  他覺得他堂堂翰林學士,去教書已經是很屈尊降貴了。

  純純的大材小用。

  從朱元璋的諸多舉動當中,也能看得出來,對于文化發展,朱元璋還是很重視的。

  尤其是對于北方的教育,朱元璋更重視。

  既然他重視這些,那自己就投其所好。

  自己這么一個有才華之人去教學,定然是北方諸多學子,天大的幸事!

  朱元璋肯定會同意。”

  “滾!”

  朱元璋又是一腳,狠狠的踹在了他的臉上。

  又踹飛了兩顆牙。

  “就你也配教學?

  你這等人,人品不行,毫無建樹,讓你去教學,那純純的就是誤人子弟!

  天下讀書人,占人口比例不多,但卻也不少。

  振興北面的教育,也不差你這一個!

  拉下去行刑!”

  立刻便有錦衣衛的人上前,按住張士玉,一巴掌打落他官帽,拖了出去。

  就在這翰林院當中,當著眾多翰林的面,打了三十杖。

  三十杖下來,人打的昏迷過去了兩次。

  能不能活都是兩說。

  看著那被錦衣衛拖走,昏迷不醒的張世玉。

  在場不少翰林院中的人,心中為之震。

  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知道,就張世玉干出來的這些事兒,皇帝看了肯定不樂意,會有一些處罰。

  可是真的沒有想到,處罰居然能如此之重。

  “當了官,就要盡職盡責,盡自己的本分。

  咱不要求你們每個人,都能如同丁編修這般盡職盡責,做事出彩。

  但最起碼,也要把自己該做的政務給做了。

  不能像此人這般敷衍。

  你們自己捫心自問,咱定下的這考成目標,真的就那般難完成嗎?

  今年才開始推行考成,咱定的目標都是非常基礎性的。

  屬于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完成,并且還很輕松的那種。

  咱就是怕你們中有很多人,適應不了。

  可結果,咱把目標定得如此之低,你們這些人,還有很多把事兒給干成這個樣子了!

  你們對得起你們的良心嗎?

  咱大筆的錢早就準備好了,就是要給你們獎勵,給你們改善生活。

  可你們很多還不領情。

  不愿意要這筆錢。

  張世玉這狗東西,就是一個例子。

  你們不要想著鉆空子,真把事情做得過分了,咱這里也會特事特辦。

  你有張良計,咱有過墻梯。

  且看誰能弄得過誰!”

  朱元璋面色嚴肅,出聲訓話。

  有著張世玉的前車之鑒,以及地上一些刺目的鮮血在,朱元璋此時說出這話,特別的有說服力。

  眾人紛紛應是。

朱元璋沒在這里多停留,帶著朱標,在宋濂等人的恭送之下,從翰林院離去  翰林院的很多人,都是長松了一口氣。

  似有一塊兒無形的巨石,挪開了一樣。

  皇宮內的,諸多衙署之間相隔都不是太遠。

  畢竟皇宮內地方也是有限的。

  有相應的功能區。

  翰林院這邊所發生的事,很快便已經傳開了。

  令其余各部的諸多官員,很多都是不由得心中震動。

  一些考成不合格的人,心里面惴惴不安,覺得這次要難過了。

  同時也有不少人心中慶幸,幸好皇帝去了翰林院,沒有來他們這里。

  不然的話,就看皇帝這性子,他們里面的不少人,只怕也很難落一個好。

  但也有不少人,心中為之懊惱。

  覺得依照他們做出來的事情,皇帝若是來他們這邊,那么未必就不能如同丁亮那般,獲得皇帝的恩賞……

  再有兩天,就到了各部交考成表,讓皇帝集中核查的時候了。

  這讓更多人心中惴惴。

  一些還沒有把任務完成的人,更是發了瘋一樣的,開始猛補任務。

  想要爭取在考成表送到皇帝那里時,將之給完成。

  同時也有一些人覺得不解。

  皇帝讓人交考成表的時間,居然是在小年。

  也就是臘月二十三這一天。

  這離過年可還有好幾天呢。

  按照皇帝做出來的規定,一年只有三天假。

  年三十還要當職。

  整個年節,也就初一這天,才不用當值。

  可這一天還要開大朝會。

  考成表的事,哪怕涉及到獎罰,也不應該這般趕才對。

  這讓一些人,心里面有些摸不準,不知道皇帝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兩天之后,中書省,六部,御史臺等,將考成表都交到了朱元璋這邊。

  由朱元璋和太子朱標二人共同觀看,進行最終的評定。

  朱元璋看得很仔細,很認真。

  “標兒,考成之事不能馬虎,需認真對待。

  在這件事情上,賞罰一定要公平。

  考成的最終審核,必須要握在皇帝手中。

  人事任免權,在誰手里面握著,那誰才能真正的讓官員們心服。

  考成看似簡單,實則牽扯到升遷任免,以及獎懲。

  這事兒太重要,不可假于人手。”

  朱元璋一邊在這里看看考成表,一邊對太子朱標出聲說道。

  朱標點頭應是,將之牢牢記住……

  兩天之后,大年二十五。

  華蓋殿內,百官匯集。

  大量錢財被一口口的箱子裝著,就擺在御案前的空地上。

  朱元璋手里面拿著,定了最終結果的考成表在這里念。

  包括姓名,官職,考成評級。

  評級一共分為六等,分別為,嚴重不合格,不合格,合格,優秀,特別優秀,極其優秀。

  每個等級,所能夠得到的獎勵各不相同。

  獲得極其優秀的不多,總共只有五人。

  除了翰林院的丁亮之外,又有四人,被朱元璋給定了極其優秀。

  此時這五人,正在當眾接受朱元璋的獎勵。

  朱元璋不僅僅給他們額外升了官。

  還把他們按照考成獎勵標準,應該獲得的年終獎給發了。

  一個人足足有六百貫這么多。

  不僅如此,皇帝又額外掏腰包,每人給弄了半只羊。

  還弄了大紅花給他們披上。

  可謂是光鮮十足,把氛圍以及榮耀感給拉滿了。

  不僅僅是被表彰的丁亮等人,面色通紅,像是喝醉了酒。

  心情激蕩,決定再接再厲,繼續拼命干活。

  在場大眾多官員們,一個個都羨慕不已。

  很多人都像是被打了雞血一樣。

  也決定好好干活,爭取成為其中的一員。

  這種通過正常工作,就能夠獲得大量錢財,以及諸多榮耀的感覺是真好。

  這次被表彰的丁亮等人,必然簡在帝心了。

  這才是最為巨大的好處。

  一旦簡在帝心,今后升官等諸多的事兒,都要遠比別人更快。

  給他們發完獎勵,說了勉勵的話后。

  朱元璋讓這些人,在華蓋殿內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落座。

  安排在特殊的位置上。

  既然要樹立榜樣,那自然要把該給的都給了。

  一些必要的儀式感,和特定時刻,通過一些方式展現出來的獨特地位,都要給拉滿。

  不少東西費不了多少錢,可所能夠帶來好處,卻不是錢所能衡量的。

  重點表彰了丁亮五人后,朱元璋接著發優秀的獎品。

  每一個人的獎勵,都由朱元璋親自發到他們手中。

  這是個很費力氣,也費時間的活。

  但朱元璋卻不厭其煩,做的到邊到位。

  他可太清楚,親手給人發獎勵到底有多重要。

  這事不能假于人手。

  并且也決定,今后要把這個規矩給延續下去。

  這可是收朝臣之心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真金白銀的往外拿,總不能讓他這個當皇帝的,一點好處都得不到吧?

  隨著眾多的錢財,被當成年終獎,發放到應該得到的人手中。

  華蓋殿內氣氛其樂融融,許多人都是笑逐顏開。

  心情再好不過。

  此番,哪怕只是考成合格的人,手里面都領了三十貫的績效獎。

  三十貫雖然不算太多,可這是額外得到的。

  臨近年關之時,得到這么一筆錢,對于一些比較清貧,只靠著俸祿來過活的人而言,真的是一筆不小的錢財了。

  足夠他們過一個好年。

  那些沒有領到績效獎的人,看著別人手中的錢財,分外的羨慕。

  至于那些不僅沒領到,反而還被扣了一部分俸祿的人,就更加的眼饞了。

  平日里沒有進行對比,沒有實打實的錢財,以及待遇上的差距體現出來,還不覺得有什么。

  這個時候,被皇帝來了這么一出,看著同僚們因為考成,有的升官,有的發財。

  很多人都有額外的收獲。

  就他們手里面啥也沒有,甚至于不僅沒有,還要被追回一部分的俸祿,以示懲戒。

  心里面的滋味,那是真不好受。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干的不行,是皇帝給親的點評的。

  弄不好就會讓皇帝記著。

  因為這事,被如今的皇帝給惦記上,可不算什么好事。

  在這如此鮮明的對比之中,很多人都是暗下決心,明年一定要好好干。

  也要在考成之中拿個猶,也得到一筆獎金。

  如此,這一年也不算是活到了狗身上。

  也能揚眉吐氣。

  可以說,隨著朱元璋真金白銀的發下來,考成法威力初顯。

  已經悄然之間,讓風氣有了很大的改變。

  皇帝務實,不喜不干實事的人。

  并且又弄出來了,這等獎懲制度。

  那么自然而然也能夠引導著官場,乃至于社會的風氣,向這方面進行轉變。

  這才不過是考乘法,剛剛實行了半年左右的功效。

  若是再推行上幾年,隨著范圍更廣,考成法越發的深入人心。

  那么所能起到的作用,將會更大。

  朱元璋將眾人反映收入眼中,臉上不自覺就露出一抹笑。

  覺得自己這一番心思沒有白費,錢沒有白花。

  “除了這個外,咱這里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恁大家伙。”

  再把獎勵發完,應當懲罰的人也給懲罰完之后。

  朱元璋回到龍椅之上,望著在場眾人開了口。

  聽到朱元璋這話,華蓋殿內的文武百官,很多都是不由一愣,繼而眼里面出現熱切。

  心中也滿是驚喜和好奇。

  想要聽一聽,皇帝在接下來會說出什么話。

  他所說的驚喜,又是什么。

  今天皇帝給的驚喜已經很大了。

  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按照之前所說的,根據考成來發放獎勵而已。

  卻完全沒有料到,皇帝居然把獎懲給玩出了花。

  額外做出了那么多的事。

  讓這個發終獎,變得格外的動人心魄。

  也讓無數人艷羨不已。

  現在,居然又說有驚喜。

  這還當真是讓人期待。

  當然,也有一些在此之前,被皇帝坑過的人,暗自警覺。

  怕皇帝是在說反話,嘴上說的驚喜,實則給眾人的卻是驚嚇。

  “咱準備從大年三十日那天開始給恁放假,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初十為止,十一開始正式恢復工作。”

  朱元璋看著眾人開了口。

  什么玩意兒?!

  朱元璋的話,聽懵了華蓋殿內所有文武百官。

  夭壽了!

  皇帝居然要放年假!

  還一次性放十一天???!!!

  請:m.llskw.org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