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二五章 你看,你又急

  武英殿內,宋訥端坐不動。

  微微低頭,像是老僧入定了一般。

  宋濂卻有些沉不住氣,心中滿滿的都是忐忑。

  等待著皇帝說出后面的話。

  面對如今的皇帝,就算是宋濂也同樣沒有辦法淡然。

  實在是當今的皇帝,往往不按常理出牌。

  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卻又往往很是難受的事情出來。

  就算是他這樣的大儒,面對朱元璋,也同樣不太行。

  “咱所說的,是洪武正韻的事。”

  正精神高度集中的宋濂,聽了朱元璋的話,不由的為之愣了愣。

  洪武正韻怎么了?

  洪武正韻不是好好的嗎?

  “咱覺得,這洪武正韻還是有些不太好,有待改進。”

  聽到朱元璋這話,宋濂一時間有種想要以頭搶地的沖動。

  原因無它,洪武正韻從去年年初,便已經開始去做了。

  以他為首,還有翰林院等諸多的有才學之士,共同制定。

  耗費了大量心血。

  中間,皇帝曾提過幾次意見,他們一一遵從。

  來回折騰了這么久,一直到今年九月份才算是最終完成。

  并且被皇帝賜名為洪武正韻。

  宋濂那是長松了一口氣,終于不用再煎熬了。

  同時也等著皇帝在合適的時機,把洪武正韻給推出來。

  以正天下讀音,給官話定出一個標準來。

  他覺得這件事上,肯定不會再出現什么變化。

  洪武正韻,將會成為大明官話的標準。

  可哪能想到,今日皇帝把自己找過來,居然又說洪武正韻的事。

  還說洪武正韻,有不少地方有待加強。

  看皇帝的這樣子,還是要改。

  宋濂一時之間,只覺頭大無比。

  還改?還改!

  洪武七年的時候,就改了幾次,這還怎么改?

  他實在是想不出來,該怎么改了!

  給皇帝辦事是真難。

  “陛下,這……哪里不太妥當,請陛下明示。”

  在說這話時,眼角余光瞥到了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的宋訥,心頭突了一跳。

  一個不太好的想法,出現在他的心頭。

  這……該不會在接下來,皇帝會讓宋訥這個北侉子,參與洪武正韻的修訂,讓北方的話,成為官話吧?

  “當初進行修訂時,咱就曾與宋先生等人說過,要參考中原雅音。

  結果這修訂出來的洪武正韻,還是以南京,江淮,江南一帶口音為主。

  這和咱的初衷,還有咱的要求,有著很大的不同。”

  “陛下你說的是,不過……現在情況和以往不同。

  自宋以來,官話就以南方為主。

  宋朝所修訂的正韻,也同樣是以南方口音為準。

  如今論起繁華,論起富庶,論起百姓多寡,南方都遠遠超過北方。

  我大明的國都定于應天,陛下以及眾多的文臣武將,大多出于江淮江南等地。

  眾多將士,也同樣以江淮江南之人為主。

  在此等情況下,洪武正韻自然要以應天,江淮等地為主。

  北方中原雅音為輔。

  官方正韻,本身就是給眾人一個說話的規范。

  肯定哪種話用的人多,用哪里的。

  臣等在制定洪武正韻時,已經根據陛下所言,參考了不少的中原雅音。

  這要是再繼續更改,只怕……有些不太好。

  和我大明而今的情況,有很大的出入。”

  說完這話后,宋濂又連忙道:

  “不過,若是上位覺得不太好的話,臣等還可以繼續修訂,不好修也要修。

  往里面添加更多的中原雅音。”

  其實按宋濂心中所想,他們修訂好的洪武正韻,那是一點兒都不用動。

  已經盡善盡美了。

  他也有心想要和皇帝,好好的說道一番。

  讓皇帝知道,什么才是官話。

  他們費盡心思定出來的這官話標準有多好。

  不過,想到宋訥這個北侉子在側,這等話他終究沒有說出來。

  對皇帝的規勸和解釋,也只是點到為止。

  因為他很擔心,自己在這上面說的太多,會讓皇帝感到厭惡。

  而后皇帝一氣之下,干脆不讓自己等人,修訂洪武正韻。

  而是讓宋訥這個北侉子來做此事。

  宋訥來修,肯定會以純粹的北方話形成正韻。

  排斥他們南方的雅音。

  一旦如此,那可就因小失大了!

  如今,這件事情的關鍵,就是需要把修訂洪武正韻權利,先握到手里。

  后面再根據皇帝的要求,慢慢改。

  雖然皇帝有皇帝的要求,但修訂正韻的是自己等人,筆握在自己的人手中。

  那么在修訂時,自己等人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往里面填充上很多,自己等人所想要的東西。

  在這上面,宋濂考慮的很是清楚明白。

  看著宋濂的反應,朱元璋豈能不知道宋濂心中所想?

  而上輩子上,自己就對這洪武正韻多有不滿。

  在洪武八年,洪武正韻成書之后。

  自己很快便又讓人對洪武正韻,進行重新修訂。

  并且,還把宋濂等人給換了下來。

  繼續讓他們以中原雅音為參考,進行修訂。

  一直修訂到洪武十二年,才算是修訂完成。

  可修訂出來的洪武正韻,還是讓自己不滿意。

  還是南方口音。

  和自己心中所想,有著很大的不同。

  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年的時候,自己又一次下令,讓人再次重新修訂洪武正韻。

  但這一次的事,士林,官場當中反應很是強烈。

  很多人都說,沒有辦法再進行修正了。

  哪怕是自己發了怒,砍了一些人,也同樣不行。

  重修洪武正韻的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最終沒有辦法,自己把孫吾與所纂的《韻會定正》,更名《洪武通韻》,命令刊行。

  取代了洪武正韻。

  可以說,洪武正韻哪怕是到了最后,也沒能讓自己滿意。

  上輩子,自己在這件事情上,耗費了很多的心神。

  而諸多的參與修訂洪武正韻的人,為什么會一直修不出來自己,所想要的正韻?

  為什么到了后面,對于自己的要求,會如此之抵觸?

  是因為他們聽不懂人話,不明白自己的要求,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弄出來讓自己滿意的洪武正韻嗎?

  自然不是。

  而是因為,這看起來簡單的官方正韻,實際上背后是大明所存在的南北之爭。

  大明南北割裂極其嚴重。

  上輩子自己通過種種辦法,彌合南北,實際上一統南北,建立大明。

  但二十多年下來,南北之間依然是分裂極其嚴重。

  南人北人,很多事情上都是勢如水火。

  尤其是南人,占據著主導的強勢地位,那是從心眼里就瞧不起北人。

  這種情況下,北人自然而然,也不會對南人有什么好臉色。

  南人稱呼北人為北侉子,北人則稱南人為南蠻子。

  可以說是針鋒相對,諸多的事情都要分一個南北出來。

  大明以南人為主導,許許多多的南人,完全不把北人,當成本國之人。

  從官場到士林皆是如此。

  到了自己洪武后期時,所鬧出來的南北榜案,就是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

  而統一說話的標準,并將之給推廣開來,讓全國都說同一種語言,有著極其強大的意義。

  為什么華夏能夠成為華夏,為什么每次分崩離析之后,最終還是能夠再次統一?

  為什么華夏能夠成為一個整體,打不爛,愈挫愈勇?

  文化同源,以及秦始皇時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在其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尤其是書同文。

  有了這一條,哪怕各個地方的口音并不相通,但是文字卻是相同的。

  彼此之間,能夠通過文字正常的交流,理解并推行朝廷政令。

  等而統一口音這事,后面歷朝歷代也都在做,

  一直都有官話存在。

  但終究推廣的力度還是不行。

  會官話的人不多。

  眾多地方上的尋常百姓,沒有幾個會官話的。

  特別是南方,一些地形相對封閉的地方。

  那說話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門。

  有些相隔百十里,彼此之間所常用的語言,就有著大不同。

  這無疑很不利于政策的傳播推行,以及民族的融合。

  自己一直在洪武正韻上面大做文章,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

  就是想要弄出一個,符合大明的情況,并減少南北之間隔閡的官話出來。

  好讓南北混為一體,加強南北之間的融合。

  畢竟都說一種話,自然而然就會有著,天然上的認同與親切。

  按照自己的想法,這種官話,里面有著很多北方雅音的元素,同時也能兼容南方的語言。

  可最終的結果卻是,南方的眾多官員士人,對此極為排斥。

  在修洪武正韻上,哪怕自己再三說出要求。

  這些人也會通過他們的辦法,進行各種的搪塞。

  敷衍自己。

  哪怕自己后面殺了人,也一樣如此。

  自己給出了十分要求,他們能完成一分就不錯。

  不是說他們不明白事情該怎么做,而是故意不往里面增添太多,中原雅音。

  說來說去,還是心里面沒有家國天下,依舊還是守著一己之私。

  高高在上,從心里鄙夷北方之人。

  認為北方長時間被蠻夷所統治,里面的很多人穿胡服,有些還說胡語,行事野蠻粗魯。

和他們這些江南的風流文人,有些天然的不同  有著上輩子的這些經歷在,朱元璋這件事上,不可能重蹈覆轍。

  所以,他對著宋濂搖了搖頭道:這事兒,宋先生就不要做了。

  宋先生年齡也大了,精力有限。

  咱不忍心看著宋先生如此操勞。”

  讓宋濂等人去修,修出來會是一個什么結果,朱元璋可太清楚了。

  既如此,他何必要浪費時間,和這些人進行扯皮。

  白白的讓自己生氣,并浪費大量推廣洪武正韻的寶貴時間?

  既然不想做,既然心里面沒有大局,不愿意南北混一,那就不要做了。

  離了宋夫子這些人,自己也一樣能把事給做成了!

  什么情況?

  宋濂心頭突的一跳,整個人都有些懵。

  他最為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皇帝果然是準備把自己等人給撇開,讓宋訥這個北侉子為主導,修訂洪武正韻!

  這是他絕對不愿意看到的。

  一但真的如此,那洪武正韻,可就真的廢了!

  “陛下,臣雖然年紀大一些了,但身體還是挺不錯的,從來沒什么大病。

  而且,這洪武正韻,關系根本。

  臣又安敢不效犬馬之勞?

  些許勞累,和此等大事比起來,完全不值一提。”

  宋濂急了,他是真的急了!

  這一次,皇帝把自己喊來說這事兒,他要是不將之給攔下,今后他必然會被無數士人所指責,所埋怨。

  而他自己,同樣也無法過自己心中這關。

  所以,必須要想方設法,把這事兒給攔下來。

  絕對不能讓北方口音,在正韻之中,占據主導地位。

  宋訥這個北侉子,他還不配修洪武正韻!

  而宋訥,依舊還是不為所動,似乎根本沒有聽到這些一樣。

  這讓宋濂心中,愈發的著急。

  不妙的感覺,越來越嚴重。

  只怕……皇帝和宋訥他們,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達成了一致。

  宋訥這個北侉子,居然不聲不響的,干出了這種事情來!

  “宋先生別著急,宋先生一片拳拳之心,想要為國為民,咱是能夠理解的,咱也很認同。

  不過,這件事還是不必勞煩宋先生了。

  宋先生確實年紀不小了。”

  “陛下,臣不怕累,不怕苦,

  洪武正韻臣等之前,所進行修訂之時,確實有不少考慮不到的地方。

  對于北方雅音,采納的不夠多。

  臣等再次修訂,必然會嚴格按照陛下所說,多多的吸納中原雅音,臣等……”

  宋濂聲音顯得急促的,在這里進行表態。

  說什么也要把修訂洪武正韻的事,給搶到手中來。

  為此,宋濂已經是做出了不少的讓步。

  “宋先生,你看,你又急。”

  朱元璋望著宋濂,臉上帶笑道出聲說道。

  一聽這話,宋濂那尚未說完的話,直接就卡在了喉嚨里。

  再不能往外面說了。

  “是,是,是臣有些急了。”

  他出聲認錯,態度出奇的好。

  “咱并不是說,不讓宋先生修了,其實是這洪武正韻,咱這邊已經是修訂好了。”

  修訂好了?!

  宋濂聞聽朱元璋這話,變得更加吃驚了。

  修訂洪武正韻的事兒,可不是個小工程。

  工作量很大,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

  距離自己等人,把洪武正韻修好到現在,也不過才剛剛兩個月而已。

  皇帝就已經把新的洪武正韻,給修訂好了?!

  在此之前,自己怎么什么風聲都沒有聽到?

  這么大的工作量,不可能自己等人,絲毫的動靜都沒有聽到。

  現在這是怎么回事?

  他目光望向了此時,已經睜開眼的宋訥,心里面升起了諸多的不好預感。

  這事兒,肯定是宋訥這個北侉子做的!

  這北侉子!好深的心機!

  表面上不聲不響,看起來都在為國子學的事在忙。

  可哪能想到,悄然之間竟能做出這種事情來。

  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

  而且看這樣子,弄出來的官話,還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意。

  這讓宋濂又如何不氣?

  心里面又如何會好受?

  自己等人,為這事忙前忙后,到了最終,卻被宋訥這樣一個北侉給摘了桃子。

  縱然他是大儒,也同樣接受不了,心緒難平。

  宋訥這北侉,絕對是處心積慮!

  早就在暗中做這件事兒了。

  不然怎么可能在自己等人,拿出洪武正韻后這么短的時間,他那里就也弄出來了,新的洪武正韻。

  并且還讓皇帝直接下場拉偏架。

  說自己等人所修出來的洪武正韻不行,要采用宋訥修出來的?

  這下子丟臉丟大了!

  吃虧也吃大了!

  宋濂望著宋訥,怒目而視。

  看著宋訥像是沒有看到他一樣,一副老神在在,穩坐釣魚臺的樣子,宋濂就越發的難受了。

  若不是此時還在御前,皇帝在場。

  他絕對會站起來,和宋訥這個北侉,好好的講上一番道理,活動活動拳腳。

  從元末亂世走過來的人,他宋濂也不是只會動筆桿子。

  可以說,如今大明整體上,武德還是特別充沛的。

  “宋先生,你別瞪宋祭酒,這事和宋祭酒沒關系。”

  朱元璋看著宋濂急眼的樣子,不禁升起了自己先退到后面去,偷偷看兩個老頭打架。

  讓他們打上一架后,自己再出來的想法。

  不過,這個想法終究還是被他,給壓了下來。

  當然不是怕影響不好,而是宋訥的年齡比宋濂還要大。

  真的打起來,宋訥十有八九要吃虧。

  朱元璋其實還是蠻想看到,宋濂被宋訥給捶上一頓的。

  宋濂聽到皇帝的話,神色一滯,忍氣吞聲的收回了的目光。

  對于皇帝所說的話,他是半點都不信。

  怎么可能和宋訥沒關系。

  “這新的洪武正韻,是咱自己弄的。”

  朱元璋望著宋濂,淡淡的開了口。

  什么玩意兒?!

  宋濂聞言,登時愣住,滿臉的不可思議。

  不是……自己聽到啥?

  皇帝居然說,這洪武正韻是他做的。

  這咋可能!

  開什么玩笑?

  皇帝這是在騙傻子吧?

  不可否認,當今皇帝雖然出身低,可才情還是挺高的。

  又肯下功夫,能吃苦。

  學習等各個方面,都不落人后。

  如今在學問上面,早就不是當初的那個放牛娃了。

  很多讀了一些書,便自以為是的人,在這上面還真比不過皇帝。

  但那也得分什么事。

  比如弄正韻的事,就不是皇帝能做得了的。

  這東西看起來簡單,實際上特別的復雜。

  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事。

  不下苦功夫,沒有在這上面潛心鉆研,想要將之給弄出來,可沒那么簡單。

  看來,皇帝果然是要鐵了心的,要以北方的話為主了。

  為此,都不惜說出這般低劣的謊言,來維護宋訥。

  硬把宋訥弄的,說成是他自己弄的。

  “宋先生,來看看這個。”

  朱元璋拿起了御案上的一個冊子。

  宋濂見此,起身向前,雙手接過。

  冊子上面赫然寫著《洪武正韻》四字。

  他不由的為之愣了一下。

  原因無它,實在是這個冊子太薄了。

  最多不超過四十張。

  而他們之前所弄的洪武正韻,足足有十六卷,共七十六韻。

  怎么到了皇帝這里,就只剩下一個冊子了?

  這么一個冊子,能把韻律的事都給說完?

  帶著這樣的疑惑,他翻開了這本洪武正韻進行觀看。

  一看之下,便不由愣了一下。

  因為這里面,和他所想完全不同。

甚至于可以說,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開篇便是:單韻母  a[阿]o[喔]e[鵝]i[衣]u[烏]ü[迂]

復韻母  ai[哀]ei[誒]ui[危]ao[奧]ou[歐]iu[悠]ie[耶]üe[約]er[兒]

  什么東西?

  這些鬼畫符,都是些什么玩意兒?

  宋濂懵住了。

  又往后面看,越看越覺得離譜。

  因為這些鬼畫符后面,都有漢字進行標注。

  他倒是能讀出,這些東西的讀音。

  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可是,這種用異域番邦文字,進行為漢字進行注音的辦法,可不怎么行啊!

  這不是倒反天罡了嗎?

  和他所熟悉的,用漢字為漢字注音的辦法,可差的太遠了。

  震驚之余,也有些相信皇帝的話了。

  這不是宋訥弄的,就是皇帝自己弄的。

  因為這些鬼畫符,根本就不是宋訥所掌握的。

  而宋訥,也絕對不會用這等鬼畫符,為漢字注音。

  “陛下,這……只怕只怕有些不妥吧”

  朱元璋道:“有何不妥?”

  “這……哪能用此等異域番邦文字,來為我華夏漢字來注音?”

  朱元璋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好用就是硬道理。

  什么異族番邦不異族番邦的?

  我拿來用便是我的。

  宋先生不覺得用這種辦法,為漢字注音,要簡便上許多了?

  只要把這么點兒拼音字母給記住了,那么便可以為所有漢字進行注音。

  并且還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像以往的注音法,往往兩個漢字給一個漢字注音。

  越注音越復雜。

  圣人提倡有教無類,學問做出來,就是為了教給眾人的。

  自然是越容易傳播越好。

  有了這拼音字母的注音方式,豈不是今后能大大的加快學問的傳播?

  這豈不符合圣人之道?”

  朱元璋此時,打起了圣人的牌。

  對付宋濂這種很正統的儒家之人,在這種事情上,想要將其給說服,可沒那么容易。

  把圣人,以及為圣人傳播學問的政治正確搬出來,應該是比較好用的。

  “陛下,這……這自然是好的。

  只是……這蠻夷的文字,還是有些不太好,無端亂了我華夏文字。”

  “咱覺得,沒什么不好的。

  學問嘛,講究一個兼容并蓄。

  宋先生不妨把眼光放遠一點,胸懷放寬廣一點。

  再說,這兼容并蓄又非是咱開的頭。

  那些先賢們,不早就這樣做了?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不都是你吸收我的思想,我吸收你的?

  后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又豈能沒有吸收黃老法家之學?

  至于儒釋道三家,不一樣到后來弄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現在,咱同樣吸取一些精華,助我華夏文化騰飛,又有何不可?”

  “只是,陛下……”宋濂還欲繼續爭辯。

  “宋先生!”

  朱元璋面色顯得有些嚴肅,打斷了宋濂的話。

  “咱看宋先生說了這么多,其實最為根本的,并不是什么異族番邦文字,亂華夏文字正統。

  是嫌棄咱弄的這洪武正韻,只以中原雅音為主吧?”

  請:m.llskw.org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