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95章 民國群星璀璨時

  “我有個疑問,你剛才為什么不讓副部長開口?”

  在前往孝義的路上,李希烈看著車窗外密集的人流與卡車,隨口問道。

  沈復興笑了笑:“我怕他開口請求我。”

說完,便低頭看起了送來的調整方案,沒有繼續理會李希烈  李希烈有些不明白,你又不是黃埔畢業的,對政治部主任拒絕不了。

  不過他沒有細問,總覺得自己頭頭對這個國家的某些人態度不一樣。

  就像就像是天然有一條分界線,愛憎分明。

  能夠與邱清泉、廖耀湘、王耀武與霍揆彰等人成為親密無間的關系,卻對除了李宗仁以外的總裁嫡系刻意疏遠。

  在結婚之前就與俞部長交好,但對于宋部長就非常刻意的畢恭畢敬,該有的禮數不少,卻一點不親近。

  對那些庚款留學生更是不用提了,好像每一個都是寶貝疙瘩一樣,看得比坦克都重要。

  可偏偏,在面對友軍的時候,看上去永遠都是一副冷面孔,似乎非常警惕。

  但李希烈能夠從長治盆地,從太岳新軍,從這次咋給養中可以看到,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正想著,他們已經來到了孝義鎮的崗哨,看似寬松的審查之后,車隊開始穿過小鎮,來到洛伊河支流。

  在這里,李希烈才看到了讓他感到震撼的一幕。

  那座連接兩岸的石橋頭尾竟然有兩處永久碉堡,四個巨型“肉夾饃”的孔洞里至少有8挺輕重機槍,不少于兩個排的士兵荷槍實彈在那巡邏,石橋尾部,他還看到了兩輛T27坦克備戰。

  這.哪怕沒有重炮轟擊,怕是來兩個連的精銳也無法一下子攻克。

  更別說旁邊忙碌的工地上還有一座橋正在搭建,看樣子要構筑可供來回的兩座橋梁。

  汽車緩緩駛近,沈復興卻招呼停車,快步走向那邊正忙碌的工地。

  李希烈趕忙跟上,卻看見沈復興快步走向其中一名拿著圖紙的中年人,十分尊敬的開口:“茅院長,您怎么親自來了?”

  中年人轉過身,有些驚訝地看向沈復興:“沈總團長?呵呵,我擔心學生們第一次參與這么重要的任務,就順便過來了,這可是理論與實踐的最好結合啊。”

  沈復興面帶微笑:“怎么樣?住得還習慣嗎?吃得合不合胃口?”

  李希烈挑眉,這不問工程進度,怎么問這個?

  說起這個,茅院長連連擺手:“哎喲,說起這個,你們也太奢侈了,每個院長一人一屋,還給我配了負責做飯的阿姨與負責起居的衛兵,趕緊撤了,我們是來建設祖國的,可不是來享福的。”

  嘶——!

  李希烈又是一驚,好像自己也就一個衛兵,兩名家仆,這院長怎么看起來比他還過得滋潤?

  沈復興搖頭:“可別嫌棄,你們都是國家的寶貝,萬一出什么事情,我可就是民族罪人咯。”

  “那也不至于將那一片的百姓全部趕走,是不是太霸道了,我和華院長他們正要和你說這個,太過擾民了。”

  “呵呵,您啊,就安心住著,那些百姓我都安排了新的住房,賠了錢,分了土地。”說道這里,沈復興臉上笑容更燦爛:“說不定你現在找他們要換回來,人家還不答應呢!”

  拆遷征收么!

  這活,他熟!

  “這哎,太過了,太過了。”茅院長還是感覺有些奢侈:“我這邊指導完學生的工作就要回去的,那邊事務也很繁忙,就不用這樣了吧?”

  但沈復興依舊笑容燦爛:“那您可得抓緊,這座橋梁要變成永固的,完成之后,不光有5000大洋的建設獎金,我還會給您的工程學院提供2萬大洋的經費贊助,雖然不多,還請您多多費心。”

  說到經費,茅院長就不好說太過了,現在教育部經費緊張,這筆錢可以大幅度改善教師的待遇。

  “我向你保證,兩個月內,必然保質保量完工,至少能用90年!”

  沈復興大喜:“那可就太好了,這樣,這座橋就以您的名字命名吧,也好讓學生們多上上心。”

  “誒?不”

  沈復興不等他說完,直接拉著他的手:“就這么定了,我還有事,這里就勞煩您了。”

  說完,沈復興徑直離開,留下茅院長看著他遠去的背影表情意味深長。

  穿過石橋,再向前就進入了徹底的軍管區域。

  這里的進出除了原有的通行證之外,必須攜帶稅警團特制的木質身份牌,每一塊都是獨一無二的。

  可就這樣,在這個月已經抓捕了超過15名試圖混進來的間諜或是特工。

  其中軍統5人,日諜3人,漢奸4人,晉綏軍2人,特殊人士1名。

  沒什么復雜的工藝,因為木質身份牌里有磁鐵只有輪流負責檢查的那6名慈城老鄉才知道這個秘密。

  左側是教授與學生單獨居住的區域,有專門的食堂、警衛人員。

  教授按照公關項目,單獨分到一個院里,每人一間。

  學生們是兩人間,這時候雖然窮了一些,但房子還是夠的。

  這些教授與學生的居住區臨近防空洞,方便隨時躲避日寇的空襲,整個區域內駐守一個防空連。

  整個稅警總團的防空力量全部集中在此,比沈復興個人的防護都要更加嚴密。

  穿過民居改造的軍營,沈復興帶著李希烈一行人走向防空洞。

  沿途的道路全部被修整過一遍,所有的樹木全部被移除,任何可能的躲藏地點都被消滅。

  防空洞上方被一堵圍墻直接攔住,各處都是巡邏的士兵,為了防止有人從山上的襲來,整座山體與坡道都被設置為禁止通行,并在可能的地方埋設了地雷。

  李希烈越看越是膽戰心驚,他有些懷疑沈復興帶自己來這里的目的。

  還沒走入防空洞,門口右側有一處大院,里面傳來劇烈的爭吵聲,負責警衛的沈家棟上來,聲音一點不敢放大:“華教授他們又吵起來了。”

  沈復興微微點頭,快步走進這處大院,聲音更加清晰了。

  “精密齒輪加工問題難道不需要考慮嗎?光靠手工打磨,你知道一輛卡車要多少個零件?”

  幾人齊齊停步,這吼聲若不聽內容,怕是下一秒就要打起來的感覺。

  “怎么不能,抗戰爆發前,大隆機器廠就可以生產,他們不是有幾臺機器運到重慶了嗎?問他們買不行?”

  “你說得輕巧,那滾珠軸承需ISOP5級精度怎么解決,用滑動軸承嗎?這是造卡車,不是造自行車!”

  “機械式噴油泵問題倒是可以解決,低功率的化油器或許可以試試。”

  “缸體的問題的話,我去過晉城,那里的煉鋼廠產量還不如清廷時期,但勉強可以使用,生鐵高溫脫硫后的標準,鋼鐵廠有這個技術,應該勉強可以。”

  “沒錯,焦作那邊鋁礦雖然少了點,但也夠,鋁土礦提煉鋁材鑄造活塞,這個問題能解決80,但具體還要再試驗過。”

  “有什么用!這樣的手搓產品,沒有質量,不具備可適性,造一臺壞兩臺不說,輪胎與發動機技術還是大問題。”

  說到這里,里面的爭論終于安靜下來,沈復興似乎聽到了嘆息的聲音。

  那是一種無力感。

  “咳咳!”

  沈復興還是推門而入,煙霧繚繞的會議室內墻上、桌上擺滿了圖紙,一圈身穿長褂或是中山裝的教授在那里長吁短嘆。

  桌上每個人身前,擺著的都是沈復興自己都不太舍得的“三五”香煙。

  眾人看到正主出現,只是扭過頭,卻沒有起身,似乎是因為沒能完成攻關而羞愧。

  在這里,有最好的伙食,最高的津貼,軍官都舍不得抽的煙,專門的阿姨與衛兵負責他們起居。

  電報機更是隨意支配,什么都不要錢。

  甚至他們只要自己想到的,任何可以滿足的需求,都會得到滿足。

  為了一份文件,前日沈復興直接委托空軍直接從昆明為他們送到這里,極盡奢侈。

  李希烈在一群人中看到了滿是黑眼圈的老王,后者嘆了口氣起身:“坦克與卡車的可行性極低,需要大量新的機器采購,但關鍵技術,恐怕困難。”

  老王起身走向沈復興,遞出一份文件:“150毫米榴彈炮試射成功了,膛線精度問題也已經解決,精確射程應該在13.2公里,接下來就是生產環節了。”

  說著,老王扭頭看向華教授,這方面他是專家。

  華教授苦笑搖頭起身:“慚愧,真是慚愧,這卡車與坦克都有現成品,從數學角度來講,沒有任何技術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設備與材料問題。”

  “沒關系,這本身就是一次嘗試,如今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風雨飄搖,我已經安排人前去接洽,看看是不是能夠直接引進生產線。”沈復興一開口就是王炸。

  王教授(航空研究所團隊)、余教授(金屬研究所團隊)、工程機械院團隊紛紛起身。

  “技術能一并買嗎?還有圖紙?”

  “能不能購買一些冶煉技術,這鋼鐵產量也是問題。”

  看著眾人激動的目光,沈復興笑著點頭:“砸鍋賣鐵,能買都買!”

  眾人的眼神突然閃爍出光芒,制約他們的從來都不是紙上的數字與公式,而是貧弱的工業基礎。

  華教授也面露喜色:“如今,整個兵工廠采用了線性規劃模型優化設備排產,整個生產線按工序關聯性都進行了重新布局,大幅度減少的運輸與重構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我們還建立了統計學質量控制模型,增加質量控制體系,廢品率可以降低至9。”

  “3639臺設備的機械運轉率可以從之前的45提升到82,還存在一些模型優化的空間。”

  “我算過了,只要工人數量能夠得到進一步的解決,產量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只是原材料的產能,或許會成為新的制約。”

  余教授也跟著開口:“沒錯,經過老華的運籌學算法,晉城與焦作的煤鐵應該成立新的聯合鋼鐵工業。”

  “只要運用動態供應鏈管理系統,原材料的運用率會有一個大的提升,可以緩解產能不足的情況。”

  “目前產能按照極限,每年僅僅生鐵產量700噸,鋼不足100噸.”

  聽到這里,沈復興就是一陣嘆息,這100噸鋼鐵..已經占到了目前控制區的1/9的產量,很高很高了!

  悲哀啊,全國一年僅有900噸鋼產能,生鐵也僅僅只有4萬噸。

  但余教授話沒說完,他吐出一口煙繼續說道:“我跟幾位教授商量了一下,土辦法加工業統合,焦作與晉城的鐵匠可不少,高爐是爐,低爐也是爐,只要發動人民群眾,通過分散冶煉集中精加工的模式,還是有辦法提升產量的。”

  “預計一年內,鋼鐵產量可以翻23倍,達到300噸400噸,如果通過進口與增加冶煉設備,預計可以提升到600噸左右。”

  沈復興心情頓時如同過山車般大起大落:“那這樣能保證產量嗎?”

  “只能保證年生產步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炮彈3萬發、150毫米榴彈炮5門與10門山炮.”華教授早有計算,輕聲說明。

  頓時,眾人陷入一片沉默。

  沈復興仰頭嘆息:“如果放棄發動機與坦克、卡車技術,從捷克斯洛伐克直接引進冶煉設備呢?”

  做出這個決定,他也是非常無奈,國家貧弱的程度,超出想象。

  翻了3倍的產能,已經是一個奇跡,不是這些教授不想,而是基礎太差了。

  老王與李希烈立馬反對:“別忘了祁縣外稅警4團是怎么擊敗日寇的.”

  沈復興拉過椅子,頹然坐下:“只有坦克,也無濟于事.”

  華教授與余教授對視一眼:“如果能引入幾套鋼鐵冶煉線,包括高爐、轉爐/平爐與軋鋼機,月產量可以突破1000噸,但我們算過那只需要10噸黃金.”

  “1000噸鋼鐵產能?”沈復興咬了咬牙,扭頭看向老王與李希烈。

  自己的家底都在兩人手中,當時從金陵搜刮,不,收上來的稅里面可是有不少。

  李希烈看向老王這個大內總管,后者心中一盤算:“可以,如果按照您說的,這個國家有覆滅的風險,那只能走私下渠道,耗盡所有黃金儲備,應該問題不大,還能引進一些其他設備,只是到時候搬遷很麻煩。”

  搬遷?

  眾人一陣疑惑,不過這是老王與沈復興之間的秘密,關于三宣六慰的秘密。

  沈復興看著老王的眼睛,猶豫再三:“買,花多少錢都要買,為了這個國家,錢算什么!”

  直到現在,他才明白,什么叫一窮二白起家。

  也明白,這些科學家為這個國家付出了多大努力。

  僅僅只是幾百噸的鋼鐵產量,就差點將他壓垮,而日寇這一年的鋼鐵產量,是580萬噸,萬噸!!

  聽到最后的話,一眾教授紛紛起身表態支持沈復興。

  他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星,點亮這個國家前進的道路。

研發統籌生產團隊  負責人:華教授;

  機械系負責人:劉教授;

  物理系負責人:吳教授;

冶金與煉鋼技術團隊  團長:余教授;

  礦冶系負責人:魏教授;

  化學系負責人:曾教授;

  資源探勘與開采團隊:

  團長:袁教授;

  礦床系負責人:張教授;

  礦業工程負責人:馮教授;

  化工火藥系負責人:張教授;

  原鞏義兵工廠分廠長:孫一民;

工業優化團隊團長:華教授  資源配置負責人:陳教授;

  算法優化負責人:江教授;

物流交通團隊團長:茅教授  鐵路工程負責人:李教授;

  西南聯合大學學生:79人;

  未來,他們給出的答案是:月產步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各類炮彈3萬發,5門150毫米榴彈炮,80門迫擊炮,50門野戰炮。

  而沈復興也因此轉向走向了優勢火力學說,開始籌建獨屬于這個時期的重裝合成團。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