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60章 北伐大業

黃山,松籟閣  松籟閣位于黃山東南側的小山坡上,與云岫樓遙相對望,可鳥瞰黃山淺谷全景。

  雙坡頂磚木混合結構建筑,是為何應欽辦公與居住的場所。

  沈復興二次北伐的戰報被張緒送了回來,沈復興雖然也很想回重慶看老婆孩子,但眼下確實走不開身。

  張緒先去了姑父宋部長那里,第二天才將報告送至位于林森路(解放西路)14號的軍部。

  當然,這報告還是要送來松籟閣。

  松籟閣內,何應欽早就知道豫北爆發大戰,但問委員長,委員長說此事莫管。

  問林蔚,林蔚說他無權過問。

  弄得堂堂參謀總長兼軍長部長,竟然沒有豫北大戰的消息?

  看著張緒前來送戰后報告,何應欽雖然一肚子火氣,但還不至于跟一個晚輩發泄。

  何應欽隨手翻著報告,不經意間試探:“維安怎么沒來,這戰事稍停也不見他人,到時候惹得俞程不開心去夫人那里告狀,可不太好啊。”

  張緒嘿嘿一笑:“我們沈總團長在忙著秋收呢,別說,現在他割玉米桿的速度老快了!”

  啊!?

  “胡鬧,堂堂稅警總團長,去收什么玉米?他想干什么?”何應欽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好你個沈維安,寧可在豫北收玉米也不肯來重慶?

  真就跟委員長鬧脾氣鬧到現在?

  “秋收啊,全軍上下包括保安隊,全去地里幫著收割,收完這些玉米、水稻、大豆,對了,還給您帶了些剛收的豫北紅。”張緒說起這些,顯得很興奮。

  畢竟他也是第一次跟著下地,新鮮的很。

  特別是看著那些百姓端著水,拿著餅子與水果送到他們這些軍人手上,所有人都感動得不知所措。

  張緒還看到,那日割了2小時玉米,廖肯與副官坐在田壟上休息。

  當那個滿臉皺紋的大娘,躬著直不起背的身體,將一碗水與一個熟雞蛋端到廖肯面前時,這個湖南漢子居然直接紅著眼睛沖回地里干活。

  這輩子沒經歷過軍民魚水情的廖肯竟然有些遭不住農村大娘端來的一碗水。

  更別說那些從未有這種體驗的士兵!

  進入稅警總團代表著什么?

  代表著在抗戰的一線,代表著光榮與使命,代表著更高的收入,也代表著更高的地位。

  其他地方尚不可知,但是在稅警總團駐軍的地區,所有適齡的男丁都想著參軍,至少家人有了保障。

  這也讓已經加入稅警總團的士兵有了高人一等的想法,而沈復興這次組織全軍輪流參與收秋,可謂是這片大地近代史上的第二次。

  極大地觸動了這些士兵與軍官的心靈,簡直就是教科書般的單位團建。

  至于第一次,那是在別的地方。

  這些事情,是坐在黃山別墅區的何應欽所不能理解的。

  “放心吧,見過你姑父了?”

  何應欽皺眉轉移話題,在他看來,這就是城里孩子第一次下河摸魚,新鮮罷了。

  “見了,姑父說讓我好好干,努努力爭取明年升到參謀主任,到時候回來進參謀本部。”張緒老老實實回答,沒有一點撒謊。

  何應欽這才滿意點頭:“是了,我看了這次報的功勞,戴安瀾、廖肯、白遠樵,除了十幾名校、尉級軍官,還有你。”

  張緒靦腆低頭,這打勝仗哪次功勞沒有他?

  自己的職務軍銜都從少尉沖到少校了,但銓敘軍銜還停在上尉,升到少校還要3年半這是硬性指標。

  這次偶像哥給他報的是團級參謀處長,晉升中校軍銜。

  再下一級就是稅警總團的參謀主任,上校軍銜。

  無論如何,這都已經是平步青云了。

  姑姑自然很滿意,姑姑滿意,身為宋部長的姑父自然也就滿意。

  何應欽笑著繼續問道:“我有一點不明白,這份報告用的是二次北伐,第一次我可以理解為太原戰役,這二次北伐攻克濮陽、安陽,難道還有第三次?”

  張緒點頭:“是的,沈總團長說,在寒露前完成冬小麥的種植后,他就要準備冬季攻勢。今年北面遭了大災,日寇自己都吃不飽,根本無力進行大規模調動。”

  “這么說,這北伐,還是救萬民于水火了?”何應欽冷笑著說道。

  張緒猛地點頭,眼神清澈:“真的,各地方收割完,各團已經開始修筑臨時安置營地,肯定會有百姓逃難過來的,去年就來了幾十萬沒飯吃的老百姓。”

  何應欽無語了,眼前的小家伙太單純。

  他沈復興一個地方“小軍閥”何德何能做這些事情,要造反嗎?

  話說到這里,他也沒有了與對方掰扯的心情:“你回去吧,既然來了,就在重慶住幾天,記得少去城里,聽到防空警報算了,小李,這2天安排人護著張參謀,別離防空洞太遠。”

  等張緒離開,何應欽拿著這份報告徑直前往黃山公館。

  還沒進門,何應欽就聽到了極為熱烈的討論,這幾天關于國際形勢的討論幾乎一天都沒停過。

  反而是長沙會戰的進度,他倒是沒有那么關心。

  但沒想到,在侍從將他領進門的時候,話題已經從波蘭的戰局說到了長沙會戰。

  “哦,敬之啊,你來得正好,剛到的消息,營田被日寇偷襲得手,看來,這薛伯陵還是守不住長沙啊。”委員長一副早在我預料之中的樣子,讓何應欽有些吃不準。

  “去歲的文夕大火,讓長沙變成了一片焦土,若是長沙守不住,我建議將主力南撤至衡陽。”何應欽揣度著委員長的想法,慢慢說道:“當然,要進行堅決的抵抗,給予日寇足夠的殺傷才可以。”

  “我也是這個意思,等薛伯陵將具體情況傳來,便這么安排吧。”

  這時候,委員長看到何應欽手里的文件,又問了一嘴:“這是?”

  何應欽連忙上前遞上報告:“這是第十戰區沈復興送來的豫北戰役報告,稅警總團二次北伐,擊潰日寇第110師團,收復濮陽、安陽兩地殲敵過萬。”

  頓時,會客廳變得鴉雀無聲。

  王世杰、王寵惠、林蔚、商震等人一個個張大了嘴巴。

  什么情況?

  這沈復興說北伐就北伐,說贏了就贏了?

  人第九戰區24萬大軍,對著日寇圍追堵截,這都要準備撤退了。

  你一個稅警總團,孤身北伐,竟然還向北推進百里,拿下數個縣城。

  但王世杰反應極快:“恭喜委員長,這可是大捷啊,要好好宣傳。”

  此話一出,眾人都不敢接話。

  就連委員長自己,也是神色復雜,不知道該不該宣傳。

  王世杰像是沒有看到這些蠢貨的表演一般:“委員長,這個時候要展現我們的實力,證明我們的陸軍,無論加入哪一邊,幾百萬大軍,都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啊!”

  一語驚醒夢中人!

  但這話卻和沈復興說得一模一樣,委員長想到那天說起統合全國大小軍閥,沈復興第一個響應的就是要拿下三馬,打通西域。

  說什么西域產油,西北產馬,青海有鹽。

阿勒泰金礦、伊犁鎢礦、獨山子油礦、玉門油田、白銀廠銅礦  沈復興越說,他就越是生氣。

  這些東西難道他不知道嗎?

  從推翻帝制開始,重慶政府就一直與莫斯科保持緊密接觸,這可是地緣政治決定的!

  收回來容易,莫斯科誰去應對?

  在委員長看來,沈復興在軍事上的頭腦與政治上,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

  他想趁此機會在國際上站隊,在國內掃清異己,可沈復興這個他手中最鋒利的寶劍卻不聽話了。

  一心一意想要北伐,踏破賀蘭山缺,奪回東北外蒙。

  看著王世杰那期待的眼神,委員長心道這家伙外交政治頭腦有一些,但不多。

  這個形勢下,核心還是要看長沙會戰。

  “敬之,你與健生飛趟長沙,務必確保此次會戰成功。”委員長說完,看了眼王世杰,嘆了口氣。

  只不過他無意中翻開的戰報上,首功竟然是自己,次功是打頭陣7天拿下濮陽的戴安瀾。

  這讓原本失望的委員長又想起了報功模板沈維安,曾經兩人的配合是多么的默契,從淞滬一路打到豫北。

  他又想到了沈復興與白崇禧在汪逆出逃時為他闖龍潭,在龍公館力勸龍云回頭是岸。

  隨后安南彰顯國威,面對英美法三國竟能獲得維和部隊主導權,又在河內、仰光建立華租界,簡直駭人聽聞。

  但整個安南事務司讓他最感到自豪的,還是那場在盛大的閱兵游行。

  不光讓他再次登上時代周刊,更是讓當時各國大使前來求他出兵,那種令他爆棚的虛榮心,又在眼前。

  當時消息傳回國內,在戰火紛飛的重慶,人們高舉他的畫像,喊著他與沈復興的名字從城市這頭游行到城市那頭。

  民眾臉上的那種自豪,是多少年來沒有過的。

  或許說,自清代以來,就沒有過!

  一直以對外軟弱為詬病的重慶政府,居然難得對外硬氣了一次。

  甚至于當時不少學者跳出來說:“如此強勢,恐有傷國家體面,也不利于我們的外交工作。”

  當然,這種論點在國內竟然相當有相當多的支持者。

  許多軍政界的元老也有不少人過來勸說:“哎呀,沈維安在外如此強勢,恐引來列強不愉,要不還是將他調回來吧,派一個老成持重的去,比較穩妥。”

  就連夫人也側過一度勸他:“沒有必要對英法咄咄逼人,有可能的話,我們還是要向民主陣線靠攏的。”

  可到最后,英美法三國代表聯合過來請他出兵,甚至愿意在滇越鐵路、公路的問題上做重大讓步。

  正中了沈復興說的那句:“蠻夷畏威而不懷德!我在安南越是強硬,您的工作就越容易展開。”

  面對上門請求出兵的大使,還有滿城為他歡呼的百姓。

  在那一刻,他感覺吾即是國家。

  這種權利與虛榮心的極度滿足,讓他差點繼續增兵安南,將整個中南半島握在手中。

  只不過,一切都隨著沈復興反對他安內政策而告終。

  他不止一次懷疑過,沈復興是不是在豫北與對方交流太多被感化了?

  可看著山下豪華的身價別墅,還有源源不斷送去夫人、俞飛鵬、宋部長那里的巨額財富。

  還有在他眼皮子底下出生的沈念北,他無論如何也沒辦法將他與無產者聯系在一起。

  特別是夫人如今對沈念北喜歡的不得了,每次空了就往沈公館跑,搞得現在上上下下都知道,夫人認了沈念北做干女兒。

  “誒,就按這個報吧。”

  委員長將報告遞給林蔚,后者接過來一看,差點倒吸一口涼氣。

  心道這沈復興難道是鉆進委員長肚子里的蛔蟲?

  普通人忤逆委員長到這個地步,八成就該去職留用了。

  現在竟然還要表功?

第二天  大公報立馬刊登咋:委員長親自指揮第十戰區二次北伐,大獲全勝。

  當然,只是標題如此,到了具體內容,所有人都知道是沈復興的手筆。

  畢竟從前線傳回的戰報里只有一張照片,那便是沖鋒的士兵與國難時刻見忠誠。

  如今,這面旗幟就是沈復興,沈復興就是這面旗幟。

  在這個被動挨打的困難時期,軍隊中始終有人想著北伐,時刻念著北伐。

  縱觀歷史,也只有丞相、姜維、關羽與岳飛了。

  可若是談到,有誰心心念念不為名利,不求知遇之恩,除了岳飛,他們想不到第二個人!

  再聯想到沈復興之前寫得文章,老百姓們看著報紙上的那張照片,哪里還能不明白?

  很快,二次北伐為何被叫停的原因也傳回了大后方。

  “聽說了嗎?沈復興帶著部隊下地干農活,據說他一口氣能割4隴地呢!”

  “稅警總團因為秋收耽誤了北伐,說是等冬麥種下,還要再往北打!”

  “這是真正要踏破賀蘭山缺了啊!”

  “哎呀,你們知道什么?沒聽過滿江紅嗎?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沈復興啊,今年剛好30!!”

  “真的?可之前不都說他關羽轉世嗎?又是水淹七軍,又是威震中原的。”

  “這一個怎么夠?先前的絕電你們沒看嗎?.拖敵于天險之間,挫敵于名川之畔,這不是絕電,是出師表啊!”

  “啊?這么看來,歷代先賢附體了?”

  “不對!應該說,是歷代先賢庇佑!庇佑我中華民族度過這次難關!”

  討論到最后,眾人一致認為,如今委員長“英明神武”,定能讓沈武穆北伐成功,光復中原、東北!

  而沈復興也在收完了今天的玉米后,看著已經挑破了好幾次結成老繭的右手,在田邊的茅屋內,提筆寫下:

第三次北伐計劃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