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五六零章 不求速勝

  “部堂,真要打?”

  三屯營,總督衙門,戚繼光不確定的問著在那啃著大骨頭的王言。

  “你堂堂戚大將軍,能不能不要問這種廢話?”王言弄著油乎乎的手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嘟囔著說道,“我在京城跟徐階他們罵了一個多月,這才定下了戰事,你還問我是不是真要打?

  老戚啊,你現在要做的,是仔細思考之前準備的作戰計劃是否完善,是否考慮到不利的情況,如有不利如何應對。”

  “部堂讓我全權做主?”戚繼光又不確定了。

  作為跟王言一起接觸了這么久的人,戚繼光明白,其實王言在打仗的事情上還是很有建樹的。雖然是紙上談兵,但談的真沒毛病。兩人閑來兵推,王言都是將他打的找不著北的。

  “你負責進攻,我負責后邊的防守和救援,還有給你們前線的部隊提供軍需。咱們分工協作,各管一攤。你放心,我絕對不會對你的決策指手畫腳,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部堂,這要是打輸了……”

  “只許勝不許敗!”王言說的堅決,“這幾年陛下和朝廷花了那么多銀子在薊遼,豈有不贏之理?你非要聽輸了怎么樣,我可以直接的告訴你,咱們兩個直接自盡就行,不勞煩旁人,也不去京城遭罪。”

  戚繼光捏著拳頭,錘了一下桌子:“部堂安心,此戰必勝!”

  “不用我安心,我就沒想過會敗。若不然那么多銀子,我得罪的那么多人,又遭了十幾次襲殺,豈不是全都白干了?”

  王言笑呵呵的說道,“徐階那邊你也可以放心,他們只能說廢物,但不能說拖后腿,陛下也等著打出大勝仗祭天呢,這個時候給陛下添堵,那就是不想活了。等到打完了這一仗,你掌京營,我主事六部九卿,咱們也能好好享福了。”

  戚繼光點了點頭,問道:“什么時候開打?”

  “秋收以后吧,還有一個多月,你做好規劃,部署好兵力。我則是開始籌措軍需,先行往前邊送一批。你再預設幾個戰場,找幾個關鍵位置,提前在附近做一些安排。”

  “部堂這一次在京里鬧出的動靜定然不小,要開戰的消息定然也已經傳到了宣大等地,韃子那邊怕是早有準備啊……”

  “無礙,人家草原那么大,咱們人生地不熟的,他們就是沒準備也不好打啊。再說現在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打打仗還不打小仗嗎?先派個幾千人出去,過了燕山先打一打嘛。歷來的大戰,也不是上來就幾萬人開打,都得先慢慢碰,隨后再調兵遣將。你征戰多年,這事情還要我多說?”

  “那我這就安排人去打?”戚繼光還是不確定。

  “做好規劃,別盲目開打,你應該有數的。派多少人,什么時候派,打哪里,我不管,你盡管放手去做。戚將軍,就在此時此刻,這一場事關我大明皇帝陛下的尊嚴,事關我大明國運的戰爭,就已經開始了!”

  “是!我去安排!”

  戚繼光猛的喝光了一小壺的酒,長出了一口氣,轉身便就龍行虎步的走了出去……

  王言終究對這個帝國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大明這一臺戰爭機器終于緩緩的開動起來,這個原本逐漸走向沒落的帝國,又煥發了新的生機。

  全國各地的物資,通過陸路、水路涌向九邊防線,伴隨著海量的物資運轉,也隨之不斷的有著官員們掉了腦袋。

  如果是以往的時候,各地方、衙門的官吏們過手貪一些是不會出現太大問題的,畢竟本就是戰時,哪里都是一團亂麻,不是做的太過分都沒工夫理會。后續當然會有人死,畢竟事情總要有人負責么,但不會死的像現在這么多。

  現在情況不同了,王言拿命主張開戰,輸了他就要死。那么這種情況下,誰敢給他拖后腿,他當然要先弄死誰。

  當然王言沒有那么強的監察能力,他管不到那么遠。但是他也不需要去針對具體的某個人,反正最終的物資對不上數目都是能查到的。出去的時候多少,收到的時候又是多少,全都有記載。

  他要針對的各個環節的人物的靠山,是徐階、高拱還是張居正,亦或是李春芳等等,王言是絕對有能力把人給踹下去的,可以狠狠報復的。

  所以也不用王言親自出手,深明大義的徐階等人就已經對下邊高標準、嚴要求了,這是影響大明國運的戰爭,沒人能承擔得起失敗的責任。

  光是王言一個人就能讓他們想死了,更別說王言代表的是嘉靖,是想要報仇,想要體現文治武功,要超越過往皇帝的萬萬古之一帝。

  真讓嘉靖死不瞑目,以嘉靖如今更加強大的皇權,他真容易把這些好臣子都一起帶走,誰都別好……

  此外還有海貿方面,所有的海商們都收到了通知,從海外運回來打仗所需的糧食之類的物資,官府花錢購買,并且還給予一定程度的免稅額度,以此刺激海商們將貨物運送到渤海灣。

  這是比陸運、漕運更節省成本的,更大數量的運送方式。海運的周期也在可接受的范圍之中,畢竟本身這幾年大明的積累就梃足的,薊遼地區的糧食儲量足夠打上個一兩年的。這么長的時間過去,也足夠海運回糧食補給了。

  至于海商們是否配合……那簡直是相當配合,都十分踴躍的表示一定在海外弄回來打仗的物資,并且強烈表示糧食免費支援給朝廷。

  沒有一家一姓會天真的認為,這件事情是他們可以自愿決定的。自從幾年前東南平倭以后,東南大戶就再也沒有了討價還價的空間。等到俞大猷那邊將東南海軍徹底的經營起來,將原本屬于王言的船隊完全給官辦了以后,東南大戶就都成案板上的肉了。

  市舶司重立,雖然收了不少的稅,但大戶們都很高興,因為那代表著他們活下來了,他們今后還有得賺。雖然賺的少了不少,但絕對不虧,挨了一頓狠的,他們也就知足了。

  所以這是一個爭相表現的機會,大家就都開始無下限的表忠心,自然而然的也就出了不少銀子來支援打仗。

  目前的大明流傳著王言的名言,那是在之前任順天府治中的時候不小心流傳出去的。是講因為他是孤臣,沒有人結好他,但是在年節的時候他卻能收到很多的禮。王言說他不關心誰送了,就關心誰沒送……

  眼下針對韃子的戰爭,就是王言主事。東南的變局,也都是王言一手挑起來的,東南大戶又哪里敢不從呢。

  而另一邊的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的大戶們,這幾年也被王言給干的相當凄慘,要不他怎么又挨了那么多刺殺呢。

  他就是借著薊遼這邊的防線長,資源相對豐富,交易的對象更多,以此來鉗制四地的大戶們。抓到走私的就往死里弄,這幾年讓他干銷戶的簡直不要太多。

  這個關鍵的時候,他們也不敢瞎動作,哪怕暗通款曲呢,也得審時度勢。對于目前大明的統治階級來說,能夠看明白如今大明的不同,是很重要的一點。

  看得明白,積極擁抱,那就能賺到錢,能家族綿延。看不明白,還費盡心思的抵觸,那自然是要自食其果,落后時代,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正如之前所說的,當今的大明是資本主義崛起的時候,是傳統農業,到初級工業時代邁進的時候。王言打開了這個口子,培養了初代的資本家,到今天為止已經發展成了一股相當強大的新勢力……

  那些被王言培養起來的人,以為他們和王言是一伙的,但實際上,只是還沒到殺他們的時候而已。他們一樣也要被掃進垃圾堆。

  但現在確實是一股助力,聽王言的號令。

  沒有具體的組織,王言只要搞事情,他們就積極跟團,這些年配合的也還是不錯的。

  而且力量也不弱,畢竟真說起來,這第一批人,又有哪家不是權貴大戶呢?他們是屬于看到了錢,看到了前途,開始進行轉型的。之后的才是后續發展起來的,大小不一的商人群體。

  所以也被王言打擊了的這些地方的大戶,以及聽他號令的這些新興的資本主義的群體,也都積極支持。

  甚至于他們都不需要支持,他們只要不找事兒,不拖后腿,對大明來說就已經是助力了,何況還是支持呢。

  這是大明前所未有的高度團結的時刻。

  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安穩了,譬如云貴的各種土司,譬如北邊的朵顏三衛還有女真人等等,這時候內部沒問題,還都踴躍的掏錢打仗,外面的蠻夷誰敢找麻煩,誰就得被銷戶,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蠻夷是沒文化,也不是傻,不是看不出眉眼高低,也都老實的很。

  其中尤以朵顏三衛和女真人最老實,這幾年王言除了收拾大戶,改革軍隊,薊遼建設,剩下的就是研究他們了。

  拉攏、分化,還帶著朵顏三衛、女真的百姓干活、搞建設,給他們發錢,幫他們種地,互相通婚。直接給被欺壓的底層人做主,收拾他們的頭領。

  肯定是無法短時間內讓他們歸心,但是讓一部分人認可并擁護大明的統治是沒問題的。這一次戚繼光帶出去打仗的兵員,有一萬多人就是朵顏三衛和女真人湊出來的。

  王言怎么可能讓他們在后邊享受,同時還作為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呢,都弄到前邊拼命去了。他們要是敢在戰時不遵軍令,那下場比韃子都慘,殺他們比殺韃子的優先級都要高……

  綜合種種條件,這一次與韃靼的戰爭不說簡單,卻也是穩扎穩打的步步推進的。

  戚繼光在出兵以后,經歷了幾場小仗,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打成了大仗。雙方十余萬兵力,在草原上,在周邊的山中,輾轉騰挪互相攻防。

  戚繼光很快的熟悉了草原上的戰斗,針對性的總結出了一套戰斗方法,這是他的長處。很快的就將戰斗打成了消耗戰,打成了持久戰。

  這是王言囑咐他的,此一戰根本不求速勝,只要打出一定的優勢,并能維持住,那對大明來說就是勝利。

  因為如今的大明有錢,就靠著國力打后勤,韃子是無法抵御的。他們在草原上的能征善戰根本發揮不出來,反倒都用在逃跑保命上了。

  這一點確實是大明的弱勢,主要還是在于騎兵上的差距。不過另一方面,大明也不是沒有優勢,那就是火器。王言可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火器性能的提升。

  肯定是還沒搞出來AK,但是在他不斷的督促下,還是弄出了膛線。這就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了。

  畢竟膛線的說法就有很多,刻幾道,刻多深,怎么刻,全是學問。

  主要也是王言連提點都沒有,只是加大了對這方面的研發投入,并時不時的過分一下進度,看一看成品,這都是大明工匠的智慧……

  此外對于發射速度,火藥的推進,彈丸等等,也全都有很多改進。威力絕對是夠用的,彌補了機動能力上的差距……

  王言說到做到,他真的從始至終都沒有對戚繼光指手畫腳,只是按照先前說的,守著后方,防止被韃子偷了雞。

  在后勤上,王言當然更不會差勁。他打了這么多年的仗,其實最喜歡的就是打后勤,用充足的資源,強大的國力,堂皇的碾死對手。

  同時王言也在利用戰爭促進經濟發展,畢竟各個環節都有人干活么,將士們傷亡都有撫恤,本身戰時的軍餉待遇也都更好,皇家銀行每天都在印錢。

  王言也在盡力的平抑物價,保證寶鈔的購買力穩定。這一仗打完,大明就能更加富裕了。

  這是大明的統治階級們無法理解的,為什么王言可以把耗錢的戰爭,打成賺錢的大買賣。還沒等到占領草原,讓草原人民賺錢呢,就已經利用打仗給膨脹的內需,拉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真是一點事兒都沒耽誤,又打了仗,又搞了建設,又在各個環節培養了自己人,提拔了不少人,也接受了很多人的投靠,積攢了更加雄厚的資歷以及政治資本。

  同時也讓嘉靖得到了巨大的滿足,收獲了更大的好處……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