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這時候才想起來,樓前東側的海棠,那粉白色的花瓣被風吹落,今天這天氣確實適合花粉傳播。
只不過這玩意兒對于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可就慘了。
小兒過敏性鼻炎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過敏性疾病。
主要由接觸過敏原如塵螨、花粉、動物皮屑等引發,以鼻癢、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為主要癥狀,嚴重可能影響孩子的睡眠、學習和生長發育。
過敏性鼻炎與哮喘常被稱為“同一氣道,同一疾病”,控制不佳可能增加哮喘風險。
眼前朱光潛教授的小孫兒,說是已經有三年的過敏史了。
這樣長期過敏會引發,腺樣體肥大、鼻竇炎、分泌性中耳炎。
方言詢問:
“孩子今年多大了?”
朱光潛教授說道:
“十二歲。”
方言點了點頭。
這時候孩子正在用手掌揉鼻子,蹭鼻子。
鼻孔里有大量清水樣的鼻涕,已經完全把鼻子給堵住了,他只能張開嘴呼吸,鼻涕隨著呼吸在鼻孔處一伸一縮。
方言蹲下后來到他面前,看到他眼睛還有結膜充血的癥狀,眼睛還有流淚的情況。
接著,方言對著孩子問道:
“兩邊耳朵聽到的聲音一樣大嗎?”
孩子聽到方言的問題,愣了一秒,再然后才說道:
“左邊耳朵聲音大一些!”
左邊耳朵聲音大一些,那就是右邊耳朵聲音小,這也是過敏性鼻炎的伴隨癥狀之一:耳悶。
是咽鼓管堵塞引起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耳鳴。
外公何休的筆記里寫著,小孩子得過敏性鼻炎,病根兒屬于“本虛標實”。
什么叫“本虛”呢?
說白了就是肺和脾太弱,好比家里的大門沒關緊,風一吹就往里灌。
肺虛了,身體就像缺了層防護罩,對外頭的刺激沒啥抵抗力。
脾虛了,連水液代謝都跟不上,整個人就跟泄了氣的皮球似的,免疫力嘩嘩往下掉。
“標實”呢,是讓風邪給盯上了。
這風邪跟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似的,說變就變,所以孩子犯病的時候,往往突然就打噴嚏、流鼻涕,跟暴風雨似的來得急。
可等風邪跑了,癥狀又跟退潮似的很快減輕。
為什么鼻子先遭殃?
風邪從口鼻往身體里鉆,最先撞上的就是肺,而肺的“窗戶”就是鼻子。
肺要是沒法正常“呼吸”(中醫叫“宣肅”),就跟屋里的煙囪堵了似的,氣兒不順,可不就一個勁兒打噴嚏、流鼻涕嘛。
要治這病,就得“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得把風邪趕跑,讓鼻子通通暢暢的(疏風利竅);另一方面得把肺和脾補起來,讓身體的“大門”重新關嚴實(健脾益肺),這樣里外都顧上了,才算治到根兒上。
說起這病,方言以前在同仁堂坐診時也遇見過幾個大人得過敏性鼻炎的。
印象最深的是位教書先生,總說自己一吹風就鼻塞,跟被人拿棉花堵住了似的。
后來琢磨明白了,這些大人的病根兒大都差不多:一是體表的陽氣不足(衛陽不固),就像冬天沒穿夠衣服,冷風直往骨頭縫里鉆;二是寒邪把肺給“凍著”了,氣兒在身體里亂串(氣機失調);三是腎氣太虛,收不住肺氣,就跟水壺沒蓋兒似的,氣兒全跑沒了。
這病拖久了,就跟樹根爛了似的,表面上看是鼻子鬧毛病,實則是整個身體的底子虛了。
西醫治療只針對過敏原,和中醫治療的方向就不一樣。
方言對著孩子說道:
“張開嘴,我看看舌頭。”
孩子聽話的張開嘴,方言看到他舌頭顏色淡紅,舌苔薄白,舌頭邊上有齒印。
接著方言又給他診脈,發現脈細弱。
舌象:淡紅舌、薄白苔、邊有齒痕說明脾虛濕困,氣血不榮。
脈象:細弱說明肺脾氣虛,正氣不足。
此外結合之前朱光潛教授說的,孩子反復發作3年,遇花粉加重,這也符合“風邪善行數變”的標實表現。
加上之前方言觀察到的局部癥狀:
清水樣涕、鼻塞、噴嚏,這是風邪襲肺。
結膜充血、流淚這是風邪上擾清竅。
耳悶咽鼓管受累,這是氣機不暢。
符合何休筆記中“本虛標實”理論:
本虛為肺脾兩虛。
肺虛為衛外不固,易感風邪。
脾虛則是水濕不化,舌邊齒痕、脈弱為佐證。
標實是風邪外襲,壅滯鼻竅,引發的癥狀。
方言這時候點了點頭,朱光潛教授看到后,問道:
“怎么樣?”
方言回應道:
“情況還算好,他這是肺脾氣虛兼風邪襲竅,扎兩針喝點藥,疏風利竅,健脾益肺就好了。”
說著掏出自己身上帶著的鋼筆和本子:
“我先給你開個方子,待會兒你們拿去撿藥就行了。”
朱光潛教授趕忙感謝道:
“好,感謝方大夫!”
說著還讓教孩子說:
“快謝謝方叔叔……”
那孩子吸溜了幾下鼻涕,對著方言說道:
“謝謝方叔叔!”
方言笑著說道:
“不客氣!”
說話間他已經拿起筆“唰唰”的寫了起來。
不一會兒一個方子就寫好了:
蒼耳子6g,杭白芷6g,辛夷花6g,蟬衣6g,黃芪12g,炒冬術10g,防風6g,五味子6g,廣地龍12g,太子參30g,白茯苓12g,訶子6g。
方言這個思路是標本兼治:
蒼耳子、辛夷、防風、蟬衣祛風邪、通鼻竅(治標);
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補益肺脾(治本)。
重用太子參、黃芪補氣固表,改善“肺脾兩虛”體質,減少過敏復發。
地龍通絡防哮喘,五味子、訶子收斂固攝止涕,全面覆蓋鼻、眼、耳癥狀。
接著方言把單子遞給朱光潛教授,并叮囑道:
“這里面的蒼耳子是有毒的,只有在藥鋪里炮制過的才能用,而且一定要注意用量,另外也別在外邊隨便撿回去替代使用。”
朱光潛聽到后,點了點頭:
“明白!放心吧,我們肯定不會的。”
這時候他才發現桌子邊其他人還在等著方言吃飯呢,他們午飯還沒吃完。
朱光潛教授意識到后,有些尷尬的說道:
“真是不好意思,打擾你們吃午飯了。”
季羨林笑著說道:
“沒事兒,給孩子看病是最重要的。”
這時候他老婆還塞給孩子一個花卷,問道:
“吃不吃?”
孩子吸溜了兩下鼻涕,然后搖搖頭。
北大教授的家里不缺這點吃的,加上還有家教的關系,所以一般不會饞這一口的。
這時候朱光潛看到桌子上朱嫻也在,于是問道:
“小嫻也在這里呢?”
朱嫻點頭:
“嗯,和我姐夫他們吃飯。”
“你姐夫?”朱光潛眼神疑惑在方晨和方言身上看了下。
朱嫻指了指方言。
“……”方言這會兒基本上算是猜到了。
自己老丈人叫朱光南,這位叫朱光潛,十有八九是一個姓并且還能排上輩分的親戚,也就是都是朱熹公的后人。
這時候朱光潛反應過來,說道:
“哦喲,原來是這樣啊……”
接著他解釋起來,朱光潛出自會里朱氏,會里朱氏源于婺源茶院朱氏。
朱熹就是婺源茶院朱氏。
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朱瑰奉刺史陶雅之命,領兵三千戍守婺源,官制置茶院,后家遷婺源,成為婺源朱氏之始祖,因稱一世茶院。
朱熹自稱婺源茶院九世孫,他的始祖是朱瑰,即婺源茶院朱氏一世祖。
好了,那沒跑了。
繞半天確實是親戚。
“哈哈哈……搞半天,原來你們還是自家人!”一旁的葉圣陶聽完后大笑道。
季羨林和他太太也一樣。
“那不對啊?既然是親戚,隔了也不算遠,朱光南教授嫁女兒沒有請你?”季羨林在一旁問道。
朱光潛說到:
“又不是直系的親戚,這哪知道去,我也是偶然機會遇到朱嫻在用相機拍照,想讓她幫忙拍兩張才知道有這回事的。”
朱嫻說道:
“那個相機是我姐夫給我的。”
葉圣陶大笑:
“好嘛,現在又繞回到方言身上了。”
這下算是搞明白了,方言是朱家女婿,按照輩分方言應該叫朱光潛“叔”。
朱光潛知道自己還有這么親戚后,也是挺高興。
表示得空一定去拜訪,親戚間還是要多走動的。
方言當然是答應了,還給他留了個電話和地址。
就在這時候,那孩子弱弱的提醒道:
“不是說還要扎針嗎?現在不扎了是吧?”
眾人一怔,朱光潛當即表示:
“扎!怎么不扎?”
“……”孩子無語,發現自己嘴是真欠啊!
方言其實本來就是打算扎針的,結果剛才被朱光潛打斷了,這會兒他孫子提起來,方言當即從自己身上掏出針來。
看到那些針,孩子嚇了一個哆嗦,這可比西藥的針長多了。
見到這些針,感覺自己病都好了一半了。
方言對著他說道:
“不用擔心,一點都不疼。”
孩子搖搖頭:
“我不信!”
方言說道:
“不信,試試!真不疼!”
孩子:“……”。
方言說道:
“只有三個穴位,孔最,合谷,印堂,很快的!”
說著一針刺了下去,孩子只感覺一漲,針已經刺進來了。
他驚訝發現,還真是不疼。
問道:
“這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