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081章 月球新時代

  國際空間站的穹頂觀測艙內,張桂棠漂浮著,額頭輕輕抵在冰冷的觀察窗上。在他腳下——或者說在他視線的垂直方向——巨大的太空船塢就這樣飄浮在太空之中。

  而在太空船塢中央,流線型的地月飛船“方舟號”正靜靜停泊,其銀白色的外殼反射著地球的微光。

  “方舟號”它是人類前往月球的方舟,它將會徹底的改變人類前往月球的方式。

  而這一切都是SEA的發明!

  想到這,張桂棠的內心是激動的!

  作為新一代宇航員中翹楚,張桂棠和任務小組里的其它所有人是不同的,28歲的他,出生在SEA,他出生的時候,甚至上過墾殖區的報紙——對于新移民來說,每一個新生兒,都意味著他們在那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他是第一位出生在SEA的宇航員。

  也正因如此,這次任務才有了特殊的意識——新一代已經成長了起來!

  這時他的身后傳來了一個聲音。

  “是不是很壯觀!”

  是高秉涵,這次任務的總指揮,也是“方舟號”的船長,他是SEA的第一代宇航員,曾經多次執行過太空任務以及兩次月球任務,他和人類第一名宇航員王寶賢同時接受訓練,甚至他曾有機會第一個進入太空。

  而現在,他將指揮“方舟號”前往月球。

  “船長,這真是一個奇跡!”

  張桂棠說的是國際空間站,高秉涵點了點頭,說道:

  “是的,這個奇跡正是我們創造的!”

  說著,他拍了拍張桂棠的肩膀,說道:

  “好了,準備一下,我們要出發了!”

  很快,伴隨著萬戶角傳來的指令,7人任務小組就出發了。

  “準備轉移。”

  身為任務指揮的高秉涵的聲音在艙內響起。

  宇航員們像一群優雅的水母,沿著連接通道飄向“方舟號”。張桂棠最后一個進入飛船,在艙門關閉前,他回頭看了一眼這個人類在太空中的前哨站——透過舷窗,能看到幾名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正朝他們揮手致意。

  “對接機構釋放。”

  隨著一陣輕微的震動,“方舟號”緩緩脫離空間站。張桂棠系緊安全帶,感受著飛船姿態調整發動機的微弱脈沖。

  “主發動機啟動,三、二、一——”

  剎那間,巨大的推力將所有人壓進座椅。舷窗外,蔚藍的地球開始緩緩后退。導航屏幕上,軌道參數不斷刷新,從最初的圓形近地軌道逐漸拉長為一條指向月球的橢圓。

  他們還需要經過漫長的航行,九天的航程像一場寂靜的夢境,相比于登月飛船,方舟號是極其寬敞的,它甚至相當于一座空間站。張桂棠大部分時間都漂浮在觀測艙,看著地球從滿盤大小逐漸縮小為藍色的星辰,而月球則從最初的天邊銀鉤,慢慢擴張成布滿環形山的巨大球體。

  “準備進入月球軌道。”

  飛船輕輕一震,減速發動機噴出幽藍的火焰。月球表面的細節越來越清晰——那些灰白的平原,縱橫交錯的溝壑,還有遠處閃爍著的光澤——那是月球基地的太陽能電池板,足足有上千平方米。它是“前哨一號”的動力來源。

  “著陸程序啟動。”

  “方舟號”在半空中優雅地翻轉,將著陸支架對準月面,在電子計算機的控制下。隨著一陣輕微的震動和揚起的月塵,飛船穩穩地降落在預定著陸場上。艙內響起“前哨一號”歡迎:

  “著陸成功。歡迎你們來到月球。”

  透過舷窗,張桂棠看到月球基地的燈光在永恒的黑暗中溫柔地閃爍,像一座指引歸途的燈塔。遠處的地球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藍白相間,是他見過最美的景象。

  當艙門緩緩開啟,張桂棠成為最后一個踏上月面的人。他的靴子陷入細密的月塵中,留下清晰的足跡。

  而面罩后,高秉涵的嘴角微微上揚——他知道今天將是人類征服星辰大海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從今天起,人類前往月球的方式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過去,每個任務小組,只有三個人,而現在呢?

  他們卻是七人任務小組!

  不僅如此,方舟號地月飛船在返航時,還可以攜帶超過150噸各種礦物!當然,它在飛往月球時,同樣帶來了上百噸物資。

  “準備貨物搬運……”

  伴隨著貨艙門的打開,地球上的人們,同樣也通過大屏幕看到了這一幕,幾乎所有人都被驚呆了。

  科羅廖夫就是這樣,看著電視里的畫面,他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形容自己此時內心的情緒。

  已經69歲的他仍然是俄國航天事業的負責人。

  在過去的幾年之中,為了能夠與sEA以及美國進行太空競賽,他的那個繞火星計劃被無限期的推遲了,他們采用了sEA的航天飛機搭載模式,建造了蘇聯的航天飛機,并且利用其建造了大型的空間站……和平號空間。

  和國際空間站一樣,和平號空間站也不是一座單純的空間站,它同樣也是一艘太空船塢,按照克羅利奧夫的計劃,未來他們將會在那里建造火星飛船,從太空飛往火星。

  按照科羅廖夫的計算,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組裝火星任務飛船,比從地球發射節省了50的成本,

  當然在他的計劃之中,和平號空間站同樣也是蘇聯宇航員前往月球的中轉站。

  沒錯,這也是sEA的方案。

  只不過他的方案還在方案之中,而現在呢?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卻已經把方案變成了現實。

  這又如何不讓他驚訝呢?

  當然他更為驚訝的是什么?

  就是這艘地月飛船,不僅可以如此平穩的直接降落在月球上,而且它還有類似于運輸飛機一樣的大型貨艙。

  當艙門打開,看著那個艙門跳板的時候,作為科羅廖夫助手的米申,他用一種極其驚訝的語氣說道:

  “真沒有想到他們真的實現了,他們真的實現了……”

  他們實現了什么?

  他們實現了人類真正意義上抵達了月球——大型的地月飛船,源源不斷的將物資運往月球,同時將月球的資源運往地球。

  “我很好奇他們這次向月球上運去的是什么?”

  科羅廖夫之所以會如此好奇,是因為直到現在蘇聯宇航員也沒有在月球上發現值得運回來的礦產資源。

  但是sEA如此大動干戈的向月球進去了那么多物資,并且建造了這艘大型地月飛船,顯然是因為月球上有他們需要運回來的東西,

  “總工程師同志,他們從月球運回來的礦物就產自這里。”

  米申指著月球地圖說道:

  “我們的返回指令倉,在經過這一上空的時候,發現他們向這里運去了簡易的開采設備,顯然那里有他們所需要的礦物。”

  其實他們一直在關注著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月球的行動,畢竟,一直以來蘇聯都是跟在別人的后面模仿,向sEA學習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看著米申手指的地方,科羅廖夫說道:

  “我知道是在這里,但是我們也必須要注意到——我們的月球基地距離他們足足有上千公里!”

  雖然同樣都是在月球的南極修建了月球基地,但是,蘇聯,美國都不約而同的與對方保持了距離,這既是為了避免發生沖突,同樣也是為了在不久的將來分割月球做準備,如果距離太近了,反而很容易發生很多難以預料的問題。

  但也正因如此,讓蘇聯沒有在自己掌握的區域內發現值得開采的礦物。

  “如果這個地方真的有值得開采,并且能讓他們不惜代價的從月球運回地球。那么,我認為對這一區域進行一次偵查性考察,”

  在米申的話音落下的時候,科羅廖夫沉思了一會兒,然后說道:

  “我們的月球飛船確實能夠飛到這里,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一點——如果我們的人到了那里,很有可能會和對方發生沖突,”

  “總工程師同志,我們知道他們并不能時時刻刻都待在那里,那里只有簡易的開采設備,他們每天只會在那里待上幾個小時,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不在礦場的時候,對當地進行勘探,如果可以的話,甚至可以利用他們的設備進行開采,”

  他們送上去的都是鉆機之類的簡易設備,但至少比用錘子,鏟子干起來要快的多,當然前提是能夠使用那些設備。

  聽著米申的建議,科羅廖夫沉默了一會兒,他從煙盒中取出一根香煙,點著后默默的抽了起來,與此同時他的左手輕輕的握著那個他從西伯利亞帶回來的鋁合金茶杯,他并沒有喝茶,就是那樣輕輕的摸著他。

  “這確實是個可行的計劃,但是——我們想要這么做的話需要克里姆林宮的批準,”

  科羅廖夫之所以會如此的謹慎,是因為他很清楚這種行為是什么?

  雖然在月球上三個國家沒有劃定邊界,但是大家都不約而同的遵循一個原則,就是不到對方探測過的區域進行活動。

  從而避免在月球上發生沖突,

  在月球上發生沖突,只要想一想——那都是一場災難,

  畢竟按照彼此的想法,如果某一方的月球基地,發生意外的話,他們都需要向對方尋求幫助,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就需要保持一個非常友好的關系。

  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了一些潛規則。

  但是現在如果這么干的話那就等于打破了這種潛規則,甚至意味著對抗的發生。

  在距離地球三十八萬公里之外的月球,延續地球上的冷戰!

  而且對抗很有可能并不僅僅只是冷戰,畢竟在月球上雙方是沒有邊境的,在這種情況下發生在那里的對抗可能會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如此嚴峻的問題就絕對不是他們能夠做主的了。

  所以,這里需要克里姆林宮的決定。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