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088章 月球的工業時代

  誰是太空競賽的贏家?

  在這一年,當人們發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答案自然是眾說紛紜的。

  無論是美國或者蘇聯,他們都實現了對金星、火星的探測,也都實現了載人登月,也都建了月球永久基地。

  而且他們都在太空中擁有大型空間站,雖然美國的“自由號空間站”正在建設之中。

  當然,作為這場競賽的參與者,SEA也同樣實現了這些目標,只是稍微落后一些罷了的。

  不過,他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他是第一個把人類送上太空,第一個建立月球永久基地。第一個在太空船塢中建造了地月飛船。

  那么到底誰才是贏家呢?

  答案各不相同。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與蘇聯和美國將太空探索視為與國家榮譽聯系在一起的時候,SEA卻一直致力于對太空的商業開發。

  “我們致力于太空事業,是為了人類真正進入太空。”

  而這種進入指的是什么?

  就是將這個燒錢的事業,變成下金蛋的老母雞。只有如此,太空事業才是可以持續,可能長久的,否則,其就是不可持續的,至少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永遠無止境的沒有太多回報的太空事業上燒錢。

  最終,人的功利性,會讓其選擇那些可以看得到回報的太空項目。

  所以如何讓太空事業變成一個會下金蛋的老母雞,就成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太空項目的重點。

  從通信衛星到氣象衛星,從氣象衛星再到全球定位衛星,都可以被視為“創收項目”。

  當然這僅僅只是衛星,想要離開地球,就需要把人送入太空,并且把人送入太空的同時,還需要獲得相應的回報。

  尤其是到了登月任務之后,如何在登月中獲得相應的回報,就成了擺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面前的問題。

  最后,唯一的選擇就是開礦!

  在月球上開礦!

  但是昂貴的運輸費用導致哪怕就是開采黃金,同樣也是虧本的。況且,還沒有在月球上發現金礦。

  所以,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月球任務之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地質勘探,然后尋找具備開采價值的礦物。

  也正因如此,相比于美國和蘇聯把月球視為國家榮譽不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把月球視為礦場。

  也正因如此,從第一次登月開始,就有針對性的開始進行地質勘探,以期望能夠發現某一種特殊的且具備開采價值的礦物。

  多年的勘探,終究是有所收獲的——幾年前他們發現了x礦物,這種礦物是一種新型的半導體材料,只不過相比于硅,它更耐高溫,而且性能更加優良。只不過對于世界來說,這個收獲一直以來都是一無所知的。

  甚至可以說在整個sEA知道其存在的,可能不超過50個人。

  在過去的幾年之中,在原子城,科學家們一直在對其進行著深入的研究,雖然他們已經解決了“x晶體”的制程生產等方面的問題。

  但是受限于原材料的供應——因為原料來自于月球,所以,僅僅只能進行試驗性的生產。

  “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會真正意義上解決月球的開采問題!”

  在月球前哨1號基地內,穿著宇航服的高秉涵看著眼前的“新希望號”礦車——這臺自重超過20t的采礦車,是人類送上月球的第一臺采礦車。

  它不僅隨車攜帶有礦石開采設備,而且還可以運送40t礦物往返礦場和前哨1號。

  與其他的月球車所采用的鎳電池不同的是,它的所有電力來自一臺重達450kg的核電池。其設計工作壽命長達14年。

  其放電功率不僅可以滿足礦車的運行,而且,在礦場進行采礦時還可以提供采礦所需要的電力。

  當然礦場的電力供應是需要靠太陽能電池的。

  “我們這次任務就是安裝好太陽能電池板,以確保未來礦場的電力供應。

  在完成電池板以及電力設備的安裝之后,我們需要進行一次試驗性開采。”

  作為任務總指揮的高秉涵在布置任務之后,就走進了這臺履帶式礦車。6名任務小組成員也依次坐上了礦車。

  月球車“新希望號”的電機發出低沉的嗡鳴,六組寬大的車輪碾過月壤,揚起一片細密的灰色塵埃。塵埃在低重力環境下緩緩飄落,像一場無聲的雪。

  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宇航員張桂棠顯得有些緊張,在任務小組成員之中,他并不是飛行員出身,事實上他是一名采礦工程師。

  這是第一次,把采礦工程師送上月球。而他的任務就是為在月球上的大規模礦物開采鋪平道路。

  坐在座位系著安全帶的他,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透過增壓乘員艙的擋風玻璃,他凝視著前方——荒蕪的月表延伸至地平線,沒有風,沒有聲音,只有永恒的寂靜。隕石坑散布如瘡疤,尖銳的巖石邊緣在斜射的陽光下投下漆黑的影子,仿佛某種巨獸的獠牙。

  “穩住速度,”

  坐在副駕駛的趙成功說道,這是他第三次月球任務,除了高秉涵就是他的資格最老,經驗最豐富,他的聲音在通訊頻道里清晰而冷靜:

  “礦區在東北方向,距離273公里,按照計劃,我們需要行駛7個小時。”

  現在他們實際上就是在進行月球飆車,還好,他們行駛的路線已經經過了多次勘探。

  而他們的整個任務需要進行20個小時,在接下來的20個小時之中,“新希望號”礦車就是他們生活起居的地方。

  這也是這臺礦車最特殊的地方,它并不僅僅只是一輛礦車,它基本上等于一座移動的月球基地。

  可以滿足任務小組72個小時的生活需要。

  張桂棠吞咽了一下,喉嚨發干。盡管訓練了數百小時,但是在地球上進行訓練和在月球上的感覺是截然不同。

  “地球……”他下意識抬頭,透過車頂的強化玻璃,那顆藍白相間的星球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巨大而脆弱。

  他實在是太孤獨了。

  這個念頭像冰水澆進他的脊髓。地球不再是腳下堅實的大地,而只是一顆懸掛在虛空中的球體,仿佛隨時會被黑暗吞噬。他猛地低頭,強迫自己專注于駕駛。

新希望號緩緩駛入目標區域——一片相對平坦的月表,周圍環繞著幾座低矮的環形山。這里被標記為  “阿爾法礦區”,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發現x晶體的區域。

  現在,他們的任務是建立供電系統,并且進行第一次工業化開采!

  “太陽能陣列部署點確認,”

  高秉涵繼續和工程師討論著他們的任務細節。

  就這樣新希望號號采礦工程車向著目標一路狂飆。而在此期間,張桂堂同樣也完成了半個小時的駕駛任務。

  他們所有人在地球上都進行過駕駛訓練,這是為了避免發生萬一。

  7個多小時后,他們終于抵達了那片礦區。

  礦區內遺留著多次任務運過去的各種設備,哪怕是現在礦車上帶來了新的專用礦機,這些設備也不會被遺棄,他們仍然會繼續發揮其價值,繼續使用。

  “地表硬度良好,適合安裝。”

  7人任務小組穿上外部作業服,檢查氧氣儲備后,打開氣閘艙。艙門滑開的瞬間,絕對的寂靜撲面而來。沒有風聲,沒有鳥鳴,只有自己的呼吸聲在頭盔內回蕩。

  張桂棠小心翼翼地踩上月壤,靴底陷進幾厘米,像踩在干燥的雪上。他彎腰抓起一把月塵,看著它從指縫間緩慢滑落,在真空中無聲飄散。

  “別發呆,張桂棠,”

  趙成功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我們只有六個小時的作業時間。”

  他們從新希望號的后艙取出折迭式太陽能板支架,展開后固定在地面。然后開始了安裝工作。

  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并不困難,他們所有人都在地球上接受過安裝訓練。只需要像訓練時那樣進行就可以了。

  張桂棠用電動扳手鎖緊底座,動作比訓練時慢了許多——月球的低重力讓每一次發力都需要重新調整。

  趙成功連接電纜,檢查電力輸出。“電壓穩定,陣列就緒。”

  最后一塊太陽能板展開時,陽光照射在深藍色的光伏板上,反射出冷冽的光澤。整個陣列像一片人造的金屬叢林,在這片死寂的世界里供應著采礦所需要的能量。

  他們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完成了太陽能電池板以及相關設備的安裝等到完成工作之后,這些宇航員們才稍微放松一些。

  他們甚至像在地球上活動了一下腰身。正是在這個時候,張桂堂看著遠處那個孤零零懸在漆黑的太空中的地球——一顆藍色星球懸浮在漆黑的太空,渺小卻耀眼。

  那種莫名的恐懼,再一次涌上心頭。

  “我們真的回得去嗎?”

  這個念頭突然在他腦海中炸開。

  這種恐懼從何而來?

  是宇宙的浩瀚,還是內心的孤獨?

  趙成功似乎察覺到了他的不安,在通訊頻道里輕笑一聲:

  “第一次看到地球懸在那兒,都會有點發怵,所有來到月球上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習慣就好。”

  張桂棠沒有回答,他只是把目光移開了。

  稍作休整之后,高秉涵下達了新的任務指令——啟動鉆機——這是人類送上月球的第一臺礦業鉆機,而之前送上月球的,不過只是一臺大號的電鉆罷了。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

  而這輛“新希望”礦車并不僅僅只有礦業鉆機,還有礦石挖掘設備,有了它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對月球的“工業化開采”,而在此之前,與其說是“開采”倒不如說是“人工采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