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同樣是抄,為何不同?
互聯網大會落幕當晚,二馬一李連夜展開了一場事關行業格局的戰略對話。
正如古訓所言:“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在這場高層密談中,三方達成共識:外賣領域的暫時退讓只是戰略收縮,美團主動讓出外賣戰場,是為了集中火力固守團購基本盤。
這一調整立竿見影——新美大資源重新聚焦后,餓了么對團購市場的進攻態勢明顯減弱,或許也因其需要消化既得的外賣市場份額有關系。
隨后公眾視野中,bat三位掌門人一改往日鋒芒畢露的姿態,背后卻是三大巨頭在多個賽道同時落子的戰略布局,進行大刀闊斧般的調整。
雷厲風行,極具效率。
其中網約車戰場推進最為迅猛——在阿里與騰訊的資本撮合下,柳青憑借其高盛歷練出的強勢談判風格和資本運作手腕,僅用月余便促成滴滴與快的的世紀聯姻。
據內部人士透露,談判團隊對這位“鐵娘子”的氣場頗為忌憚,這也加速了談判進程。
最終一番商談,合并后董事會七席配置彰顯平衡之道:管理團隊三席程維ceo、呂傳偉聯系ceo、柳青coo,財務投資人各一席,剩余兩席由阿里彭蕾與騰訊彭志堅分占。
12月7日,程維與呂傳偉同步發布聯名公開信,宣告華夏互聯網史上最大未上市合并案誕生。
“我們很高興宣布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實現戰略合并,今天正好是7號,也就是‘在一起的意思’。
這是華夏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未上市公司合并案,也是移動出行行業的重要里程碑。
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基本保持不變,暫時先獨立運營,品牌保留為過渡方案,循序漸進進行整合.
合并后,我們將繼續為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出行服務,為司機創造更多收入機會,為城市交通提供更智能的解決方案。”
次日,兩家公司對外官宣,快的打車正式并入滴滴。
隨后合并后的新滴滴就跟優步uber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其實一開始uber打算先收購滴滴,把滴滴作為跳板占領華夏市場,但被背后的騰訊拒之門外。
在觀察一番華夏網約車三國大戰后,感覺好像自己進場也不是不行。
隨后uber在得到百度投資后在9月底宣布正式進入華夏市場,當時還在滬市召開了一場頗為盛大的新聞發布會,最終命名為優步華夏。
優步登陸華夏后打法與國內截然不同,頗具國際范,采用的是精英小分隊的策略,內部稱之為“鐵三角”戰略。
即:城市經理、市場經理和運營經理,優步負責把系統和技術建好,剩下市場和運營就放權給當地團隊去做,這樣擴張起來很是效率。
一個月后初步擴張完畢,人民優步上線,跟上國內節奏,進行燒錢。
這才有了跟合并后滴滴合作的資格。
當下華夏網約車格局,變成了新的三分天下,優步起步最晚,發展頗為迅猛,占據目前13的市場份額,先后吞并易到和快的的滴滴市場份額高達42。
而兩者即將面對的對手就是憑一己之力,鉆了政策的空子,通過閃電戰占領45市場的打的出行!
同期,在線旅游戰場也迎來變局,百度系去哪兒早已上市,騰訊系藝龍與同程聯姻,加上老牌勁旅攜程,原本的三足鼎立最終在at資本運作下走向融合。
百度戰略投資攜程,與原有去哪兒業務形成協同,標志著在線旅游市場正式進入at雙雄時代。
12月15日,58同城與趕集網宣布合并,而趕集網的子項目隨后孵化出瓜子二手車,悄然切入潛力巨大的二手車市場,此舉背后bat的身影若隱若現。
在外賣戰場塵埃落定后,短短一個月內,互聯網行業風云變幻。
百度、阿里和藤迅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在多個領域展開整合,或并購、或結盟,向外界展示了其無與倫比的資本運作與生態構建能力。
這一系列閃電般的動作,讓市場觀察者和財經媒體,對其所展現出的資源整合效率與戰略執行力驚嘆不已,不僅重塑了行業格局,更向整個互聯網生態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
這也宣告著,目前華夏互聯網局勢已從單點突破轉向全面協同。
華夏互聯網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12月下旬的一天,深圳,藤迅總部。
風塵仆仆歸來的小馬哥,踏入辦公室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核心團隊緊急會議。
寬敞的會議室里,公司各大業務線的產品高級總監一行二十余人陸續就座。
白板中央那行醒目的文字,無聲地宣告了今日的議題。
每個座位前的桌面都擺放著一份厚重的文件——那是彼岸集團從創立初期到現在的所有經過總結和提煉的資料。
聯系白板上的字跡與手中的文件,眾人心下了然。
低沉的討論聲在會議室里此起彼伏。
一個小時后 當小馬哥推門而入,剎那間,原本討論的喧囂歸于沉寂。
“今天召集各位,是要討論一個關乎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根本性問題。”
他的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忽視的銳利,
“曾經的我們以'跟隨模仿超越'的策略,橫掃整個互聯網,戰無不勝!
從世紀之初到2010年這十年間打敗無數的對手,業務遍及即時通訊、門戶、社交娛樂等幾乎所有的互聯網服務。
我們曾經堅信‘模仿是最穩妥的創新’,并且為之努力奮斗。”
小馬哥停頓片刻,目光掃過在座每一位高管,
“但自從彼岸出現,同樣的戰術,卻失效了。”
投影儀亮起,上面是彼岸和藤迅的競品業務線數據對比圖。
“觸目驚心,觸目驚心啊各位,我們一個個曾經引以為傲的業務,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可為什么——”
小馬哥敲了敲白板,那行“抄和抄,有何不同?”的字跡微微顫動,
“彼岸總能成為那個巨人?
微信、微信支付、云計算、尤其是手游,我們跟隨、我們模仿.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會議室落針可聞。
小馬哥摘下了眼鏡,
“過去我們給模仿披上各種外衣——'借鑒'、'微創新'、'本土化改進'……
但今天,我們必須要直面本質:為什么同樣的'抄',彼岸能抄出顛覆性創新?”
這是我們需要總結的現象!
在座諸位都是公司的精銳,你們每個人都負責公司最為核心的產品業務,接下來暢所欲言,討論彼岸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窗外,夕陽西沉,將會議室染成金色。
三小時的深度剖析后,白板上已布滿密密麻麻的結論。
產品總監們用不同顏色的馬克筆勾勒出兩條涇渭分明的路徑:
藤迅模式 「我們的“抄”更像是一場精密的商業手術——它精準地解剖市場熱門產品,快速移植成功基因,再通過微創手術般的優化實現商業變現。
這套打法有著清晰的商業邏輯:功能優化提升用戶體驗,流量優勢鞏固市場地位,最終完成對現有商業模式的精細化運營。
憑借龐大的用戶基數,騰訊擅長在競品基礎上進行“局部整形”:或是界面設計的微調,或是功能模塊的迭加,亦或是運營策略的優化。
這種改良雖然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卻像在別人的地基上裝修,始終未能突破技術底層和商業模式的桎梏。
本質上,這是一套商業利益的即時兌現機制,依靠資源優勢快速收割市場紅利,其長期價值完全取決于競爭對手的強弱。
而彼岸的“抄”則是一場徹底的產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