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顆星球上都要造!
并且不是一座。依據星球大小不同,多的要造幾百上千座,小的也得有個幾十座!
這樣加起來,又是幾萬座的工程量。以一座標準星際炮臺堡壘總質量五萬噸計算,又是幾十億噸的質量。
除此之外,還有無人飛船!
可以方便靈活機動,自動編隊作戰的無人飛船!
無人飛船同樣要依靠數量取勝,數量也必須要盡可能的多才行。
依據不同的規格,李青松將無人作戰飛船劃分為了五個級別。
最大的總質量200余噸,最小的僅有一兩噸。
自己連水星級的戰艦都要造100多萬艘了,這無人作戰飛船至少也要十倍于此吧?
那就造1000萬艘最大型的無人飛船。第二級別的造1600萬艘,依次遞增,最小型號的,造它個一億艘出來!
在無人飛船之外,還有一項規模極為龐大的建設需求。
地面防空基地。
地面防空,對于沒有大氣層的星球來說至關重要。
畢竟大部分生產任務都要在星球表面完成,礦產開采任務更是全部都在星球地表,如果后勤基地遭受攻擊被摧毀,那這場戰爭也不用打了。
面對如山如海一般的細小彈丸的轟擊,地面基地靠什么來防御?
那就拿同樣遍布大地的防空基地去防御!
依靠高速雷達掃描技術和快速反應技術,飛船能做到攔截電磁炮彈丸,地面基地當然同樣也能做到。
且因為規模更大,能源和物資供應更充足,防御力更強!
每一處基地,每一處礦山,鐵路線、太空電梯、工廠等等地方,每一處地方都要有一座陸基防空基地!
加起來又是幾十萬上百萬座。
林林總總的算下來,要完成這所有的建設任務,需要調動的物資怕不是要以萬億,乃至于十萬億、百萬億噸計算。
如此龐大的物資需求,是以往李青松不敢想象的。但放在此刻卻又絲毫沒有關系。
因為太陽系大開發已經完成,此刻在神工AI的控制,在無數克隆體的維護和決策之下,整整七顆大行星,幾百顆矮行星、衛星和小行星可以為李青松供應資源。
這種情況下,多少資源拿不出來?
現階段,只要李青松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他甚至能一點一點的將地球的大氣層整個兒剝離掉。
伴隨著科技和最大意識連接數的不斷提升,李青松知道,自己的工業能力已經真真正正的提升到了足以完全改造一顆行星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規模龐大到前所未有的建設真正開始。
比之前空天母艦還要龐大的母艦,在二次加壓推進器的推動之下,不斷往返于一條又一條太空電梯之間,一艘便能運輸一千多萬噸的物資;
一旦來到港口,同樣在神工AI控制的機器人和智能吊裝工具便會前來,將一個個標準貨物箱搬運下來,讓它們如同流水一般,流淌到星球地表,再乘坐一列列重載列車進入到一座座工廠之中。
新建造的星際地雷生產工廠,一條條流水線在不斷將質量僅為1KG的星際地雷生產出來。
外殼組裝、裝藥、芯片安裝等等工序絲毫不亂。
一條流水線,平均一秒鐘便能生產出1顆星際地雷,一天就是8.64萬顆。
而這樣的生產線,一座工廠中便有50條,一天產能就是430萬顆,這樣的工廠,李青松足足造了50座!
一天就能生產2.1億顆星際地雷!
源源不斷的星際地雷流淌出來,又被裝在一個個貨物箱之中。
這些貨物箱乘坐著太空電梯來到太空,又經由專門的貨運飛船來到指定空域,像是傾倒垃圾一般將這些星際導彈傾瀉到了無盡星海之中。
每一顆星球周邊,以及遠離星球的星空,接近航道的,遠離航道的,只要可能具備哪怕一丁點戰術價值的地方,李青松都好不吝嗇的傾倒了大量星際地雷,然后讓它們或者圍繞著太陽,或者圍繞著行星、矮行星運轉。
星際空間沒有空氣,不必擔心氧化生銹,這些星際導彈能完好存放很長時間。
克隆體生產工廠之中,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克隆體走出,乘坐各種車輛來到冬眠基地,有序的進入到冬眠之中。
冬眠基地雖然還未建設完畢,但此刻克隆體的生產也未完成。
于是一邊建造冬眠基地,一邊控制克隆體進行冬眠,兩者進度同步。
戰艦總裝廠之中,如山如海一般的零部件匯聚過來,一艘又一艘的戰艦組裝完成。加注燃料之后,它們便會飛走,或者進入現役,或者躲進浩瀚深空之中隱藏起來,或者飛到建設在不同星球地下的飛船存放基地暫時存放。
無人戰艦的生產更是快速。它們的技術含量較低,性能要求也不高。
星際導彈、大型星際炮臺等等無人作戰裝備也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快速出現在每一顆星球周邊,每一處空域之中。
超算船和超算基地的建設也在快速推進。
不僅太空和其余各個星球,就連地球上,李青松也開始了大規模的超算建設。
地球雖然未接受大規模開發,但戰爭來臨的時候,必要的防護還是需要的。
在地球周邊的太空之中,李青松同樣布設了大量的防空力量,布設了眾多的星際地雷集群和星際炮臺。對應的,地球地表當然需要有足夠的超算基地才行。
這一片未經工業開發過的全新星球之上,在無數動物略顯好奇和敬畏的目光注視之下,在南北極的冰原上,高山的冰雪中,巨大的湖泊底部、冰層之下、山脈之中,等等地方,一座又一座超算開始了運轉。
除了超算和必要的輔助工廠,譬如電廠之類,李青松沒有在地球上建造任何其余的工業設施。
時間慢慢流逝,轉眼間便是幾十年過去。
這一天,自上次藍圖克文明主艦隊“激活”了那一片暗星云之后,李青松終于又一次真切看到了他們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