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悄然流逝著。
在李青松全力以赴的建設之下,在整個工業體系全力以赴的生產之下,上百萬座氘氘聚變電站迅猛出現在一顆顆星球之上,代替原有的氘氚聚變電站,開始向整個工業與科研體系供應電力。
一座氘氘聚變電站每天僅能生產幾百KG氦3而已,看似微不足道,但沒有關系,它們的數量足夠多!
在飛馬座V432星系之中,質量最小的那顆氣態巨行星里,由數百萬架木星飛機組成的龐大飛行編隊終日在惡劣的環境之中飛行,將巨量的氘氣從氣態行星大氣層之中分離出來,然后匯聚到玄鳥平臺之上;
穿梭飛船往返于玄鳥平臺和能源集散中心,通過一道中轉,便將巨量的氘氣轉移到了重型運輸飛船里;
這整個過程,由數百萬名克隆體與藍圖工程師遠程操縱,具體的一線任務則由人形通用機器人代勞,徹底解除了生命體受到氣態巨行星過高重力影響的隱患;
重型運輸船則將數以十萬噸計的氘氣運送到了每一顆建造有核聚變電站的星球,將這些氘氣如同灌溉良田的水源一般灌注進去;
氘氣開始在反應爐之中聚變,生產出巨量能源,供應整個工業與科研體系運轉的同時,大量的聚變副產物,氦3,源源不斷的生成,暫時存儲在每一座氘氘聚變電站俱都具備的臨時儲藏罐里;
飛馳在星球地表的列車或者火車往返于每一座氘氘聚變電站,將每一座核聚變電站生產出來的氦3收集起來,最終匯總到每一顆星球俱都建有的氦3集散中心里,又經由太空電梯、重型運輸船等,向李青松劃定的,磁單極子探測器建設區域前進。
上百萬座氘氘聚變電廠全部投入運行的第一天,李青松便生產出了足足40萬噸氦3!
第九天的時候,氦3儲量便達到了360萬噸,已經完全足以支撐一座高性能磁單極子探測器的建設!
于是,在工業體系生產出的眾多高精度零配件,以及眾多參與規劃、設計的克隆體與藍圖工程師的指揮之下,通用機器人與智能機械在太空之中開始了繁忙的建設。
在第一臺磁單極子探測器之外,此刻,李青松終于擁有了第二臺。
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巨量的氦3和巨量的零部件仍舊源源不斷的向太空匯聚。
在距離飛馬座V432恒星數十億公里的深空,在龐大巖質行星們的拉格朗日點,在氣態巨行星與大衛星的拉格朗日點,在距離恒星數千億公里的更為深空的地方,在遠離黃道面的星系角落……
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之下,眾多磁單極子探測器紛紛建成。
它們像是一張張蜘蛛網一般,在這浩瀚幽深的星空之中悄然張開,等待著不知道何時會出現,會以什么角度撞擊而來的“小飛蟲”的出現。
李青松不知道自己的磁單極子探測器什么時候才能捕捉到有價值的信號,又或者自己的理論框架根本就是錯的,宇宙之中根本不存在磁單極子這種東西——這也是有可能的。
李青松只知道,自己張開的“蜘蛛網”的數量越多,捕捉到磁單極子的概率就越高。
既然如此,那就造下去,一直造下去,縱然是比質子衰變探測器更難建造,成本更高的磁單極子探測器,也造它個一千臺出來!
眾多核聚變電站在這一刻,既是能源供應者,同時也是物資生產者,源源不斷的提供巨量的氦3,有力的支撐起了李青松那龐大到藍圖人們根本無法想象的建設。
這一刻,李青松也再度真切的感受到為什么涉及到基礎物理理論大規模突破必須要在星系內部進行,而無法在星際航行之中進行。
單單就以氦3的生產為例,如此眾多的氦3,需要多少氘氣?需要多少核聚變電站?需要多么龐大的工業實力,多么龐大的物資供應量?
唯有在物資充沛,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星系之中,如此巨量的物資供應才能得到滿足。
時間便在李青松接連不停的建設之中悄然流逝著,除了維持正常生產、科研之外,李青松以平均每9天一臺的速度,瘋狂提升著磁單極子探測器的數量。
這種建設速度是任何一個文明都難以想象的。
真當如此大規模、如此高端先進的探測器是玩具車,想造就能造一大堆出來?
哪一臺大科學裝置不是嚴謹凝重到了極點,一次又一次的論證,一次又一次的設計與迭代優化,耗費幾十年時間,傾盡文明之力才能完成的?
但在李青松這里,磁單極子探測器卻是上百個工地同時開工,只待生產出足夠的氦3,灌注進去,立刻便是一臺探測器竣工。
如此,十余年時間悄然流逝。
5000余天的光陰流逝,讓李青松擁有了超過500臺磁單極子探測器,同時,之前李青松耗費眾多時間建造出來的一千臺質子衰變探測器也運行了整整5000余天的時間。
在這些時間里,平均單臺探測器都探測到了數十萬次的切倫科夫輻射事件,總計一千臺探測器,探測到的事件總數超過一億次。
上億名克隆體,以及專門研究的科研AI全力以赴的研究著這些事件,但最終的結果卻讓李青松失望了。
這一億余次輻射事件,全部都是中微子撞擊事件或者干擾,沒有一次是質子衰變!
這讓李青松心中開始沉重起來。
“如果質子的壽命為1036年,那么,我的這些探測器在約14年的時間里,探測到的質子衰變事件應該在五十多萬次了……
但,為什么一次也沒有?”
這便幾乎只有一種可能性了。
自己之前大大低估了質子的壽命。
它的壽命下限,不是1036年,而至少是1042年,兩者之間差了十萬倍。
唯有如此,自己在14年時間里,沒有探測到一次質子衰變的事情才能得到解釋。
那么……下一步該怎么辦?
繼續增加質子衰變探測器的數量,以謀求更高的探測概率?
但,這樣做似乎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