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95章 膠子等離子體

  首先投入運轉的,是李青松最為看重,也是攻克大統一公式的最重要設備,粒子對撞機。

  有幾十艘載人擺渡飛船離開居住飛船,將眾多克隆體和藍圖科學家運到了那艘長度達到了30公里的竹竿形飛船之中,與人員一同到達的,還有眾多的聚變燃料、實驗物資等等。

  大型核聚變電站再一次開始運轉,澎湃的電力輸送到了粒子對撞機之中,通過電磁效應,將電力轉化為動能,施加到了一顆顆微小至極的質子之上。

  這一過程之中固然有許許多多的能量損耗。可是,面對著裝機容量高達數百萬千瓦的核聚變電站所提供的澎湃能量,就算損耗再大,最終施加到質子束上的能量仍舊極為可觀。

  而一顆質子的質量才有多么一點?

  巨大的能量,加上質子極低的質量,效果自然而然便是極高的速度。

  它們瞬間被加速到了極為接近光速的速度,只耗時僅僅約萬分之一秒的時間,便從粒子對撞機的這一頭飛行到了另一頭,然后猛烈轟擊到了特制的標靶之上。

  在這一瞬間,眾多粒子被撞了出來。

  這些粒子或者是原本就存在于質子內部的,但更多的是原本根本就不存在的。

  在微觀世界,質量并不守恒。粒子可以經由能量憑空誕生,也可以由質量憑空變為能量消散。

  這些粒子通常僅能存在極短極短的時間,一瞬間就會轉化為其余粒子。

  但沒有關系。裝備在粒子對撞機之中的高靈敏度觀測設備會將這壽命可能僅有億萬分之一秒時間的中間粒子全部記錄下來,并完整記錄它們的所有變化。

  由此,李青松便可以經由這些變化,來探究這背后所存在的物理學規律。

  尤為奇特的是,在如此猛烈的撞擊之下,便連質子和中子有時候也會“融化”,其內部的夸克,以及傳遞強核力的膠子也會被釋放出來,形成一種奇特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具備某種類似流體的特性。

  在這種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中,強核力會表現出與在常溫下截然不同的性質。研究這種強核力的性質變化,很顯然非常有助于探究它的本質,進而將它與電磁力、弱核力統一起來。

  不過現階段當然是不可能做到的。現在李青松所進行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做科學儲備而已。

  如果將統一強核力比作高考,那么此刻李青松所進行的對撞實驗,便是在學習初中,甚至小學的課程,做較低級別的知識積累,一點一點的積累延伸進步,最終才有通過高考的可能。

  質子的對撞僅僅只是粒子對撞機的一種。在其余的粒子對撞機之中,李青松還在進行重離子、中子、正負電子等等許多粒子的撞擊,撞擊形式也五花八門,有設置標靶撞擊的,有兩束粒子束對撞的,有環形加速,加速許多圈,一直加速到極為接近光速的速度才對撞的,也有直接對撞的。

  陣列望遠鏡方面,李青松則將數萬臺大型望遠鏡釋放到了艦隊外側,讓它們自主懸浮在太空之中,一邊維持著與主艦隊相同的航速與航向,一邊組成陣列,獲取到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口徑,然后對深空天體展開了研究。

  恒星、星云、星系,乃至大尺度的宇宙結構,譬如星團、星系團、超星系群、宇宙纖維結構等的演化時間通常要以億年為單位計算。

  死守一顆恒星或者一個星系,等待著它慢慢演化然后探究這演化背后的原理很顯然是不行的。

  但幸好,宇宙足夠大,星體足夠多。而星體既然多了,就必然包含所有生命階段的每一種恒星、星系、星團等等結構。

  它就像是標本一般,只要觀測它們,便能縱覽宇宙從誕生之初,一直到現在的所有演化階段。

  光以光速傳遞,一年時間傳遞一光年。

  宇宙總年齡為大約138億年。那么,如果李青松想要研究138億年之前,宇宙剛剛誕生之時的天體狀態,便只需要觀測大約138億光年之外的天體就行了。

  因為138億光年之外的天體發出的光芒到達李青松的艦隊,恰好便需要約138億年時間。

  如此,李青松現在看到的它們,便是約138億年以前的它們。

  當然,這有一個問題,那便是它們的距離太遠了,光線實在太過微弱。

  這便需要提升望遠鏡的性能,提升望遠鏡的口徑才能看到它們。

  幸好,李青松的陣列望遠鏡技術足夠先進,所攜帶的大型,乃至巨型望遠鏡的數量也足夠多,才能勉強看到它們,進而對它們展開研究,以獲取宇宙早期的狀態信息。

  引力波望遠鏡也開始了工作。

  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引力波經過的時候,物體的尺寸會發生微小的變化。

  就比如引力波的兩條探測臂。當引力波經過時,它的一條探測臂會變短,另一條會變長。

  這種變化會發生每一種物體上。飛船、戰艦,乃至行星、恒星,全部都會發生這種變化。

  但這種變化太過微小,僅有引力波探測器能察覺到。

  因為引力波探測器的探測臂內,會有一束激光不斷來回反射。

  李青松的這臺引力波探測器臂長15公里,那束激光每次探測,會往返一萬次,如此,總長度便等同于30萬公里。

  假設一次引力波事件引發的引力波探測器的臂長變化幅度為萬分之一質子半徑,太小無法觀測到。

  那么激光往返一萬次,便等同于將這一變化放大了一萬倍,達到了1顆質子的半徑,便可以經由高精度設備感知到了。

  由此,引力波探測器便可以通過感知到的變化,探究這一次引力波事件背后的現象,甚至尋找引發這一變化的光學對應體,再經由光學望遠鏡進行直接探測,獲取到更多的信息。

  這種引力波探測器李青松同樣有許多臺,此刻全都進入到了全功率探測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與手段,收集著來自宇宙深處的引力波事件信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