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溫實驗室之中,李青松則嘗試著通過激光、高能粒子轟擊等方式,營造出更高的溫度。
溫度是粒子平均動能的指標,以這個指標計算,其實在粒子對撞機之中,李青松已經制造出了接近10萬億攝氏度的超高溫度,并在這溫度之下觀測到了許多奇特的現象,并由此極大程度完善了自己的理論。
但那只是在微觀尺度下,高溫區域僅僅涉及到一些基本粒子而已。而宏觀尺度又與微觀尺度不同。
在宏觀尺度之中制備超高溫度,同樣具備極大的意義。
這種宏觀高溫,哪怕是使用核聚變反應堆來加熱都不行。因為核聚變反應堆的核心溫度也僅僅才幾億攝氏度而已,相比起科研用超高溫,基本上可以算是涼透了。
必須要使用額外的手段。
李青松所采取的手段便是高能激光集中照射、高能粒子轟擊這兩種手段。
但這兩種手段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因為高能激光照射,從本質上來看,也可以算是高能光子的撞擊,仍舊可以算是廣義上高能粒子撞擊的一種。
李青松特意研發了一些類似粒子對撞機的設備,專門為粒子加速,然后集中去轟擊標靶。
由此,李青松便實現了在磁場束縛之下,將一片質量為5克的鋅片加熱到一萬億攝氏度高溫的目的。
在一萬億攝氏度之下,不要說分子,便連原子都不復存在,原子核,乃至于構成原子核的質子、中子都已經破裂。
于是,李青松首次觀測到了宏觀狀態下的膠子等離子體,驗證了宏觀狀態下,不同尋常的強核力的變化,再度增加了對于強核力的了解。
除了高溫,還有低溫。
以多普勒效應為基礎,李青松采取激光束減速原子,降低其動能,再通過精準操縱移除高能原子,多管齊下,溫度便降低到了極為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
在這種溫度的介質之中,便連光速都產生了變化。
李青松看到,光線如同蝸牛一般在介質之中緩慢前進,就算是克隆體緩慢步行,都能輕易超過光速。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物理學意義上的超光速的實現。
物理學意義上的光速,是指真空光速。真空光速是一個常量,是恒定不變的,這個速度無法超越。但光在其余介質之中的速度卻可以發生變化,可以輕易超越。
那些巨大的球形飛船的核心,中微子望遠鏡同樣在不間斷的工作著,觀測著一例又一例中微子撞擊事件。
中微子望遠鏡的工作方式便基于次生粒子在水中的運動會超越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這一原理。
因為中微子撞擊水分子之后引發的次生粒子以超光速狀態運動會引發某種輻射,通過觀察這種輻射,便可以獲取到中微子的相關信息。
每一種大科學裝置俱都耗能巨大。
且不說粒子對撞機、引力波探測器、中微子探測器、高溫低溫實驗室等等設備自身的能耗,單單是為了處理這眾多大科學裝置所產出的數據,便讓2萬余座量電超算長時間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
量電超算自身需要極低的溫度,比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還低。這意味著就算是在冰冷的宇宙太空里,它也需要不斷的散熱。
驅動芯片運轉所需要的能量更是龐大。粗粗算來,這用于處理大科學裝置產出數據的兩萬余座量電超算,總耗電量達到了平均每天800億度,年耗電量更是高達29.2萬億度,比當初國家時代的整個人類文明的總耗電量還要高!
一整個初級電弱文明的所有耗電量,此刻卻僅僅用于維持超算的運轉。而超算的耗電量,相比起此刻李青松的整支艦隊,又算得了什么?
在李青松的艦隊之中,還有20億名以上的克隆體維持著清醒,每天都要消耗天量的食物與飲水,消耗天量的氧氣。為了節省物資,物質循環設備更是全天候運轉。
飛船自身設備的運轉同樣要消耗巨大的能量。林林總總加起來,恐怕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耗干一個普通電弱文明恒星際艦隊的所有物資與能源儲備。
也幸好李青松艦隊的規模足夠大,才能支撐起這天量的物資與能源消耗。
時間慢慢的流逝著,10億以上的意識連接數始終被全部占據,20億名克隆體除了休息時間外,全部都處在或者繁忙的工作,或者肉體休息,精神緊繃的貢獻腦力狀態。
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擺渡飛船在不同的巨型飛船之間穿梭,眾多工廠、設備、實驗室、大科學裝置一刻不停的工作著,一切都如同在資源充沛的恒星系之中一樣。
便在這種情況下,幾十臺中微子探測器同時向李青松報告了一個較為奇怪的現象。
它們再度同時探測到了一次中微子爆發事件。
該中微子爆發具備較高的能級,據推測應該產自某些較為劇烈的天文現象,譬如星體碰撞、恒星爆發之類。
通過不同中微子望遠鏡的交叉定位,李青松大致完成了對此次中微子爆發的輻射源的定位工作。
數據顯示,它大概位于1.6萬光年之外,接近銀河系邊緣的位置。
一次激烈天文現象其實并不奇怪。這種事情在宇宙之中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但奇怪的是……為什么間隔會這么短?
這種信號,李青松已經不是第一次觀測到了。
僅僅在半年之前,李青松已經觀測到了一次這種信號,其類型、強度、坐標等等數據俱都與這一次相符。
難道在一個地方,這種激烈的天文事件竟然會接連發生兩次?
這不合理。
沒有任何天文事件能導致這種事情。這違背李青松已知的理論體系。
面對著這幾乎可以推翻自己理論體系的奇特現象,李青松卻并沒有任何憤怒與沮喪,反而滿是振奮。
不僅李青松,藍圖科學家們也滿是興奮。
因為在科學研究之中,科學家們最為期待的便是找到與自己理論不相符的現象,最好能將自己之前的理論推翻,徹底否定以往的自己。
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新的物理理論,才能更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