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97章 超新星

  科學研究便是如此奇特。

  在其余大部分領域,錯誤通常都意味著巨大的損失。而在科學領域,錯誤卻通常意味著進步。

  李青松立刻抽調了一部分腦力,加上一部分藍圖科學家,投入到了對這一奇特現象的進一步研究之中。

  在大部分較為劇烈的天文現象之中,中微子總是會先一步逃離出來——因為中微子具備更高的穿透性。

  想象有這樣一顆炸彈,其具備極為堅韌的外殼,需要等內部爆炸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將外殼炸破,外界觀測者才能看到這一次爆炸;

  但中微子卻可以在爆炸醞釀時期,尚未真正發生之時,便搶先一步依靠自己更強大的穿透能力,穿透外殼到達外界。

  如此,外部觀測者便可以通過中微子來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該炸彈是否會爆炸。

  很顯然,觀測到了符合標準的中微子,這顆炸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就必定會爆炸。沒有觀測到,則不會爆炸。

  由此,觀測到了中微子,確定了方向與坐標,李青松便可以提前調集天文望遠鏡瞄準那個方向,等待爆炸的出現,以完整觀察整場爆炸,獲取到完整、詳盡的數據。

  但這一次,李青松再度失望了。

  他仍舊沒有找到光學對應體。

  “不應該啊……這種程度的中微子輻射,必定會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不可能沒有光學對應體的……”

  李青松百思不得其解。

  同時,在對于這些中微子數據進行進一步觀察與分析之后,李青松發現了更多奇怪的事情。

  首先,李青松已經確定,這些中微子應該是源自一場II型的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分為許多種類。

  有恒星超新星爆炸的:大質量恒星到達生命末期,核心聚變出鐵元素且積蓄到一定程度后,核心部位會忽然間失去支撐力。

  大質量恒星自身引力極為強大。如此龐大的質量,全部依靠核心強大的聚變能量支撐才得以不坍縮。

  而鐵元素的聚變并不釋放能量,反而要吸收能量。

  此刻,大質量恒星自身壓力如此之大,核心卻因為聚變出了鐵,驟然失去了支撐,會發生什么事情?

  很顯然,外部所有質量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都會迅猛向內部坍縮,其速度甚至能達到每秒鐘十幾萬公里。

  如此強大的動能,會瞬間將恒星核心壓縮成一顆致密的星體,中子星。

  外部墜落而來的質量則會受到內部巨大壓力的反彈,驟然向外沖擊。

  由此,整顆恒星會被炸的粉身碎骨,組成這顆恒星的大部分能量都會被拋灑到宇宙之中,除了核心的那顆致密中子星之外,什么也不會留下。

  如果恒星再大,甚至會在核心形成一顆黑洞。

  這便是II型超新星爆炸,也稱之為核心坍縮型超新星爆炸。

  依據爆炸類型的不同,恒星超新星爆炸又會細分為幾個種類。

  除了恒星超新星爆炸之外,還存在另一種基于白矮星的超新星爆炸。

  白矮星也是一種致密星體。

  典型中子星通常僅有10公里的半徑,但質量卻高達太陽質量的1.4倍左右。

  想想看,將足足相當于1.4顆太陽的質量壓縮成半徑僅僅為10公里的球體,這顆球體的密度將高到何等程度。

  相比起中子星,白矮星的質量和密度都更低一些,但同樣遠超任何常見物體,同樣不可思議。

  典型白矮星的半徑約為6700公里,與地球相當,但質量卻與太陽相當。

  這便相當于將太陽體積壓縮百萬倍以上,可想而知其密度與引力有多高,自身性質又有多么極端。

  Ia型超新星便來自白矮星。

  如果白矮星存在一顆伴星的話,白矮星便有一定概率不斷掠奪伴星的質量,在自身表面堆積,增加自身質量。

  質量高了,內部壓力和溫度便會提升。

  白矮星通常由碳、氧等元素構成。它自身的質量、溫度和壓力原本是不足以支撐這些元素聚變的。但現在,來自伴星的質量提升了它的溫度和壓力,于是碳氧元素也能開始聚變了。

  而碳氧元素的聚變,會進一步增加白矮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讓聚變速率更快。

  這原本不算什么,對于普通的恒星來說,內部溫度和壓力高了,很顯然的,它會開始膨脹,從而降低內部溫度和壓力,由此達成一個穩定的,動態平衡的狀態。

  但這種機制在白矮星上失靈了。

  因為白矮星密度太高,太過堅硬。普通恒星像是一個氣球,可以輕易變大變小的話,白矮星就像是一顆石頭,沒辦法變大從而降低自身內部溫度和壓力。

  后果便可想而知了。

  碳氧聚變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快,最終失控,最終,組成整顆白矮星的所有碳氧元素會同時聚變,同時釋放出能量。

  于是,相當于一整顆太陽的白矮星在這失控的劇烈能量釋放下,猛然爆炸,整顆星球都被炸的粉身碎骨。

  這便是Ia型超新星。

  超新星爆炸存在許多種不同的種類,但毫無疑問的一點是,無論哪種類型的超新星爆炸,都會釋放出強烈到難以想象的能量,堪稱宇宙之中最為劇烈的能量釋放過程。

  超新星爆炸的能量會360度無死角的向周邊所有空間傾瀉。它在短短幾秒鐘內釋放的能量,甚至比太陽整個生命周期,約100億年時間里所釋放的所有能量加起來還要多。

  當超新星爆炸發生的時候,在那幾秒鐘時間里,便連整個銀河系,數千億顆恒星加起來的光芒都會被它暫時掩蓋。

  但這樣猛烈的爆炸,李青松卻在同一個地方連續觀察到了兩次,且,兩次都沒有找到光學對應體。

  似乎這兩次超新星爆炸是“黯淡”的,不發光的。

  但這怎么可能?

  以及,中微子的數量似乎也不對。

  李青松通過中微子的能級確認了輻射源為II型超新星爆炸,但自己觀測到的數量太少了,遠遠少于正常的超新星爆炸模式。

  這似乎意味著……這一次超新星爆炸,其能量僅有少部分通過中微子釋放?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