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68章 壓艙物

  時間悄然流逝著,李青松始終在全力以赴的進行著此項工程。

  但這一項工程的進行并不平穩。對于紅巨星白矮星這樣的復雜雙星系統來說,其物質運行實在太過混亂,復雜度幾乎超過地球大氣層運動的千百萬倍。

  為地球做基于大氣層運動的天氣預報尚且如此困難,要預測處于如此混亂狀態下的恒星的氣體運動、磁場變化等,更是幾乎不可能做到。

  縱然李青松已經發射了數萬顆科研衛星專門收集恒星數據,也只能勉強做出48小時以內的短期“氣象”預報,時間稍微長一點,預測準確率便迅猛降低。

  這導致李青松的工業飛船、重力生命、電磁生命等,俱都時刻遭受著來自恒星“氣象”的威脅。

  經常會有突發的磁場變化、物質拋射、輻射爆發等事件出現,讓李青松措手不及,進而損失大量飛船。

  便連重力和電磁生命都因此而有了一些傷亡。

  但這還不是李青松最擔心的。最讓他擔心的仍舊是那顆白矮星。

  現階段距離超新星被引爆還有一段時間,倒是暫時不必擔心。但另一種爆炸,新星爆炸,卻是李青松必須要時刻關注的。

  為此,他甚至不惜以自殺式探測的方式,以每隔一個小時向那顆白矮星發射一艘探測飛船的方式,時刻關注著吸積盤包裹之內那顆白矮星的狀態。

  這種探測飛船經過了特意的設計,對外部環境影響有極高的抵抗力。但就算如此,在穿過厚重的吸積盤后,在白矮星那狂暴的輻射和重力下,也僅能進行不超過3秒鐘的有效探測,之后便會重重撞擊到白矮星之上,徹底被其同化。

  時間便在這小心翼翼和不斷地傷亡,以及李青松的全力以赴之中悄然流逝。

  幾十年后,一件讓李青松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了。

  他無論如何沒有想到,自己始終擔憂的新星爆炸并未出現,反而是另一種同樣極為劇烈的現象迅速醞釀,預計在最長兩天時間內便會爆發。

  熱脈沖!

  當如同G76這種中等質量恒星進入生命末期,極度膨脹時,它內部會出現分層結構。

  最外層是對流包層,富含氫、碳、氧等元素,這一層會伴隨著恒星風快速流逝。

  內部則是氫殼層,再內部則是氦殼層,一直到最內層的碳氧簡并核心。

  這種被稱之為熱脈沖的現象,便發生在接近核心的氦殼層之中。

  因為恒星內部的變化,有時候這些氦元素會被意外點燃,進入聚變狀態。同樣因為內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這種氦聚變會進入失控的連鎖反應狀態,并由此而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表現在恒星外部,便是恒星愈發劇烈膨脹,物質拋射、輻射爆發、磁場活動等同樣愈發劇烈。

  據李青松估計,自己布置在恒星周邊的,總數高達10億艘的飛船,如果無法提前找到遮蔽物的話,恐怕會被這一次熱脈沖爆發全部報銷掉。

  但……這一次熱脈沖從出現跡象到計算之中的徹底爆發,一共才僅有短短兩天時間而已,實在太快太快,讓李青松根本來不及為此做出什么應對。

  倉促之下,李青松只能命令電磁生物和重力生物們立刻撤離,快速回撤到G76d和G76e這兩顆距離恒星較遠的,同時也是李青松工業基地的大行星處以做躲避,至于原來散布到恒星外層大氣之中的那些飛船,則實在顧不得了。

  熱脈沖最終在45個小時之后爆發,剎那間,恒星的亮度再度提升,狂暴的輻射如同傾盆暴雨,李青松的那些飛船則如同小飛蟲一般,頃刻間便被一掃而空。

  十億艘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飛船全部灰飛煙滅。

  “哎……要不是我這些年來將這顆恒星攪得天翻地覆,恐怕這熱脈沖也不會這么快爆發,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李青松輕輕嘆了口氣。

  此刻雖然損失慘重,但李青松心中并沒有多少惋惜。

  原因很簡單,李青松早就對恒星白矮星雙星系統的各種意外爆發做了充足的準備。

  他早就把第二套超新星工程所需要的所有飛船、工業機械等造了出來,一直在行星基地之中存放,就是在為今天這種情況做準備!

  耐心的等了幾個月時間,等熱脈沖爆發的高峰期過去,恒星恢復了一些平靜,也恢復了作業環境,李青松毫不遲疑,立刻掌控著百億名克隆體,進而操縱著元始AI,又由元始AI直接控制著這十億艘以上的飛船,和重力、電磁生命們一道,再度開赴恒星。

  龐大的超新星工程再度開始,那座原本已經縮小了一點的星辰橋梁在這一刻再度粗壯。

  便在各種小意外頻發的情況之中,李青松又堅持了上百年的時間。

  此刻,超新星工程已經完成了80以上。

  已經有相當于數萬顆地球的質量,被李青松投入到了那顆白矮星之上。

  就算李青松此刻撤走所有工程力量,單純依靠自然吸積,這顆白矮星也將會在20±10年時間里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進而化作超新星猛烈爆發。

  以李青松現有的科技程度,最多只能做到如此精度的超新星爆發預報了。

  而此刻,距離赤星聯盟給出的時間點,還剩下40余年的時間。

  那么……該提前從這個恒星系之中撤離,不,逃走了。

  但在這之前,還有一件事情需要做。

  那顆白矮星的南北極朝向,距離李青松預定的方向還有大約千分之一的偏差。

  如何調整這些偏差,李青松也早已經制定好了工程方案:只需要派遣一些具備足夠質量的高速飛船,以預定的速度和角度去撞擊白矮星的吸積盤,攪動它即可。后續白矮星的角度調整,便會經由這些吸積盤的變化自行完成。

  在這過程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飛船的質量。

  每一艘受控撞擊吸積盤的飛船,其質量都必須要達到1000萬噸以上。但對于這些質量究竟由什么來貢獻則沒有要求。

  泥土、砂石、巖石、水冰,等等等等,都無所謂,都能用。

  那么這項任務對于李青松來說就十分簡單了,甚至于相比起之前那些浩大的工程,這一項任務簡單到有些不可思議。

  他只需要調集10艘重型運輸船,船內裝上隨便什么壓艙物,只要達到預定的質量,然后直接撞過去即可。

  但李青松不打算使用常規物質來充當壓艙物。

  他的注意力再度匯聚到了那數百艘被他改造成紫月人專用行刑場的居住飛船之中。

  這數百年時間以來,李青松沒有一刻停止過,也沒有一刻放松過,始終在以那種能為紫月人帶來最大痛苦的刑罰折磨著他們。

  甚至對于紫月人的身體構造、新型刑罰的研究也在進行著。這數百年時間里始終在推陳出新,不斷研究出新花樣用在那些紫月人身上。

  這些居住飛船仍舊終日被各種凄厲的慘嚎所充斥。

  “換做普通智慧生命,不要說被這么殘忍地折磨幾百年時間,恐怕區區一個月時間就精神錯亂,完全變成瘋子傻子了。

  這些魔眼生物還真是厲害,被我折磨了這么久,竟然還能保持意識清醒,一點也沒有瘋掉的跡象……”

  這一刻,便連李青松都由衷感嘆。

  “不過,沒有瘋掉,保持著清醒也好。接下來的刑罰,就是要讓你們清醒著,效果才最好啊……”

  伴隨著李青松的一聲命令,所有刑罰同時停下。

  被綁在行刑床上,身體已經極度虛弱,但沒有絲毫生命危險,且精神仍舊保持著清醒的紫月元首瘋狂嚎叫了起來:“殺了我,殺了我!”

  一臺被李青松操縱著的機器人來到了他的身邊。他的聲音也通過廣播,進入到了十億名紫月俘虜的耳中。

  “這些年來,我的超新星工程一直進展順利。現在只差最后一步就能完成了。”

  李青松不急不緩,將整個工程進度詳細介紹了一遍。

  紫月元首死死的看著這臺機器人,眼睛里的怨毒和仇恨如同實質。

  “偉大的魔眼遲早有一天會滅了你們的,一定會滅了你們的……”

  李青松并沒有理會他的念叨,繼續介紹著工程進展,并將最后一件事情著重闡述:“……現在,撞擊白矮星吸積盤的飛船需要一些壓艙物。尊敬的紫月元首閣下,您知道我打算用什么物質來充當壓艙物嗎?”

  紫月元首渾身一顫,眼睛里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色,下一刻便被恐懼和震驚所充斥。

  明明沒有遭受任何刑罰,但他的身體和聲音卻在一同控制不住的顫抖著,話語之中甚至還有一些哀求的意味。

  “不,藍圖克人,你們不能這樣做,不能,不能啊……”

  李青松忽然間哈哈大笑了起來,聲音清晰無誤的傳進了每一名紫月人的耳中:“沒錯!就像是你們想的那樣,我會用你們這足足十億名紫月人的身體去充當壓艙物!

  你們不是甘愿為了空間級魔眼去死么?不是為了它,什么苦難,什么折磨都能承受么?

  現在,我就要讓你們親手去滅掉你們的魔眼領主!

  你們記住!正是因為你們的身體高速撞擊到了白矮星吸積盤上,才會導致吸積盤發生偏轉,進而影響到白矮星南北極的朝向,才會導致赤星國度逃離毀滅者文明封鎖,獨獨遺留下你們魔眼領主的魔眼國度,才會導致你們的魔眼領主被毀滅者文明滅掉!

  是你們親手葬送了魔眼領主的逃生希望,魔眼領主是死在你們手中的!”

  “不!不!”

  紫月元首拼死掙扎著,眼睛里甚至有血淚流淌出來:“不要,不要!求求你,藍圖克人,求求你,不要!不要讓我們去做毀滅領主文明的罪人!不要!”

  數百艘大型居住飛船,總計十億名紫月人一同嚎叫、哀求、哭泣了起來,其聲音之凄厲如同鬼哭一般。

  “求我?沒用!當初你們感染那些人類俘虜的時候,你們就該想到今天的局面了!

  我一直留著你們的生命,一直留到今天,為的就是現在!

  現在,上路吧!”

  在李青松的操縱之下,數十億臺機器人魚貫而入,將每一名被綁在行刑床上的紫月人全都解開束縛,然后強行捆綁起來,直到捆成粽子一般絲毫動彈不得,才將仍舊處于清醒狀態下的他們一個個都扔到了已經提前準備好的重型運輸船之中。

  通常情況下,以重型運輸船的內部空間,最多僅能容納下不超過兩萬名智慧生命。

  但現在,每一艘運輸船內部,李青松都塞進去了一億名紫月人。

  怎么塞進去的?

  很簡單,直接把他們當成貨物,層層迭迭的塞進貨倉里即可。

  一個體積僅有1000立方米,101010的小型貨倉,使用這種方式便能塞進去足足上萬人,一艘重型運輸船承載一億名紫月人絲毫沒有壓力。

  甚至為了避免這些紫月人提前死掉,李青松還貼心的提前改裝了這些重型運輸船的維生系統,確保每一名紫月人都能呼吸到新鮮空氣,確保他們能活到撞擊的最后一刻。

  這一刻,每一艘重型運輸船內俱都哭聲震天,哀嚎、哀求、咒罵聲不絕于耳。

  李青松絲毫不以為意,聲音中仍舊充滿了笑意:“很好,很好,一名紫月人平均體重80KG,十億名紫月人就是8000萬噸,完全足夠充當壓艙物了,好得很啊。

  上路吧,去用你們的身體,親身滅掉你們敬愛的魔眼領主去吧,出發!”

  伴隨著李青松的一聲命令,十艘重型運輸船同時啟動,以不會導致紫月人死亡的加速度,從數百億公里之外開始向著那顆白矮星加速。

  當這些重型運輸船撞擊到白矮星吸積盤之中的時候,它們的速度恰好達到了光速的55,正是李青松預定之中的速度。

  下一刻,那在白矮星引力下瘋狂旋轉的吸積盤,如同水面上被扔下了幾顆石頭一樣蕩起了十片波紋,又瞬間消失不見。

  與此同時,李青松耳中充斥著的哀嚎、哀求、咒罵聲等,同樣消失不見。

  吸積盤仍舊在瘋狂旋轉著,但李青松知道,自己想要的效果已經達成了。

  那在白矮星重力之下瘋狂旋轉的恒星物質,此刻就像是打磨機之中的打磨砂一般,只需要一瞬間,便可以將李青松的那十艘重型運輸船,從外部的強核材料,到內部的紫月人的身體,全部打磨的一干二凈,連一點殘渣都不會剩下。

  唯有一樣東西會留下。

  角速度。

  因為角速度是守恒的,只會轉移,無論環境多么惡劣,都不會消失。

  在這外部補充的角速度之下,吸積盤物質匯入白矮星的路徑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接下來兩年時間內,白矮星的南北極朝向便會進入預定區間,然后,在20±10年時間內積蓄到足夠的質量,轟然爆炸。

  自己也該提前從這里逃離了。

  李青松的目光看向了自己的龐大艦隊。

  “起航!”

  這一刻,由200萬艘各類型有人操縱戰艦,1000余萬艘無人戰艦和眾多無人作戰設施,6萬余艘大型居住飛船,上千艘巨型空天母艦,十余萬艘重型運輸船、工業船、客船、實驗船等非戰斗飛船,以及一顆半徑達到了200公里的巨型飛星所組成的艦隊,無數臺發動機同時向后方噴射出了劇烈的尾焰,緩緩前行。

  從這一刻起,李青松的艦隊將始終以1.2米每二次方秒的速度加速,一直到加速到87光速為止。

  是的,在這些年之中,李青松的技術又有所進步,艦隊的經濟航速再度提升了光速的2。

  如果李青松愿意沉下心來,再度仔細解析一番來自紫月文明的那些科技資料,消化吸收掉的話,加上自己本身的科技儲備,他的艦隊航速甚至能突破到光速的91.6。

  但很顯然,他現在并沒有這個時間。

  這些工作,便留在艦隊航行過程之中展開吧。

  艦隊的航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在加速開始之后的第二個月,艦隊航速便到達了每秒鐘約1.86萬公里,航行距離也達到了約1500億公里。

  無論那顆極度膨脹的紅巨星,還是那顆正在瘋狂吞噬恒星質量,平均每秒鐘便要吸積約兩億億噸質量——這個質量,大約相當于7.5萬座泰山加起來的總質量——的白矮星,在此刻距離的間隔之下,全都變得暗淡渺小了起來。

  回想起在G76星系之中度過的這數百年時間,李青松輕輕嘆息一聲,將視線收回,轉移到了艦隊本身之上。

  “該為沖擊引力文明做準備工作了。”

  所謂的準備工作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全面消化吸收紫月文明的科技數據,將其整合到自身科技體系之中,然后進一步夯實強核級別的物理理論與應用技術而已。

  有那顆飛星在,這一過程所需要消耗的資源與能源完全足以供應。

  “伴隨著毀滅者文明與空間級魔眼、赤星聯盟戰爭的結束,伴隨著銀河系局勢的劇烈變化,恐怕接下來的銀河系會更加混亂。

  要在這樣的河系之中生存下去,且完成我的目標,解救那些人類同胞,調查清楚人類失蹤的真相,我還是要盡可能快的強大起來啊,這時間真是一點都不敢耽誤……”

  抱著這種時不我待的心思,李青松發動起智慧生命科學家們,與自己的克隆體們一道配合著,再度投入到了似乎永無止盡的科學研究之中。

  時間悄然流逝著,轉眼間便過去了約7年。

  在這持之以恒的加速之中,李青松的艦隊終于達到了預定的最高航速,87光速。

  到了這個速度,李青松便停止加速,進入到了慣性航行狀態。

  匆匆又是3年時間悄然流逝,按照自己之前的預估,從此刻開始,每一分每一秒,那顆白矮星都有可能爆炸。

  但因為距離太遠的緣故,就算此刻白矮星已經爆炸,那些承載著爆炸光芒與能量的輻射,也還未到達自己這里。

  它們也只能以光速傳遞而已。

  至于超新星爆炸是否還意味著某些超光速的影響——畢竟毀滅者文明與空間級魔眼、赤星聯盟之間交戰的戰場至少也在數百光年,甚至數千光年之外,單單只依靠光速傳遞能量的話,超新星爆炸的影響到達戰場便需要數百數千年時間,這對于已經確認超新星爆炸可以解救己方的空間級魔眼、赤星聯盟來說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李青松完全有理由認為某些影響可能是超光速的,可能在爆發初期便能影響到交戰局勢。

  但很顯然的另一件事情是,就算存在這種超光速的影響,它也和自己無關,并不會給自己的艦隊帶來一毛錢的干擾。

  縱然此刻超新星爆炸有可能已經發生,李青松仍舊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慣性航行,絲毫不擔心超新星爆炸影響到自己。

  一直到慣性航行持續了16年時間,又航行出了約14光年的距離,李青松才調轉艦隊朝向,開始了減速動作,最終又耗時約7年時間,將自己的艦隊停泊到了一個安靜死寂的恒星系之中。

  按照李青松的計算,綜合自己艦隊的加減速能力、最高航速,如果那顆白矮星在自己離開后10年時間便爆炸的話,那么,承載著它能量的光線與輻射,約在1年后便會到達這個星系,追上自己的艦隊。

  必須要尋找一個屏障,提前躲避了。

  探查一番,李青松最終選定了100顆矮行星。

  這些矮行星的半徑普遍都在800公里以下,重力最大的那顆,表面重力也僅有地球的5而已,完全足以讓中小型飛船直接在其表面起降。

  李青松隨之展開了大規模的作業。

  作業的內容也很簡單,首先是平整地表。

  這些矮行星上那些高聳的山脈、崎嶇的峽谷、凹凸不平的地表等,在無數臺機械的作用下迅速平整,如同地球上那些鋪設了地板的地面一般。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