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這樣的對撞持續了足足15年的時間,在總計約3.3億顆黑洞湮滅的光芒之中,李青松漸漸窺探到了那隱藏在宏觀背景之后,極為細微,卻意味著這個宇宙真相的真實。
他漸漸察覺到,原來那導致引力子由虛轉實的,其實并不是黑洞湮滅所營造出來的這種環境,而是這種環境的極高能級,營造出了類似于宇宙大爆炸剛剛發生數千億分之一秒之時的情況。
在那個時候,對稱性破缺還未發生。包括引力在內,四大基本力都還統一在一起。
之后,對稱性破缺發生,引力首先分離了出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力。
而,也就在剛剛分離出來那極短的過程之中,引力子才具備實粒子的特性,才有可能被觀測到。
在此之后,引力子便徹底隱身,化作了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間的特殊粒子,再也無法被觀測到,僅僅只能通過它的效應來間接探查。
頻繁的微型黑洞生成實驗還在繼續之中。伴隨著一顆又一顆黑洞誕生又瞬間湮滅,伴隨著巨量資料的不斷生成,伴隨著李青松對于四種基本力統一的不斷觀測,某一天,李青松終于長長出了口氣。
“原來如此啊……”
這一刻,李青松關于四大基本力統一框架之中的最后一塊拼圖也終于拼上。
這一刻,李青松終于徹底明悟了引力的本質,且通過現有物理語言,做到了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描述引力,并將其和原有的三種基本作用力統一在了一起。
這一刻,李青松知道,自己的科技級別終于突破了強核限制,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全新的領域。
雖然應用物理層面自己還未有任何突破,暫時還制造不出任何超過強核階段的造物,但李青松同樣能清楚且確定的知道,現在的自己,已經真真正正進入到了引力文明階段!
引力文明……
這一刻,李青松仰望著浩瀚太空的視線出現了一點迷離。
他仿佛看到,以往時候總是束縛著自己的那條無形鎖鏈,在這一刻略微松動了一點。
這宇宙之中最大的限制是什么?
對于每一個電磁、電弱、強核文明來說,答案恐怕都會是統一的。
光速!
每秒鐘約三十萬公里的光速,便是這宇宙之中最大的限制。
如果不能突破光速,那么任何一個文明的最高航行速度都必然處在光速之下。而宇宙之中的距離動輒成千上萬光年,算上中間必然要有的停泊階段,每一次遠距離星際航行都需要成千上萬年的時間。
這對于任何一個文明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
也正因為光速限制的存在,文明便只能將自身的發展區域限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之內,譬如一個恒星系。
便連臨近的兩個恒星系都無法協同發展。
原因很簡單,超距通訊的通訊距離無法跨越光年級別。而哪怕僅僅只相距四光年,算上加減速的時間,一艘飛船來回一趟便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
存在十年通訊差的兩個恒星系怎么協同發展?
更不要說因為光速限制的存在,遙遠星空深處的信息往往會間隔許多年之后才能被己方探查到,通訊嚴重滯后,等等等等。
光速限制就像是一個牢籠,將所有引力級別以下文明牢牢限制住。
恐怕也正因如此,無論當初的赤星聯盟,還是未接觸過的英仙聯盟,都將突破強核,晉升引力當做了加入本聯盟的門檻。
不突破到引力階段,如何證明自身文明的優秀?
就算強核巔峰,在這銀河系之中也不過只是個低級文明而已!
唯有突破到引力階段,一個文明才能算是在這銀河系之中有了一定的價值,有了一定的話語權,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中高級文明!
而現在,李青松知道,自己已經真正踏入到了這個階段!
當最終的研究結果公布,整個人類文明,總計二十一個種族全部陷入到了歡騰之中。
便連并不屬于正統智慧文明的電磁生命們,在這一刻都滿是振奮。
雖然這并不會導致己方比之前更強,但至少,人類文明強大了,己方受到的庇護便更強,也更加安全,乃至于生存環境都會隨著人類文明的科技提升而更加優越。
海默藍更是在基礎物理學理論出現關鍵突破的那個夜晚,前所未有的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與瓦希洛洛等人一同大醉了一場。
喝著維勒人特有的,帶有一定麻醉性和興奮性的飲料,醉眼迷離之間,海默藍大哭了起來:“我在當初哈維勒文明之中未能實現的愿望,這一刻終于實現了啊!”
瓦希洛洛心有戚戚。
當初海默藍為什么會冒著風險悍然對人類文明下手?
不就是希望能以此作為籌碼,從記錄者文明那里換取到科技資料,進而讓哈維勒文明晉升為引力文明么?
現在,哈維勒文明雖然已經不復存在,而是化身為維勒族融入到了人類文明之中,但第一,人類文明是善意的。第二,自己身為副元首,不僅同樣是維勒族的最高領導者,還是其余所有種族的最高領導者。
那從本質上來看,這件事情和哈維勒文明晉升為引力文明有太大差別嗎?
并且,這并不是依靠從外部獲取科技資料來實現的,而是至少98以上依靠自身努力來實現的。
甚至可以說,此刻的情況比當初自己希望之中最好的情況還要好。
既然如此……此生無憾了啊。
愿望已經滿足,未來如果能再有所進步,到達更高的階段,那就全是賺的。既然如此,就跟著元首的腳步繼續走下去,看看未來究竟能走多遠,走到哪里吧……
時間悄然流逝著。
統一電弱、強核的基礎物理學理論被稱之為大統一理論,此刻又統一了引力,四大基本力俱都統一在同一個框架內,用同一種物理學語言描述且相互自洽的理論,則被稱之為“萬有理論”。
李青松的科研進程則并未隨著萬有理論的掌握而停下。
此刻他所掌握的僅僅只是一個骨架而已,還未填充血肉,填充更多的理論細節,基于萬有理論的次生理論也還未出現幾個。
而次生理論,乃至于三級、四級理論等,才是更為貼近應用層面的,才是真正轉化為戰斗力和生產力的基本要素。
李青松的龐大艦隊仍舊停留在這個星系之中,自己的百億名克隆體,和總數已經突破十億的智慧生命科學家們仍舊終日不停,對著每一個領域展開更為深入細化的研究,努力為物理學理論的實際應用鋪平道路。
轉眼間便是50余年時間過去。這一天,第一個基于萬有理論的重大應用研究出現突破。
距離恒星約1光年處,在這周邊沒有任何宏觀星體的浩瀚虛空之中,在上百艘大型工業飛船、科考飛船、居住飛船、空天母艦,以及上千萬名克隆體與科學家們的注視之下,一臺怪模怪樣的,整體呈現出紡錘形,上面滿是雜亂線纜和凹凸,總長度約100米的東西靜靜懸浮在太空之中。
“第一次曲率航行試驗現在開始。倒計時,三,二,一,啟動!”
在內部所裝備的聚變反應堆那充沛的動力供應之下,一臺又一臺設備開始了運轉。由李青松與科學家們親自研發,而并不是那來源于紫月文明的重力操控設備精密的調整著這臺設備周邊的引力環境,按照之前的精密計算,一點一點的以引力為工具調整著周邊的空間曲率。
當周邊空間曲率讀數終于符合要求之時,奇特的現象發生了。
如同水波波動一般,這一片空間像是瞬間籠罩上了一層迷霧。
水波平復,迷霧散去,下一刻,那艘紡錘形的設備悄然失去了蹤跡。
一毫秒之后,400公里之外出現了它的蹤跡。
就像是它瞬間移動了一般。
400公里之外重新出現的它似乎遭受了攻擊,出現了無數破損。
它上面的各種管道和線纜似乎因為高溫而斷裂,許多地方被直接燒灼至軟化,還不斷有電火花冒出來。
外殼的破損處不斷向外面冒著黑煙,氣體的泄露讓它內部燃起了熊熊大火。
下一刻,它轟然爆炸,伴隨著一陣強光徹底消失不見。
面對著這慘烈一幕,停留在科考船、居住船等地的科學家們卻沒有絲毫沮喪,反而滿是振奮。
更是有些人忍耐不住,已經開始了歡呼。
便連李青松臉上也露出了一點笑意。
曲率航行原型機被徹底破壞,完全炸毀?
沒關系。
至少這已經證明了己方的思路是正確的。
因為它已經真真正正的進行了一次超光速航行。
哪怕航行時間極短,距離也極短,更是在航行之后徹底毀掉,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
它耗費了1毫秒的時間,在沒有任何常規推動力的情況之下,航行了400公里距離!其航行速度達到了光速的大約1.3倍!
超光速曲率航行,在這一刻終于真真正正呈現在了李青松面前。
“掌握了基本的工程范式,接下來所需要做的事情無非就是持續優化和改進而已。在不久的將來,我也會擁有一支可以進行超光速航行的艦隊……
只可惜,大質量星體附近的空間曲率太高,模式也太復雜,無法進行超光速航行實驗,還要到這足足一光年遠的地方來進行。
未來就算我真正有了超光速艦隊,也得先遠離恒星這樣的大質量星體才能進入曲率航行狀態。
不過從當初云羅艦隊進行超光速航行的過程來看,這似乎是每一個可以進行超光速航行的文明都要面對的問題,也不單單是我自己這樣,倒也不算無法接受。”
曲率航行技術方面出現突破后,讓李青松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個出現重大突破的竟然是生物科技。
伴隨著基礎物理學理論的突破,李青松在各個研究領域俱都具備了更多更先進的工具,也有了更為基礎、更為深入的指導理論。這讓李青松甚至可以從基本粒子層面更為透徹的了解生物體是如何運轉的,并在這個基礎上一舉實現了生物科技的突破。
這一次突破的力度,便連李青松都感到有些震撼。
原本他以為最多也就是在現有的100億名克隆體的基礎上再提升個幾十億而已——畢竟基數越大,想要提升就越困難。
最多最多能翻個倍,讓自己達到能同時控制200億名克隆體的地步,這就已經是李青松能設想的最好情況。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最新一批生產出來的克隆體,最大意識連接數竟然直接暴漲了10倍!
直接從100億名克隆體暴漲到了1000億名克隆體!
這一下讓李青松都有些措手不及。畢竟之前根本沒想到這種情況,便也沒有提前儲備足夠多的克隆體。
時隔數千年之后,李青松再次出現了這種幸福的煩惱:明明有空閑著的意識鏈接份額,卻沒有足夠的克隆體來承接。
沒辦法,李青松只得專門抽調出一部分工程力量,專門投入到了克隆體工廠的建設之中,耗費數年時間,才將這些空閑的連接份額填滿。
看著那一名名皮膚呈現出健康的古銅色,身體強壯有力的克隆體,李青松知道,雖然他們的肉體強度與電弱時期的正常人并沒有什么差別,但在更為深入的地方卻提升了太多太多。
這些克隆體基本上是不會生病的。就算受傷,其自愈能力也會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完全恢復。
哪怕斷手斷腳,也能憑借強大的自愈能力重新長出來。
更為優化的基因設計更是讓他們擁有了從最細微處修復身體的能力。只要不遭遇意外,他們的平均壽命便高達十萬年以上。
大腦的各項功能相比起以往也提升了許多。電弱時期,那些唯有頂尖科研人才辛苦研究才能搞懂的問題,對于此刻任意一名克隆體來說卻都屬于小學生階段,隨隨便便就能給出答案。
如果使用當年的那些智商測試題目來測試這些克隆體的話,恐怕每一名克隆體的得分都會在170以上!
而此刻,這樣的大腦足足有1000億顆,且完完全全受到李青松的掌控,并且沒有絲毫內耗,沒有絲毫溝通與交流的成本。
生物科技的突破,讓李青松具備的科研實力瞬間提升了幾十倍不止,萬有理論實際應用研究的進展也瞬間加快了幾十倍。
很快,第三個重大突破事項出現。
能源科技!
在之前強核階段,李青松已經能做到采取多重聚變的模式,將物質轉換效率提升到1左右。
也即,一千克聚變燃料之中,有大約10克物質可以完全轉化為能量。
這個能量轉換效率已經足夠驚人,已經足以支撐起龐大的艦隊展開跨越數百上千光年的遠航。但此刻,基于引力理論的突破,李青松又找到了另一條質能轉化效率更高的道路。
重核聚變!
通常來說,元素越重,想要令其進行核聚變,所需要的溫度與壓力便越高。
譬如氫氦鋰鈹硼這五個最輕的元素,硼聚變所需要的溫度和壓力便在鈹之上。
在之前階段,李青松最多只能滿足氕聚變所需的環境。但此刻科技愈發進展,引力技術的介入可以讓李青松營造出更加高溫高壓的環境,于是氫氦之后的元素的聚變便也具備了可能性。
尤其是,氫和氦的聚變會生成后續更重的元素。那么李青松便有了這樣一條思路:我首先進行氫和氦的聚變,生成其余較重元素后,再反復利用,讓它也開始聚變,如此重復,豈不就能獲取到更高的質能轉換效率了?
基于這個想法,李青松展開了大規模的試驗。最終,李青松確定了自己現階段的技術極限。
自己最多能營造出足以讓第12號元素鎂進行聚變的環境。在鎂之后,鋁硅磷硫氯等元素的聚變暫時不可行。
于是李青松便專門設計了一條聚變鏈路,從氫開始,由氫聚變成氦,再由氦聚變成碳,由碳聚變成氧,由氧聚變成氖,最終聚變成鎂,連續進行5重聚變,且采取引力技術,對其聚變過程、聚變效率、聚變產物等進行主動干預,盡可能的提升能量產出。
一番試驗之后,李青松滿是歡喜的看到,目前這一套較為簡陋的多重重核聚變鏈路,最終的質能轉換效率被提升到了1.9左右,超出強核階段氕聚變高達90以上!
而這才僅僅只是多重重核聚變的起始階段而已。伴隨著自己的科技繼續進步,設備繼續優化,理論之中,這一套裝置的質能轉換效率甚至有望提升到4!
每1千克燃料之中,有40克物質會被完全轉化為能量,比強核巔峰階段提升三倍!
“怪不得曲率航行耗能如此之高,引力文明卻能借此進行上千光年的持續航行,原來是有了更高效的能源供應的緣故……”
在能源科技也獲得突破之后,其余方面的科技突破也如同井噴一般出現。
下一個出現突破的是計算科技。
有了引力相關科技,李青松便能更為便捷的對處于迭加態的量子施加影響,大幅提升其穩定性的同時,還提升了它們的可操作性,并能同時擴大其量子容量。
由此便造就了其計算性能十倍以上的提升。
計算科技迎來了巨大突破,下一個突破的便是量子數學。而量子數學的發展程度直接關系到超距通訊,于是李青松的超距通訊技術也出現了巨大提升。
之前強核階段,李青松的超距通信最遠只能傳遞到約3000億公里之外。
超過這個距離,超距通訊便會失效。
李青松早就預料到在進入引力文明階段后,自己的超距通訊距離會大幅提升,但具體能提升多少卻并不知道。
他也做過對此的一些猜想,結論是大概能提升個10倍?20倍?
總不能是30倍吧?
距離擴大30倍的話,就將達到9萬億公里,已經接近1光年了。
以恒星為核心,周邊1光年范圍內全部處在超距通訊籠罩之內,任意兩點之間都可以實現無延時的通訊,位于任意地方的科技造物都可以被自己實時操控,那是什么樣的場景?
李青松想了想,終歸還是感覺有點不太現實。
“估計提升會在10到20倍之間吧。”
他這樣想著:“也就是3到6萬億公里之間。這也很不錯了。”
但最終的結果再度讓李青松震驚了。
僅僅只是初級的引力階段超距通訊設備而已,此刻兩套系統終端之間的距離已經延伸到了15萬億公里,卻竟然還在保持著實時通訊!
且通訊穩定,錯誤率極低,顯然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壓下心中那一絲驚喜,李青松操縱著那兩艘通訊飛船繼續遠離,這距離便隨之不斷擴大。
20萬億公里,21萬億,22萬億……
這距離一直擴展到28.96萬億,錯誤率才驟然突破極限,導致超距通訊不可用。
那么……這一套簡陋的、尚且處于試驗階段的超距通訊設備的通訊距離極限,便是大約3光年!
相比起之前強核階段,所提升的不是10倍20倍,而是足足100倍!
李青松感覺到了一股難言的喜悅。
其實對于李青松來說,超距通訊距離究竟是3千億公里還是3萬億公里,乃至于10萬億公里,其差別都不是很大。
原因很簡單,兩顆恒星之間的距離動輒數光年遠,而一個恒星系的絕大部分可利用星球都集中在恒星周邊100億公里之內。
超過了這個距離,無論3萬億還是10萬億公里,都是一片虛空,沒有什么利用價值。
但當超距通訊距離突破到約30萬億公里的時候,情況又不相同。
這意味著超距通訊已經可以從一個恒星系直接延伸到另一個恒星系之中了。
恒星之間距離僅有1光年的不多,2光年的也不多。但距離在3光年以內的,數量就很多很多了。
這便意味著從此刻開始,李青松可以同時開發的恒星系不再只有一個,而是可以同時進行兩個恒星系甚至更多恒星系的開發!
有了超光速航行技術,不同恒星系之間的通航時間大幅縮短,讓物資進行大規模的恒星系之間的流轉也可以實現。
有了這些條件,李青松的工業實力會再度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