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77章 不,不是這樣

  截止到目前為止,那一艘承載著人類同胞們的紫月飛船已經在太空之中孤獨的飛行了2000多年的時間,以紫月飛船90光速的航速計算,它恐怕已經飛行出了約2000光年的距離。

  在之前階段,自己從毀滅者文明的截殺之中僥幸逃脫后,自己也向著那艘飛船前進的方向飛行了約1000年的時間。但就算如此,自己此刻與那艘飛船的距離,也在1100光年左右。

  自己就算全速飛行,也需要大約600年的時間才能追上。

  但……就算需要6000年時間,李青松也不會放棄。

  之前是科技程度不足,航速無法到達90光速的航速,根本追不上。現在終于突破成為引力文明,掌握了超光速航行技術,無論前方如何艱難險阻,李青松都一定會追下去。

  便在這無垠黑暗包裹之下,這一支艦隊在保持著日常科研任務的同時,飛速前進著。

  時間匆匆流逝,600余年時間悄然度過。

  又有1000多光年的距離被李青松跨越。

  曲率航行結束,這支艦隊再次進入到了常規航行狀態。

  伴隨著一陣光影變幻,那占據了所有視野的無邊黑暗悄然散去,漫天星辰再度出現在了李青松的視野之中,且比之前愈發密集。

  這里更加靠近銀心,恒星密度便再度提升了一些。

  萬千星辰環繞之下,看著那一萬艘已經清潔溜溜,總質量從高峰期的100億噸,降低到了此刻僅有1億噸左右的巨型空天母艦,李青松輕輕嘆了口氣。

  物資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僅有重型運輸船之中還有一些儲備,但也支撐不了太久。此刻必須要進入恒星系之中進行補給了。

  調轉航向,李青松的龐大艦隊向著前方僅有1.6光年處的一個恒星系開始減速,然后停泊到了星系之中,浩大的建設立刻開始。

  這一次,李青松不僅要在這里進行補給,開采至少100萬億噸的各種物資將那些空天母艦全部填滿,他還需要做另一件事情。

  按照當初從紫月文明之中獲取到的情報,此刻己方艦隊已經位于那艘人類飛船的前方。

  但數千年時間,數千光年距離的漫長航行,因為星際輻射、塵埃撞擊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那艘始終處于慣性航行狀態的人類飛船不可能始終保持直線,而是必定會有誤差。

  它此刻并不在它預定的航線上。據李青松估算,以原定航線為基點,在到達此刻自己所在的距離時,它的偏差幅度大約有±4光年左右。

  這正是李青松一路追趕,甚至已經超越那艘飛船,卻始終未能將其找到的原因。

  半徑為4光年的圓,面積高達1125億億億平方公里左右。而那艘飛船,在接下來2040年時間里有可能從如此巨大的面積之中的任意一點通過。

  想要截獲那艘飛船,李青松就必須在這如此巨大的面積之中布設上足夠的探測器。并且,這張攔截巨網必須要足夠緊密,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遺漏。

  否則那艘飛船就有可能成為漏網之魚,從李青松看不到的地方穿過去。

  現階段李青松所能制造的最先進的探測器,配合上那艘人類飛船的體積、反照率等特征,大約能做到1000萬公里以內有90概率將其探測到。

  如果將距離縮短到700萬公里的話,探測概率就提升到100了。

  但為了防止意外,李青松為每一顆探測器規定的探測截面積,半徑僅僅為600萬公里。

  如此,一顆探測器便可以對應約28.27萬億平方公里的探測面積。想要將半徑為4光年的截面積全部鋪滿,李青松需要建造足足四十萬億顆這種探測器!

  以一顆探測器質量為2噸計算,平均每顆探測器再加上1噸的輔助裝置,譬如通信、供能、維護等裝置的質量,一顆探測器的質量便是3噸,李青松所需要建造的探測器的總質量將高達120萬億噸!

  相比起李青松艦隊起航之時所攜帶的,總數約在140萬億噸的補給,這個數字看起來并不算大。

  但問題在于,探測器不是原材料,不是補給物資的那種金銀銅鐵、水、二氧化碳、甲烷乙烷之類,而是較為高階的工業品。

  生產這種工業品,不僅需要大量的原材料,還需要專門的工廠才行。

  “120萬億噸,40萬億顆探測器么……沒問題,造!”

  這一刻,1500億名智慧生命之中可以動用的總計800億名工程師、科學家、技術工人、后勤保障人員等,加上李青松的1000億名克隆體,這龐大到普通文明難以想象的工程力量全部傾瀉到了這個恒星系之中的6顆大行星上。

  一座又一座工廠拔地而起,位于浩瀚太空中的,位于行星環繞軌道的,位于地表的,位于地下的,不計其數。

  一條又一條太空電梯從地表直接延伸到了太空,一艘又一艘運輸飛船來回穿梭著,一片繁忙。

  現階段,除了必要的補充之外,李青松將自己開采出來的所有基礎物資全都投入到了探測器生產工廠之中。

  短短十年之內,李青松便完成了10萬座探測器工廠的建設。而這僅僅只是最終端的總裝廠而已。

  在它上游還有著數量更多的零部件工廠,生產外殼的,生產線纜的,生產通訊模塊的,推進器的,光學元器件的,計算芯片的,以及更為上游的,冶金、鍛造、采礦,等等等等。

  這些工廠的數量就更多了,足足有1000萬座以上!

  此刻,來自這眾多上游工廠的零部件便如同潮水一般涌到了這些總裝廠之中,進入到了生產線之上。

  如同流水一般,單顆重達2噸的探測器源源不斷的流淌出來,平均每1.5分鐘便是一顆下線,然后迅速裝箱,通過太空電梯運走。

  而,1.5分鐘一顆是一條流水線的產量。平均每座工廠都有著少則50條,多則200條生產線,如此算下來,每座工廠平均每天都能生產約5萬到20萬顆探測器,10萬座工廠加起來,平均每天就是約110億顆!

  這承載著李青松希望的眾多探測器便有序乘坐重型運輸船飛向太空,以計算之中那艘人類飛船的標準航線為起點,以4光年為半徑,向四周平鋪。

一張大網在這浩瀚太空之中悄然  鋪開,李青松本體則乘坐著一艘居住飛船,在眾多戰艦的護航之下來到了圓心部位。

  以通訊長度可達3光年的超距通信為軸,李青松實時掌控著周邊三光年范圍內的所有探測器。

  至于最外圍那1光年距離的探測器,就只能通過元始ai去掌握了。這必定會導致一些效率的下降,但仍舊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此刻距離那艘人類飛船到來還有最短約3年的時間。這一段等待期李青松也沒有閑著。

  早在這張探測大網鋪設初期,李青松便已經想到除了捕捉定位那艘人類飛船之外,這張大網還可以用來做一些別的事情。

  光年級別的,有關于星際物質的流動、星際空間的微引力擾動、光年尺度的空間膨脹系數檢測、星際高能輻射方面的研究等等。

  這一系列項目都是極為重大的科研課題,且對研究環境極為苛刻,普通文明根本無力展開。

  鋪設以光年計的數萬億顆探測器,普通文明就算能做到,也必定耗時長久。

  此刻正好借著捕捉人類飛船的機會,將這方面的研究推進一下。

  一邊進行著研究,收獲著眾多科技成果,李青松一邊默默的等待著。

  時間一點一滴的溜走,漸漸的,3年過去了,5年過去了,一直到這張探測巨網鋪設完畢的第16年,李青松忽然間接到了一個略有些特殊的信號。

  有某個宏觀物質從自己這張探測巨網之中穿了過去,且速度極快,高達光速的88.52。

  宏觀物質?

  這張探測巨網所處的空間是星際空間,根本不存在任何天然的宏觀物質。

  既然如此……

  李青松一顆心瞬間熾熱。間隔著2.6光年的距離,李青松直接以超距通訊模式掌控著數艘距離最近的戰艦、科考船等,迅猛向那個方向加速。

  一直加速到與那個宏觀物質速度持平,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李青松才開啟了超光速航行,將雙方之間的距離跨越。

  一陣光影變幻后,李青松的追蹤飛船瞬間出現在了距離那個宏觀物質僅有不到一萬公里的地方。

  在這個距離上,哪怕只通過光學設備都能清晰看到那個宏觀物質的模樣。

  那是一艘飛船。

  一艘十分符合紫月文明造物風格的飛船。并且……它是一艘居住飛船。

  李青松心中瞬間振奮。但這振奮僅僅只持續了一瞬間,下一刻便是無底的冰涼。

  這一刻,李青松像是僵住了一般,腦海之中有一個滿是瘋狂的聲音在不斷吼叫著“不,不,不是這樣,不是這樣”,身體卻一動都動不了。

  無邊的痛苦從四肢百骸生成,然后慢慢蔓延到了李青松心里,讓他一顆心不斷的抽痛。

  追蹤飛船在慣性作用下不斷靠近那艘紫月文明飛船。等距離縮短到僅有幾百米時候,用肉眼都能清晰看到的畫面傳遞到了李青松腦海之中。

他看到,那一整艘飛船  都呈現出一種絕不屬于金屬造物的蓬松感,像是鐵片上長出了密密麻麻的銹蝕。

  這種銹蝕,李青松很熟悉。

  當初尚且處于電弱階段,只能進行10光速以下航行,卻還沒有能量護罩抵御塵埃撞擊與高能輻射的時候,李青松的飛船也發生過這樣的變化。

  這分明是長時間遭受星際塵埃與高能粒子輻射之后,飛船材料嚴重受損的情形!

  可是……

  這明明是一艘強核巔峰文明的造物!能量護罩去了哪里?

  觀察一番,李青松看到在飛船左舷處有一個大洞。

  從外形來看,那大洞并不是外部撞擊導致,而似乎是內部的某種爆炸。時間的話,無法確定太精準,但至少也有2000年以上。

  那時候,這艘飛船應該已經起航數百年時間了。

  或許……在那時候,這艘飛船便因為內部或者外部的一些影響,導致自身出現故障,引發爆炸,進而導致防護系統崩潰。

  之后,它便遭受了足足2000多年的,80光速以上的高能輻射與粒子轟擊,最終成了這般模樣。

  李青松操縱著飛船慢慢上前,釋放登陸艇準備登陸。但在這過程中,飛船尾焰輕輕掃了一下這艘飛船,李青松便看到就像是狂風吹在了灰塵上一樣,無窮無盡的塵埃從這艘飛船上散開,融入太空消失不見。

  之前它們之所以能附著在飛船上,無非是因為太空之中物質極為稀薄,基本上沒有東西能影響到它們而已。

  現在,稍微有些動靜,它們便消散了。

  灰塵散去,飛船的體積縮小了足足一半,內部結構也完全暴露了出來。

  數千臺機器人輕輕的靠攏過去,通過它們的眼睛,李青松看到了一臺又一臺早已完全破損,甚至因為“銹蝕”而完全消失,僅留下一些架子的冬眠倉。

  一共有數萬臺。

  這個數字與從紫月文明之中獲取到的情報吻合。

  在一艘尚且保存著外表完好的冬眠倉之前,一臺機器人停下。

  輕柔拂去表面的灰塵,李青松看到了內部結構。

  里面是一具僵硬的軀體。

  失去維生系統的保護,沒有溫控設備,在宇宙真空的低溫之下,他們的尸體還來不及腐爛,便被凍到此刻如同石頭一般堅硬。

  李青松的身體控制不住的輕微抖動了起來。在這一刻,除了痛苦與憤怒之外,他還有了另一種感覺。

  一種空空蕩蕩,似乎人生已經失去希望,失去依憑的感覺。

  “2000多年前……那時候我還在星系之中和紫月文明對戰,正處于生死危機的關頭,沒有辦法來救你們啊……

  就算我能脫身,可是那時候的我科技程度太低,也根本追不上你們。

  對不起,對不起,我的人類同胞們,我救不了你們,我沒有能力來救你們……”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