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519 乾隆居于深宮,不如先干掉他的兒子~

  有清一代,

  京城分3區:外城,內城,皇城。

  外城在南邊,也稱南城、民城。顧名思義,就是普通漢民居住的區域。

  內城,是八旗子弟居住的區域。

  大臣們為了上朝方便也會居住在內城。

  皇城,在內城核心。

  在地圖上看,就是周圍一圈的八旗拱衛皇城。

  再細一點,

  皇城內還有紫禁城。

  層層設防,拱衛皇帝,好似套娃。

  蔣天木娓娓道來,苗仁鳳快速繪圖。

  作為總部最杰出的情報官,苗仁鳳有著超乎尋常的信息總結歸納能力。

  1個時辰后,

  他拿著地圖叩門。

  “進來。”

  “老爺,這是皇城周邊的示意圖。小的認為,午門和東安門是重點。大臣上朝,一般走午門。東安門外大街,是最靠近紫禁城三大殿的位置。”

  劉千接過圖紙,快速瀏覽一遍就明白了。

  沉吟片刻后揮發了苗仁鳳。

  次日,

蔣天木敲開了和府周邊一小宅子,和里面一神秘人完成了交割  貨銀兩清。

  和珅沒有黑吃黑。

  和大人的信譽有口皆碑,雖貪財但有道。

  黑吃黑,就沒有以后了。

  賺錢還是細水長流比較好。

  而交割完畢后,眾人趕著馬車離開了內城,交還鏢局。

  之后,

  在崇文門外居住。

  情報署的核心人物居住在崇文內大街,僅僅一門之隔,房租就差了2倍。

  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房東是鑲白旗人,祖上也曾名動京華。如今,碌碌無為的后代子孫只能靠吃瓦片過活。

  拿了一筆錢,全家跑到外城租房住了。

  如此一置換,生活檔次明顯上升。

  “奴才拜見主子爺。”

  “起來吧,你能棄暗投明,這很好。”

  福壽喜滋滋的起身,垂手站在一旁。

  對于背叛大清國、叛祖宗,他一點不愧疚。

  1年前,

  自己被米鋪打手當眾毆打的場景歷歷在目。

他有強烈的恨意,認為是大清國對不起自己在先,自己背叛大清國在后  劉千簡單詢問了幾個問題,然后揮發了福壽。

  詢問:

  “可靠嗎?”

  蔣天木點頭:

  “已納投名狀,他回不了頭了。”

  “什么投名狀?”

  “在天壇放了一把火,順天府忙活了半夜。就因為這事,乾隆震怒,順天府被杖斃5人,流放12人。”

  劉千點點頭,這投名狀夠分量。

  天壇那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一把火夠滅九族。

  此子不,此狗可用。

  蔣天木不安的挪動了一下,詢問:

  “老爺,是要襲擊紫禁城嗎?”

  “怎么,你怕了?”

  “不怕。只是皇城侍衛如云,我們所有人手一起上也不夠填。”

  “乾隆他有幾個兒子?”

  “一共17個,活到現在的還有5個。”

  “講講?”

  “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儲君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劉千用碗蓋撥著茶葉,笑道:

  “明天你帶苗仁鳳踩盤子,讓那個福壽帶路。”

  蔣天木心想署長就是大手筆,這是打算殺絕乾隆子嗣啊。

  福壽接到任務時,先是大驚失色,然后又欣喜殷勤。

  主子強勢,是奴才的福分。

  俗話說的好,打狗看主人。

  只有主人實力強,狗才能跟著沾光。

  不過,

  他也指出,其中4位皇子成年后都搬出了皇宮別府居住,唯獨嘉親王永琰比較特殊,他住在皇城內。

  皇八子永璇最為寒酸。

府邸破落,門可羅雀,僅有一老仆坐在門口嗑瓜子  馬車從門口經過之后,苗仁鳳說了一句話:

  “只需5個好手,可滅永璇全門。”

蔣天木點頭  同時也感慨皇家涼薄,只因為永璇是個瘸子。

  這一天下來,福壽也看出了門道。

  冷不丁提了個建議:

  “殺幼虎,引虎王。”

苗仁鳳當時就拍案叫絕  就連劉千也對此頗感興趣,下令繼續踩盤子,一定要把方案做到最縝密。

  敵境刺殺,稍有紕漏,全軍覆沒。

  動手之后如何安全撤出四九城也是個大問題。

  四九城太大,魚龍混雜。

  好處是便于隱蔽。

  壞處是在城門關閉之前撤出去很困難。

  如果跑不出城門,就很難躲過后續一輪輪的搜捕。劉千不會忘了他在蘇州府木瀆鎮是如何威風凜凜的指揮軍隊搜山的。

  現在,攻守易形了。

  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

  一名狼狽不堪、瘦骨嶙峋的漢子跪在地毯上,哭天抹淚。

  “主子,奴才沒想到還能見到天顏。”

  “奴才有罪,全軍覆沒,太慘了,就奴才一人逃出來了。”

乾隆平靜的望著這個忠心的奴才,罕見的起身下炕,扶起  “尹塔,你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主子?”

  “你能當著李逆的面炸死他的寵妃,至少給朕出了一口惡氣。朕不怪你,還要提拔你,粘桿處歸你管,升一等侍衛,另外賞伱一座宅子。”

尹塔激動萬分  乾隆語調平靜,問道:

  “接下來該怎么做?需要朕指點你嗎?”

  “奴才明白,奴才請旨擴充粘桿處。”

  “好,好。”

  乾隆欣慰的點頭,囑咐總管太監秦駟:

  “你帶尹首領去支銀子,朕出內帑。”

  “嗻。”

  6日前,

乾隆就得到了江蘇巡撫福長安密報,滯留江北的談判使團被吳廷抓捕,集體割了辮子和一只耳朵后放歸  然后,

  就傳來了粘桿處刺殺李郁未遂,但炸死了妃子的消息。

  清廷內部一些持重的大臣們認為刺殺過于激進,影響了議和大局。

  但他們不敢講出來。

  因為乾隆已經陷入了執念,誰敢勸諫很可能全家不保。

  甚至下旨刑部,明文廢除死囚復核、秋后問斬的制度,將殺人權全線下放到縣一級。

  刑部尚書哀嘆:

  盛世不再,亂世已至。

  自此,

  刑部徹底淪為了邊緣部門,和工部一般地位。

  兵部的地位大幅上升。

  吏部的地位有所下滑,和戶部并駕齊驅。

  有人走下坡路,必定就有人走上坡路。

  工部左侍郎何國宗被拔擢為兵部尚書。

  從侍郎到尚書中間,差的不是一級,而是3級。

  六部分貴部和賤部。

  工部屬賤部,吏部屬貴部。

  工部侍郎升遷,一般會先轉任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再升遷,才是戶部或者吏部侍郎。

  然后,

  才可能升任禮部或者兵部尚書。

  所以,

  何國宗這是連升了3級。

  ……何國宗,順天府大興縣人,進士出身,尤擅算術,通曉幾何。

  大清朝罕見的理工人才。

  曾赴淮安督造堤壩,曾赴伊犁繪制地圖。

  還曾親赴金川前線主持鑄造臼炮項目,并指揮轟擊碉樓。

  當時,

  清軍炮手全部袖手旁觀。

  看著尊貴的侍郎大人親自擔任炮長,一群進士及第的文官擔任炮手,將金川最堅固的碉樓一座座轟塌。

  只因清廷“防漢弱民”。

  炮手九成九不識字,更不懂計算彈道。

  康雍乾三代皇帝都將臼炮的發射原理作為秘密,僅在小規模內流傳。

  若是將清廷軍力比作一桿大刀,只有鋒刃最前端的一寸尖是精鋼的,刀身是生鐵,刀柄是爛木頭。

  遇上一般的敵人,刀尖就能解決問題。

  但是遇上頑固兇悍的敵人,很容易崴泥。

  清緬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今,

  刀尖已經折斷,精銳路線走不通。

  江漢會戰失敗后,乾隆痛定思痛,決定放棄質量,搞數量!

  而且放寬了火器限制。

  將各種先進火炮鑄造工藝解密,允許南方各省自造。

  甚至刻意縱容西南漢人豪強,綏靖西南土司,還封了個云貴王。

  想到這里,乾隆心里突然一咯噔。

  萬一,

  萬一西南也守不住呢?

  坦蕩千里的中原能擋得住吳軍北伐嗎?引起為豪的滿蒙八旗啃的下吳軍步兵嗎?

  冷靜下來的乾隆認為不能。

  “來人,召何國宗。”

  沒一會,何國宗趕到。

  來的如此之快,令乾隆驚詫。

  “皇上萬歲萬萬歲。”

  “免禮,賜座。”

  何國宗惶恐,總覺得好日子來的太快。

  害怕。

  “進宮之前,你在忙什么?”

  “臣去了一趟工部火器局,商討了一些軍械制造方面的細節。”

  乾隆點頭,隨即大手一揮:

  “兵部定式,工部造槍,大有不便。即日起,將工部火器局劃撥于你。”

  “皇上,如此有違祖制。”

  “事從權急。”

  何國宗莫名感動,咱的皇上圣明起來那是真的特別圣明。

  此舉意義巨大。

  武器的產量和質量都能大幅度提高。

  “說說你對朝廷火器制造的想法?”

  “臣認為應該多造精良輕型子母炮,另外需以燧發槍替代火繩槍。”

  “說說理由?”

  “燧發槍火力密度大,火繩槍密度小。官兵和賊兵野戰的一大劣勢就是火力密度。”

  “可,朕聽底下人說,我大清缺乏優質燧石”

  何國宗早有準備,從袖管里摸出一立方體。

  只見其切面光滑,金光閃閃。

  乍一看以為是金子。

  站在一旁的總管太監秦駟眼睛亮了,愚人金,這玩意他熟啊。

  “皇上,這叫黃鐵,酷似金子。民間也叫愚人金,吳賊那邊的火槍隊7成裝備了此物作燧石。”

  乾隆接過立方體。

  如此標準的立方體真的是天然之物的嗎?

  何國宗微微欠身,

  解釋道:

  “皇上,黃鐵礦挖出來就是這般。”

  “何處有?”

  “甘肅白銀。”

  秦駟也開口了:

  “主子,何尚書說的沒錯。奴才就是甘肅白銀人,幼時見過這類物件。不過是否能做燧石,奴才不懂。”

  乾隆大喜。

  “何國宗,你做的很好。”

  “令甘肅方面大力發掘黃鐵,解送京師。”

  “李賊用得,朕也用得。”

  如果乾隆聽說過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一定會拍案叫絕。

如今,他是摸著李郁過河  吳廷怎么搞,清廷就怎么搞。

  他甚至補充了一句:

  “昔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朕也可以。吳賊那邊凡是好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效仿。”

  “皇上圣明。”

  “關于中原防線,你有什么建議嗎?”

  何國宗心中稍定,答道:

  “臣建議守。”

  “怎么守?”

  “棱堡。”

  乾隆沒有贊同,也沒有反對。

  只是提出了一個問題:

  “朕令人在香山修筑了2座棱堡,供健銳營演練。健銳營奏報棱堡防炮確有效果,但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何國宗低聲道:

  “臣去現場看過,設計不夠精巧。”

  “你會設計?”

  “皇上,臣斗膽請宮里的幾位傳教士出面設計,這方面臣不如他們。”

  乾隆大手一揮:

  “去,請過來。”

  半個時辰后,

  長期效力于清廷的法蘭克、弗朗機傳教士5人匆匆趕到,站立一排,雙膝跪地。

  “拜見大清皇帝陛下。”

  漢語都挺標準,可就是感覺怪怪的。

  秦駟憋著笑,他猛然間明白了西施效顰的含義。

  這些傳教士久在宮廷,漢語熟練,和乾隆交流并無問題。

  當聽說了皇帝臨時征召的來意后,

  他們的眼睛亮了。

  機會,機會就在前面。

  上帝終于降下了福音,東方傳教的大門就差臨門一腳。

  法蘭克傳教士蔣友仁首先站出來:

  “尊敬的大皇帝,關于火炮和棱堡的關系,我們希望能夠得到一次現場演示的機會。”

  “好,朕會親臨觀看。”

  當即,

  2名御前侍衛帶路,帶這五位傳教士去香山。

  他們繪制圖紙,西山健銳營全力配合筑堡。

  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傳教士們決定使出畢生所學獲得皇帝的友誼。

  翻閱史書時我們不難發現,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似乎無所不能?

  例如:

  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

  個個能文能武,提筆能繪畫,挽起袖子能鑄炮。

  建筑、航海、天文、歷法,無一不通。

  實際上,以法蘭克傳教士蔣友仁這一生為例就能明白其中緣由了。

  蔣友仁,

  出生于法蘭克富裕家庭,聰慧過人,接受了最良好的教育。

  少年時期傳教意向堅定,加入耶穌會,目標——大清帝國。

  傳教之前,

  他在巴黎待了2年,在耶穌會的介紹下接受了多位科學院院士的輔導,瘋狂汲取數學、物理、天文、建筑、軍械、航海、繪畫等方面的知識。

  進入清宮之后學漢語,學儒家經典。

  甚至將《尚書》翻譯成為拉丁語,將部分漢人教徒送去歐洲。

  為了和皇帝建立良好的私人友誼,

他主持修建了圓明園的12生肖噴水池,繪制世界地圖,繪制修訂版皇輿全圖,教乾隆函數,為乾隆繪像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

  明末清初的來華傳教士原本就是精英階層。

  他們意志堅定、學富五車、背井離鄉、放棄家產、拋棄家人,在遙遠的異國宮廷一直待到死亡。

  目的只有一個:投皇室所好,打開傳教的大門。

  拋開立場,

  他們的確是一群可敬的堅定的理想主義者!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