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十二章 君臣一心

  “再等等。”1

  仇士良懶懶地抬起手指,繡著蟒紋的袖口,疑似在燭火下吐出了蛇信。

  立時有手下上前,用鐵鉤刺啦一聲,撕開粘連在男子口鼻處的濕紙。

  那人胸腔劇烈起伏著,被水泡得發白的嘴唇使勁翕張:

  “是李景讓……那夜秘密拜會我家家主的,是禮部侍郎李景讓……”

  “說了什么?”

  “我不記得了,不記得……”

  仇士良忽然俯身,捻起案頭一塊浸透的桑皮,慢條斯理地往男子青紫的脖頸上貼。

  “說是要在殿試上對付您!”

  仇士良毫無意外地點點頭,將整沓濕紙摁在男子臉上,渾濁的笑聲從他喉間溢出:

  “李臺郎,我就知道是你。”

  田錄瞥見仇士良撫弄玉扳指的細微動作,心里瞬間明白,這是打算留活口的意思。

  當然,要留下的并非李德裕府上的這名仆人。

  而是黃巢。

  “卷子拿給我看看。”

  田錄趕忙雙手將黃巢的殿試考卷,遞到仇士良面前。

  仇士良展開卷子,目光掃到卷尾的兩首詩時,不禁微微一怔,臉上浮現出一絲難得的震驚之色:

  “好詩才!”

  邱慕陽眼中也閃過一抹訝異,不過他生性冷淡,很快便恢復了平靜。

  仇士良看著田錄,開口問道:

  “慕陽排第幾?”

  田錄在一沓殿試卷中翻找起來,好不容易才從倒數后七張找到。

  仇士良見狀,忍不住低聲罵了幾句禮部那些文官。

  隨后大手一揮,將邱慕陽的考卷挪到了最上方,沉聲道:

  “就第十名了。”

  轉頭望向垂手侍立的青年時,面上又浮起幾分惋惜:

  “可惜了,若非身份泄露,便是殿試前三甲也未必不可。”

  邱慕陽恭敬應道:

  “大父之恩,沒齒難忘,孫兒不敢再有他求。”4

  仇士良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抬手輕輕拍了拍邱慕陽的肩膀。

  而后轉頭看向田錄,吩咐道:

  “你先過去,我晚半個時辰再去面圣。”

  于是,宦官們捧著黃綢包裹的考卷魚貫而出。

  只留下殿角那具遭受水刑的尸體,在燭影中愈顯青白。

  寢宮內。

  李炎正對著冷透的晚膳出神。

  自登基以來,他總要等暮鼓敲過三巡才肯用膳。

  唯有看著宮門次第落鎖,聽著更漏聲在空蕩的殿宇間回響,才能稍緩心中焦灼。

  皇帝的位置,本應屬于他的侄兒李成美。

  李成美是唐敬宗李湛的第六子,因先帝文宗子嗣凋零,莊恪太子暴薨后,李成美才被選為太子。

  冊封新太子的當天,唐文宗突然病倒,冊封儀式被迫取消。

  仇士良趁著先帝病重,假傳圣旨,將李炎立為皇太弟,順利將他推上皇位。

  明面上,李炎自然不會承認圣旨是假傳的——

  誰會與皇位過不去呢?

  背地里,他心知肚明,仇士良廢黜李成美,選擇自己繼位,不過是出于政治斗爭的考量。

  宦官集團的權力,向來依賴于對皇帝的控制。

  若李成美登基,沒有擁立之功的仇士良,很可能被新皇帝邊緣化。

  只可惜,仇士良算錯了一步。

  李炎不僅比那個侄兒更有能力,心思也更為深沉。

  他隱忍不發,不過是在積蓄力量,等待中興李唐的時機。

  在那之前,他必須對仇士良以安撫為主。

  因此,在昨日的殿試上,他才會接受仇士良三言兩語的托詞,將那樁科舉弊案輕描淡寫地化于無形。

  “待朕重掌軍營……”3

  李炎心中默念,目光漸冷。

  恰在此時,寢殿外傳來了由遠及近的腳步聲。

  李炎神色恢復如常,若無其事地拿起湯勺,舀起羹湯,緩緩送入口中。

  田錄輕手輕腳地走進殿內,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禮,而后雙手高高舉起手中的黃綢包裹:

  “圣上,禮部諸位已閱完殿試卷子了。”

  李炎眉梢微微一挑,不緊不慢地問道:

  “怎么去了這么久?”

  田錄趕忙上前一步,躬身回道:

  “回圣上的話,奴才過去的時候,南院正吵得不可開交。崔侍郎甚至揚言,明日早朝要彈劾李郎中獨斷專權。”

  “哦?”

  李炎拿著湯匙的手微微一頓,追問道:

  “可是為了那兩人的名次?”

  “圣上英明,正是此事。”

  李炎繼續慢條斯理地吃著飯,淡淡追問道:

  “結果如何?”

  “邱慕陽與那黃巢,都排進了前二十。”

  “有意思。”

  李炎嘴角泛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弧度:

  “放書案上吧。”

  待田錄應了一聲,悄然退下。

  李炎瞬間沒了胃口,放下碗筷,大步走到書案前,展開試卷查閱起來。

  “第一,盧錦程。”

  “第二,王沐霖。”

  “第三,崔知睿。”

  “第四,李靖瀾……”

  一頁頁翻下去,李炎面色愈發陰沉。

  眾所周知,“五姓七望”指的不是五加七,共計十二個大族;

  而是代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以及太原王氏,這七個大族。2

  在他們之下,便是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等同樣聲名赫赫的高門士族;

  以及在地方上擁有一定勢力根基的中等世家,和處于鄙視鏈底層的普通士族,可稱“寒門”。1

  這些世家大族,宛如一張龐大而錯綜復雜的巨網,牢牢把持著大唐的官僚系統。10

  對于天然追求集權的封建帝王而言,這種局面無疑是巨大的威脅。

  延續科舉制的初衷,便是唐朝皇帝試圖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打破世家對仕途的壟斷,進而削弱世家勢力。

  而當下的大唐,卻猶如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重疴纏身。

  藩鎮割據,宦官干政,皇帝的權威被肆意踐踏。

  李炎急需世家支持,才會聽取楊欽義的建議,選擇出身趙郡李氏的李德裕入朝為相。2

  李炎的眼中閃過一絲不甘與無奈。

  若非局勢如此艱難,他恨不得立刻將排在前幾的世家子弟通通后挪。

  “邱慕陽,第十名么?”

  李炎稍作思忖,輕輕翻過這一頁,默認了此人的成績。

  從第十一名開始,他全神貫注地閱起卷來,手中的筆不時在試卷上批注幾句。

  沒過多時,黃巢的試卷便呈現在他眼前。

  初看之下,李炎發現黃巢前面幾道題的作答,表面看似中規中矩,實則暗藏玄機,仿佛有某種新奇的見解呼之欲出。

  李炎聯想到黃巢在宣政殿上剛正不阿,當著仇士良的面告發其孫子的場景,滿意道:

  “黃士子德才兼備,如此排名,實至名歸。”

  他原本以為,主考官李景讓會出于上述之事,黜落這個讓他遭受貶謫的青年人。

  事實卻出乎李炎的意料。

  李景讓依舊秉持公心,甚至還愿意為此人與同僚據理力爭。

  李炎剛想脫口夸贊一句“肱股之臣”,可一翻頁,那首石灰吟贈樂和李公便映入眼簾,不禁勃然色變。

  又待他讀完全詩,疑慮再次消散,轉而重新認可了李景讓的做法,感嘆道:

  “借物喻人,表意深刻,此首詩作堪稱本屆殿試第一。”

  但當李炎繼續往下,讀完黃巢詩作第二首,夢中人龔自珍贈會昌雜詩——18

  他整個人猛地一震,仿佛被一道驚雷劈中。

  許久之后,李炎才發覺,自己已然單手支撐書案,情不自禁地站起身來:

  “九州生氣恃風雷。”11

  如今的大唐藩鎮割據,猶如一盤散沙,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不聽中央號令;

  李炎急需一場如詩中所言的風雷變革,來打破這改朝換代的僵局,重新凝聚九州人心。

  “萬馬齊喑究可哀。”

  朝堂之上,宦官干政,有識之士難以發聲,有志之士被打壓排擠,整個朝廷宛如一潭死水——

  不正是詩中所描述的,萬馬齊喑的悲哀景象嗎?

  “我勸天公重抖擻。”

  李炎代入天公,想到自己雖貴為天子,但在中興大唐的路上舉步維艱。

  這句詩無疑是在敦促他,身為大唐的天子,要重新振作起來,沖破重重阻礙。

  “不拘一格降人才。”

  選官制度被世家把控,寒門子弟難有出頭之日。

  國家要想重振雄風,就必須廣納賢才,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真才實學,都應給予機會。

  “好一個一語雙關……既是在諫朕,也是在自薦啊!”3

  李炎心潮澎湃,連胃口都好了不少。

  他帶著黃巢的考卷,重新回到餐桌前,一邊享用晚膳,一邊細細品讀黃巢的詩文。4

  等到酒足飯飽,李炎已然有了決斷。

  “黃巢忠君憂國,富有才學,將他擢升至第三人,以表勉勵。”13

  大唐年間,殿試第二名與第三名統稱榜眼。1

  雖然“探花”這一稱謂已經出現,但它并不特指科舉考試的第三名;

  而是指在宴席活動中,選取同榜最俊秀的二三名進士,作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探采名花。

  等到后世,殿試成為定制,朝廷才會敲定“探花”之名。

  就在李炎為黃巢的才學感到欣慰,準備下旨時,殿外忽然傳來一陣腳步聲。

  李炎抬頭一看,只見仇士良垂首低眉,小步走了進來,頓時暗道不妙。

  直覺告訴他,仇士良入夜前來,極有可能是為了黜落黃巢。

  畢竟,黃巢不久前狠狠打了仇家人的臉面,又怎會輕易放過此事。

  但李炎畢竟是久經世故的帝王,面上洋溢著出笑容,迎上前去,主動拉住仇士良的手。

  “仇將軍來得正好,快快入座,同朕共用晚膳。”

  “圣上厚愛,老臣實在惶恐。”

  仇士良忙不迭地謝完恩,雙膝一軟,“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聲音帶著幾分顫抖說道:

  “其實,老臣今夜冒昧前來,是想再為我那不孝孫兒偽造解牒一事,向圣上請罪。”

  李炎微微一怔,旋即再次浮現出溫和的笑意,上前一步,雙手扶起仇士良:

  “此事朕不是已經知曉了嗎?你并無罪過。

  “況且,你的‘不孝孫兒’很是爭氣,朕決定點他作今科第十。”

  “這,這如何使得……”

  仇士良渾濁的眼眸中,頓時閃過幾分難以置信。3

  他雙膝一軟,重重跪地,額頭撞擊青磚發出沉悶聲響:

  “老奴……老奴縱是粉身碎骨,也難報圣上隆恩!”

  李炎凝視著仇士良微微發顫的身軀,心中暗自思量:

  ‘神情不似作偽,看來仇士良確未染指禮部。’1

  更何況,派去取卷的田錄,是他自潁王府帶進宮的老人,忠心可鑒。6

  仇士良縱有通天手段,也難在閱卷上做手腳。

  念及此處,李炎緊繃的心弦略松,伸手虛扶道:

  “將軍言重了。若無將軍鼎力相助,何來今日的朕?”

  他頓了頓,語氣愈發溫和:

  “朕信得過將軍,更信得過仇家。待放榜之后,便讓慕陽改回本名吧。”

  仇士良聞言,第三次叩首謝恩。

  在李炎的堅持下,他才戰戰兢兢地虛坐在座旁,執壺為皇帝添茶。

  茶香氤氳間,他狀似無意地瞥見李炎手邊的考卷,故作驚訝道:

  “咦,圣上,這莫不是那黃士子的考卷?老臣可否一觀?”

  李炎執箸的手指微微一緊,面上卻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

  仇士良雙手恭敬地捧過考卷,細細品讀。

  待看到最后兩首詩文時,也如李炎一般驚嘆連連,甚至還將黃巢比作大李杜再世。

  “敢問圣上,給黃巢的是何名次?”

  ‘還是來了。’

  李炎閉眼一瞬,心知殿試第三的位置,已經無法給到黃巢。

  為了穩住仇士良,讓這老家伙相信自己并無鏟除閹黨之心,穩妥之計,是將黃巢置于二十名開外。4

  可“重抖擻”三字,始終在李炎腦海里久久不散,讓他不愿放棄這么個錚錚鐵骨的俊才。

  沉默半晌,李炎強扯出一抹笑容:

  “此人尚不堪大用,禮部斟酌之后,勉強給了個雙十名次。”1

  果然,仇士良聽到這話,輕輕搖了搖頭,露出明顯反對的神色。

  李炎見狀,雙手不自覺地在膝上緊握成拳,強忍著不發作。2

  卻聽仇士良緩緩開口:

  “黃士子詩賦絕倫,文采斐然,遠勝五姓七望中的那些翹楚……”2

  這位久經宦海、在權力漩渦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人,臉上露出一抹讓李炎捉摸不透的微笑,一字一字地道:

  “當冠以狀元之名。”27

主角:我感覺我的刀磨得更快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