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34章 芙蓉城

  一夜無話,那被押解的黃臉漢子重枷在身,并沒有鬧出什么事端。

  臨到分別時,兩撥人一撥向北走,一撥向南走。

  在四川盆地上向西北方向繼續行進了幾天后,陸北顧終于看到了遠處的地平線上,浮現出了一道青灰色的輪廓。

  剛下過一場小雨,馬車外,濕潤的風裹挾著泥土與草木的清香撲面而來。

  “九十年前,后蜀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皆為錦繡,得了個芙蓉城的別名,就如錦官城故事一般,只是如今看不到這盛景嘍。”

  李磐掀開車簾,似是有些感慨:“不過現在看不到,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確實如此。”陸北顧贊同道,“看得到滿城錦繡的時候,花蕊夫人最后留詩‘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繁華著實蝕人心氣。”

  隨著馬車漸近,那道輪廓逐漸化作巍峨城墻。

  城墻極高,通體用青磚包砌,雄堞如齒,延綿不絕,最令人稱奇的是城墻上爬滿的薜荔藤,新生的嫩葉在雨后泛著油綠的光澤,為這座千年古城平添幾分生機。

  馬車從南門入城。

  哪怕是地方官府的車輛,也同樣需要下車接受檢查,所以一行人都是徒步進城的。

  經過長長的城門洞,李磐忽然拍了拍旁邊的城墻問道:“看出什么了嗎?”

  陸北顧打眼認真瞧了瞧,又用指節扣了扣聽響。

  ......就像是那些假裝自己很會挑瓜的人一樣。

  其實這么厚的墻,莫說是用指節扣了,就是拿拳頭“哐哐”掄上去,聲音都沒區別。

  不過雖然聽不出來區別,但隨著徒步經過的距離增加,陸北顧還是瞧出了端倪。

  “里面兩丈磚比較舊,外面一丈磚比較新。”

  “嗯,看的還算仔細。”

  李磐說道:“成都城建城已有上千年,原址沒動過,但城墻已經重修數次了,現在里面兩丈厚的墻是前唐修的夯土城墻,內填黏土、砂石和夾紅柳枝條......外面新加的一丈才是我朝修的,里面也是夯土城墻,后包的通體青磚。”

  實際上,這跟攻城武器的發展歷史高度相關。

  在唐朝和北宋時期,城墻都是夯土結構的,最多外面包層磚好看點。

  但是等到了南宋、金、元時期,隨著砲車也就是投石機的快速發展,很快這種夯土包磚城墻,就會進化為夯土墻外夾筑磚墻,用以增強抗沖擊能力,甚至到了明朝,還會演進出全磚石結構城墻。

  而且陸北顧通過仔細觀察,還看到磚上面有諸如“新繁”、“廣都”、“靈泉”之類的字樣,大抵是分包給了成都周圍不同縣燒的磚。

  一行人穿過城門洞,喧囂聲如潮水般撲面涌來。

  數丈寬的街筆直向前延伸,街磚被不久前降下的雨水洗得發亮,兩側溝渠中清水潺潺。

  仔細看去,這里的街磚跟合江縣大不相同。

  地上的街磚都是特制的細長磚,要么呈“人字形”要么呈“回字形”,這樣一旦下雨,雨水就能順著磚面很快流向兩側的排水溝渠。

  而如今的成都城已然有16條大小水道,其中4條主排水溝貫穿城墻,用來將城內廢水引至城外,可以說城市規劃設計已經相當成熟了。

  不過相比于街磚這種小細節,最引人注目的卻是街道兩側的商鋪,清一色兩層或三層木制樓閣,朱漆欄桿間懸掛著各色招牌幡子......薛濤箋鋪、張記川扇、錦江茶坊等等。

  各種店鋪根本就是一眼望不到頭,這里的繁華程度可謂是冠絕四川。

  街邊茶肆里,幾個文士模樣的男子正在品茗閑聊。

  “過陣子就要到沐佛節了,城內外各大寺廟現在都在張燈結彩,合該好好去耍一番。”

  “不錯,我聽說昭覺寺、大慈寺,皆有浴佛齋會,可不能錯過。”

  陸北顧瞥見他們案上擺著精致的瓷盞,旁邊小碟里盛著切成花瓣狀的腌梅子。

  這種茶肆就算是中高端的了,而兩側還有大量臨街的露天茶肆。

  似乎是因為市民階層壯大的緣故,明明是上午該做工的時間,陸北顧一路走來,卻看到沿街茶肆里面幾乎是座無虛席,全都是在喝茶聊天打發時間的人。

  顯然,這是大宋商業發達的某種體現,但好壞很難評價,甚至不能用單純的“好壞”來評價這種現象。

  而這僅僅是四川最繁華的城池而已。

  陸北顧其實不太能想象到,這個時代的開封,究竟會繁華成什么樣子。

  馬車拐入另一條巷,路面頓時窄了一半,卻更加熱鬧。

  兩側攤販支著油布傘,叫賣聲此起彼伏。

  有個老婆婆在賣“辣腳子”,也就是用茱萸、花椒腌制的雞爪,紅艷艷地堆在荷葉上。

  旁邊小販推著獨輪車,車上木桶里漂著白生生的豆花,現舀現賣。

  “客官嘗嘗?正宗的‘河水豆花’!”小販熱情招呼。

  已經在瀘州吃過了江水豆花的差役們表示婉拒......畢竟他們已經拉過一回肚子了,不想再拉一次。

  當馬車又轉過幾個街角,前方終于出現一片開闊地。

  一座飛檐斗拱的宏偉建筑,出現在街盡頭。

  朱漆大門前列戟十二,檐下懸著“成都府署①”的匾額,門外還有一棟極高的鼓角樓。

  “到了。”李磐整了整衣冠,“記住,張相公最厭浮夸之詞,答問時務必要言之有物。”

  陸北顧點點頭。

  李磐將張方平的回信交由守衛,驗過身份以后,隨行人員卻都被攔在了外面,只準陸北顧隨李磐進入儀門。

  儀門內,就是成都府衙的辦公區域了。

  這里兩邊分列著通判、幕職官、武職衙署及官吏廨舍,包括僉廳、軍資庫、法司、茶酒司等等。

  而最醒目的,就是正廳前的一塊戒石。

  上面赫然刻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字。

  這個原文其實出自后蜀孟昶在廣政四年親撰的24句頒令箴,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八年改成現在的版本頒示天下。

  ......至于實際效果有多少,難說。

  而因為是私人拜謁,所以張方平這位封疆大吏并不是在處理政務的正廳接見他們,而是在后面的宅堂。

  ——————

  ①宋代文獻中,一府官衙多以“府署”、“府治”指代,至明清才會使用“府衙”稱謂。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