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2章 張方平的饋贈

  陸北顧當然知道,別說“我全都要”了,這里面的內容一個都不能選。

  李磐及時說道:“張相公,陸北顧強于策論,墨義、詩賦稍遜,他來時的路上便說了,聽聞張相公尤善治經,極想聆聽教誨。”

  陸北顧說沒說過這話,其實并不重要。

  張方平聽了也并沒有明顯表露出什么情緒,但是他內心深處其實頗為高興,畢竟他年輕的時候就以博聞強識而聞名,對經學極有理解。

  但即便如此,要是讓他抽幾天時間給陸北顧解經,對于張方平而言卻不太現實。

  一方面是他作為成都知府,幾乎是整個四川最忙碌的大員;另一方面則是講經與寫推薦信不同,是要擔著“師生”這份更大的因果關系的。

  而這時候,趙抃看出了張方平的顧慮,忽然主動說道:“此子一片赤心,若是張相公實在不得空暇,在下左右近來無事,倒是愿意教幾日詩賦。”

  轉運使司,一般都是秋天征稅和查賬的時候特別忙。

  而趙抃早就對益州路轉運使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包括簡化稅賦流程,嚴懲墨吏,整頓茶政等等,一切早都有了制度。

  所以平常時節下面雖然也忙碌,但在夏初,趙抃作為轉運使卻清閑得很。

  “既如此,那你們便在成都盤桓幾日吧......可有地方住?”

  李磐連忙道:“與青羊宮的道人言明了,會去那里借住幾天。”

  張方平點點頭,李磐這般安排很合他心意,他不喜歡做事太高調的人。

  而看著陸北顧,張方平這時候大約是覺得有些過意不去,就起身從身后翻找了一番,抬了一個樟木書匣出來。

  “這套春秋尊王發微是我在開封時泰山先生贈我的,里面還有些泰山先生的手記,應該對你科舉大有裨益,便送你吧。”

  泰山先生,指的便是“宋初三先生”里的孫復,這位大儒在泰山講學二十余年,與其同為“宋初三先生”的弟子石介一起創立了泰山學派。

  泰山學派是大宋儒學界的重要學派之一,孫復與石介整理經學思想,推廣“尊王”“道統”學說,是慶歷新政在儒學界最有力的支持者。

  其中孫復主張對于經學以“不惑傳注、舍傳求經”的方法進行研究,直接啟發了理學“義理之辨”的思維模式,而石介關于“理”、“氣”、“道統”等重要概念的解釋,則對于二程和朱熹等人的影響相當之大,可以說是開理學先河。

  并且泰山學派的思想隨著孫復與石介在太學的任教,在整個大宋儒學界迅速蔓延開來,現在已經成為了科舉考試制定答案時的重要依據。

  而如今石介英年早逝,孫復垂垂老矣,也不再擔任國子監直講,這才顯得出這套獨一無二的春秋尊王發微的珍貴......不僅比市面上賣的多了孫復本人的手記內容,更是極具收藏價值。

  之前陸北顧一直沒錢買這套墨義參考書,如今竟然直接得到了孫復手記版的春秋尊王發微。

  “多謝張相公!”

  陸北顧作揖后連忙接過了樟木書匣,入手很沉。

  樟木天然就有防蟲、防潮的特性,能有效保護書籍免受環境損害,在書匣材料里是僅次于楠木的存在,可以說這個不小的書匣就已經很值錢了。

  “打開看看。”張方平說道。

  陸北顧當著幾人的面打開了樟木書匣,這種藏書用具是一個“五面匣子加可抽蓋子”的結構,便于存取且密封性較好,里面放著足足十二卷春秋尊王發微,邊口都是用細竹條加固的,再以帶子和別子系緊。

  他打開翻看了一下,書頁已經有些泛黃了,明顯是有年頭的,而且上面記載的手記相當深奧,以他現在的經學水平很多東西完全看不懂。

  “有看不懂的很正常,記住一句話就行了。”

  看出了他的疑惑,張方平隨口背道:“夫知春秋者莫如孟子,不過曰‘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耳,使二百四十二年中無人非亂臣賊子,亦何至由天王以及諸侯、大夫無一人一事不加誅絕者乎?過于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實自復始。”

  陸北顧細細思量,旋即恍然。

  ——哪有什么春秋歷史?說的不過是五代戰亂罷了。

  正因為大宋太怕再出現一個遍地亂臣賊子的世道,所以才要重視孫復和石介主張“尊王攘夷”的泰山學派,這也是把泰山學派對于春秋的學說作為如今科舉考試標準答案的原因。

  “相公提點精妙,學生受教了。”

  張方平見他懂了,擺擺手說道:“拿回去好好讀吧,我與李知縣還有些話要說。”

  趙抃看了看陸北顧,因為陸北顧不是官身,所以身份不適用類似于公函的“牒”,也不能用類似報告性質的“劄子”。

  所以,他給陸北顧寫了張公憑①,相較于一次性臨時指令性質的手帖,這東西時效性更長一些。

  趙抃在上面寫了陸北顧的姓名,然后填了個“問學”的事由,最后蓋上了隨身小印。

  “喏。”趙抃說道,“這幾天拿著這個,有空便可來城南轉運使司尋我,今天就別來了......許久沒有給人講詩賦了,得找兩本書先準備準備。”

  陸北顧一怔,笑道:“是。”

  提著裝了十二卷春秋尊王發微的樟木書匣,陸北顧走出了湖心島的院落。

  小碼頭上已經有船夫在候著他了。

  湖面如鏡,倒映著天光云影,岸邊垂柳輕曳,偶有飛鳥掠過。

  隨著船夫劃槳掠水,湖上泛起了細碎的漣漪,似有若無地漾開。

  ......寧靜極了,又滿是生趣。

  在這艘若沉若浮的小船上,陸北顧的心也跟著漸漸地靜了下來。

  陸北顧很清楚,一封極有分量的推薦信加上一套泰山先生手記版的春秋尊王發微,張方平已經跟他兩清了。

  而趙抃這位“鐵面御史”是個清正君子,只會教他詩賦,并不會給他謀取任何私利。

  況且,這段關系算不算師生都很難說。

  所以陸北顧并沒有因為這次隨李磐來成都拜謁,結識了兩位高官而沾沾自喜甚至自我膨脹了起來。

  他雖然一直身處象牙塔中,但很清楚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

  在這個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并不是他認識什么人,而是他自己是什么人。

  ——————

  ①公憑,是宋代常見的通行或身份證明文件,由官員簽發,載明持有人身份、事由及許可范圍,非官府人員出入衙門須持此物,否則以“闌入罪”論處。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