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不可能。”
面對老者的眼神,陸北顧說道:“時移世易,此時吐蕃與彼時吐蕃截然不同了......唃廝啰早年名義上雖然是吐蕃之王,但實際上卻是河湟教首與豪強手中的傀儡,如今雖然通過一番手段成了真正統治青唐吐蕃的贊普,但歸根結底依舊是部落聯盟的領袖,號召各部落自守有余而進取不足。”
“故此,青唐吐蕃與夏國交戰,若是堅守防御,往往憑借著更能忍耐雪原殘酷的環境來逼退敵軍,然而只要是主動出擊,則必然會因為各自為戰,彼此之間互不信任而被打的大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唃廝啰做不到集權,即便我朝與其貿易,分到利益大頭的也是下面的部落,所以這些部落很難被其驅使來冒著斷絕貿易的風險,執行他們不擅長的進攻戰略。”
“更何況我朝西北寨堡遍地,李元昊都沒做到兵臨長安,青唐吐蕃就更不可能了。”
老者點點頭,這少年說得有理,沒被他的驟然詰難給唬住。
這么看來,這篇御夏策定是這少年自己所寫,不然答不出來這些。
但老者卻繼續問道:“不過你也說了,時移世易,如今青唐吐蕃無法完全集權,也不擅長進攻,可你怎么知道以后做不到呢?”
陸北顧看向了廳外。
眼下的情況有點復雜......這是回答還是不回答呢?
而李磐不見蹤影,也讓陸北顧有些拿不定主意。
不過這也反過來驗證了眼前老者的身份,那就是大概率不是張方平。
至于陸北顧這么推測的原因也很簡單,李磐這么實用主義的人,肯定不會放過拜謁張方平露臉的機會,如果這真是張方平,他必然會進來,而不是讓陸北顧自己應對。
而老者如此難纏,問題一個接著一個,也說明了這時候李磐應該知道對方不好惹,所以特意避開的。
但陸北顧避無可避,而且退一步講,面前的老者不管是誰,能出現在這里,都已經說明其身份不凡了。
所以,對于被帶到這里來的陸北顧而言。跟誰對話,其實區別并不大。
因為不管面對的是誰,問的是什么問題,他都要盡力去回答。
只不過老者這個問題實在是很刁鉆,甚至有點抬杠的意味。
但是這種猜想有沒有可能性呢?
那可太有了......就像是身處這個時代的人們,誰都想不到現在還在遼國東北深山老林里苦哈哈漁獵的女真人,這么弱小無比的部族,會在幾十年后,把遼、宋兩個萬里大國都給打到滅國一樣。你憑什么能認定,如果正式進行貿易養肥了現在還弱小的青唐吐蕃,青唐吐蕃不會重現松贊干布時期的輝煌呢?
憑現在的情況來推斷未來肯定是不行的,畢竟若是真有雄主出世,先通過臣服于大宋進行貿易積累本錢,然后整合內部完成集權后再向外擴張,大宋此舉難道不是自己又養了個心腹大患出來?
按理來講,這話題討論到這里,基本上就是死結了,畢竟陸北顧不能證明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
然而,陸北顧卻話鋒一轉說道。
“但晚輩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斷,其實最重要的依據,還是氣候。”
“氣候”這個詞其實古已有之,并非是現代詞匯。
黃帝內經·素問中就寫了“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至戰國至西漢時期“氣候”開始合稱,用于描述一年中節氣與物候的周期性變化,禮記·月令注記載“昔周公作時制,定二十四氣,分七十二候,則氣候之起”。
而到了前唐,隨著齊民要術等農書對氣候記載的增多,“氣候”這個詞語也逐漸演變出了包含降水、溫度等要素的含義。
所以老者對此理解起來倒是并無阻礙,但對于這個說法,他還是感到了好奇。
他將手中策論擱在案上,捻須問道:“此話怎講?”
“后晉劉昫所編纂唐書·吐蕃傳以及前唐杜佑編纂通典·吐蕃傳,除了描述吐蕃官制、律法、物產、風俗,還提到了松贊干布時,雪原能廣種糧食,供養數十萬大軍......晚輩后來參閱前唐筆記,方知彼時正值‘暖期’,雪線較今上移甚多,吐蕃人方得拓耕雪原。”
“然而各種晚唐五代筆記資料記載,自唐末以來,北地漸寒常年風雪,西域胡楊多枯,雪原的雪線也重新下移。”
“凍土豈容禾黍?如今雪原之耕地,至多不過供養百萬戶人口,而如果向外拓展,一旦勞師遠征又無法就地補給,根本不可能支撐得住。”
“這個說法倒是新奇。”
老者大感詫異,饒有興趣地繼續追問道:“那這雪原雪線上移,要多久能重新下移?你可研究過?”
“如果單論雪原雪線,眼下倒是沒有例證......如您此前所言,中原得知雪原可有人常居、通商,也不過是南北朝時與吐谷渾打交道才得知的,再往前沒有什么記載,大抵是無法住人的。”
陸北顧這時候卻說道:“不過要是從中原的史料來看,倒可窺見一二端倪。”
老者眼中詫異之色更濃,手指輕叩案幾:“如此說來,你是以史書所載物候,推斷氣候寒暖?”
“正是。”
陸北顧點頭說道:“后漢書記載‘靈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瑯邪井中冰厚尺余’,而三國志則記載‘黃初六年冬十月,帝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余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由此可見,漢末三國,淮河南北已然是冷極了。”
“然而宋書、南齊書,卻記載淮河南北時常冬日無雪有旱,此間寒暖差異,已可辨矣。”
“故而漢末至南朝宋、齊,天下氣候由冷開始轉熱,再往后從東西魏至唐初,氣候暖意漸增,雪原融雪,吐蕃遂強,而至晚唐五代,復又轉寒,此消彼長,循環往復,似有規律可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吐蕃之盛,因暖期而得沃土;其衰,亦因寒期至而凍土難耕......故此學生才認為,今青唐吐蕃雖據河湟,然農耕根基已失,縱有雄主,難復松贊干布舊觀矣。”
窗外忽起一陣風,摩訶池水波蕩漾,荷花搖曳。
老者很欣賞地看著陸北顧,說道。
“有趣!你這‘寒期’‘暖期’之說,倒與古人‘五運六氣’之論暗合,只是古人多言天象應人事,而你卻以寒暖論興衰,倒是別開生面。”
“若依此說,北方胡人亦是因寒暖變遷而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