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最后待的半天,陸北顧哪也沒去。
倒不是他跟管寧“有乘軒冕過門者,讀如故”一樣,而是怕自己一出去玩,心就野了。1
他索性坐在房間里,把這次來成都獲得的收獲都盤點了一番。
到手里的收獲,一個李磐送的玉佩,或許能用來求他辦些不那么麻煩的事情;一份趙抃送的詩賦心得手稿,只要不斷研讀,隨著進度的深入,里面的內容足夠他用到州試;一套張方平送的泰山先生手記版春秋尊王發微,一直用到禮部省試都足夠了。
沒到手里的收獲,首先便是李磐承諾給他的,一旦李磐能夠升任瀘州判官,那么州試只要自己能考中舉人,就一定能獲得解額去參加禮部省試;其次便是張方平給歐陽修寫的那封推薦信,如果自己能夠考過縣試,再考過州試,那么到開封的時候,就可以去見歐陽修了。1
總而言之,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不過,雖然未來是光明的,但陸北顧也沒忘記,前面的道路依舊相當艱難曲折。
畢竟別人可以幫襯一些規則之內的東西,但規則本身,是不會為自己改變的。
在大宋目前的科舉制度下,所有人都需要公平競爭戰勝對手。
所以,一切歸根結底還是要看自己的實力!
如果自己的實力不夠,其他的都是空談!
笈囊里,海棠紅色的蜀錦保護著陸北顧的書籍,陸北顧將它們一一擺到了桌上,盤算了一下自己的研讀進度。1
詩賦:趙抃詩賦心得手稿(進度約10%)。2
春秋:12卷泰山先生手記版春秋尊王發微(進度約1%)、10卷春秋集傳纂例(進度約25%)、無名氏筆記版春秋左傳正義(進度約10%)、穀梁補注(進度約50%)。2
禮記:3卷禮記舉隅(進度約75%)、無名氏筆記版禮記正義(進度約10%)。
按照縣試各科目的緊迫性來看,自己首先需要研讀的,就是學正借給他的3卷禮記舉隅,這本書摘錄的都是禮記在考試里的重點常考篇章,并且有相應的墨義答題模板,適合快速把墨義里面禮記部分的成績提上來,自己在來成都的路上基本上就看這本書沒看別的,馬上就快研讀完了。
而春秋方面,春秋尊王發微這種大部頭自己在縣試前肯定是沒時間研讀的,所以重點還是要把春秋集傳纂例先研讀完,好歹對春秋能有個完整的理解,確保在考墨義的時候,不管出什么春秋相關的題目,都能答上來。
穀梁補注因為就是半份小冊子,所以研讀耗時不多,應該抽時間也能看完,屬于補充性質。
至于無名氏前輩筆記版的春秋左傳正義禮記正義,這兩套書也相當厚實,縣試前肯定研讀不完了,但是可以對照著比較貼合現在考試情況的春秋集傳纂例和禮記舉隅來研讀,起到互相印證的作用。
而詩賦,自己現在的水平已經可以勉強應付縣試了,而陸北顧相信,既然趙抃已經交給了他系統的應對詩賦考試的方法,那么他只需要照著詩賦心得手稿不斷研讀推進度,詩賦水平自然是會隨之不斷提高的。
至于帖經,那就是每天晨讀背論語,沒什么好說的。
策論不需要準備,陸北顧相信自己。1
待在青羊宮的房間里,他看了一下午的禮記舉隅,晚上簡單地吃了點東西,點燈繼續看......反正這里的住宿錢包括燈油、飲食等費用,李磐都預先支付過了。
點燈熬油在這個時代其實對于普通學生來講,是一筆相當昂貴的費用,所以陸北顧是不會跟李磐客氣的。
當然了,眼保健操還是要做的,這個時代又沒有眼鏡。1
別還沒考中進士呢,自己眼睛先近視了。2
看到晚上,陸北顧聽到了四個差役吃飽喝足回來的動靜,隨后便吹了燈歇息。
睡了一個好覺,第二天一眾人等踏上了回去的路程。
跟來的時候需要陸路顛簸不一樣,回去的時候,是車夫單獨把官府的馬車給趕回去,慢悠悠地走。
而他們則是從成都城南的合江亭登船,走水路順流而下。
合江亭,不僅跟合江縣重名,而且是有典故的......當年杜甫寫“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在此地。
里面的“西嶺”,指的就是成都西面的岷山,而因為終年積雪,故描述為“千秋雪”。4
然而老毛他沒用“千秋雪”,而是用了“千里雪”。
至于“萬里船”,不是字面意思上的需要走萬里去東吳的船,而是合江亭旁邊有座橋叫“萬里橋”。2
即將升遷的李磐心情很好,客船雖然是按艙位收費的,單人艙3天就要1貫錢,多人艙則是5天1貫錢,他還是大手一揮,給所有人都訂了單人艙。
客船很大,單人艙除了床還有個固定好的小桌子,所以不暈船的陸北顧也能在船上繼續苦讀。
夏季江水暴漲,流速也比之前快,他們返程所需要耗費時間也大大減少了。
客船一路沿著岷江順流而下,沿途經過雙流、新津、眉州、青神等地,在第三天的時候到達了嘉州,岷江在大佛前匯入大渡河與青衣江,形成三江匯流之勢。
江水滔滔,大佛慈悲低眉,雖只是一時之景,卻也令往來江上客感覺震撼不已。1
就連在船艙里埋頭苦學的陸北顧,也被叫了出來欣賞此景。
隨后,客船自嘉州沿長江繼續東下,經犍為、戎州,又經過了五天的時間,進入到了瀘州境內,此段航道因長江水流湍急,所以航行起來特別謹慎。
在瀘州段,很多險灘都需纖夫拖船,汛期翻船事故更是頻發,李磐甚至都在考慮要不要靠岸走陸路回去了。
好在一路有驚無險,又花費了大半天的時間,就抵達了合江縣。
實話實說,陸北顧覺得合江縣除了人口稍微少一些,其實比瀘州城也沒差到哪去。
原因也簡單,合江縣的地理位置太好了,是安樂溪與長江的交匯處,作為前唐給楊貴妃快遞荔枝的“荔枝古道”的起點,合江城東的史壩水驛始終都是川南的物資集散中心......不僅從南邊茫茫大山里通過安樂溪運出來的物資都要在這里轉運出去,經由長江從川西去川東,這里也是必經之地。
而在下船之時,一股苦讀的陸北顧也終于完成了對禮記舉隅的全部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