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章 歷史科普 1870燒望海樓事件

  本篇科普取自于百度百科,并非嚴謹歷史考據,如有錯漏之處,希望歷史學家和考據黨自己開書詳細描述。

  事件起因:

  清同治八年(1869年),天津法國傳教士在繁華的三岔河口地區建造教堂,拆除了有名的宗教活動場所崇禧觀和望海樓及附近一帶的民房店鋪,使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望海樓教堂建成以后,法國傳教士網羅了一批地痞惡霸、流氓無賴為教徒,為非作歹,欺壓百姓。

  事件經過: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端午前后,天津法國天主教仁慈堂所收養的中國幼孩因病毒流行,突然大批死亡,先后達數十人,葬于河東荒野。

  其中有一棺二、三尸者,有尸身無目、胸腹洞開、失去臟器者。因乘夜掩埋,草率行事,尸體暴露,鷹啄狗刨,慘不忍睹。“五月初六日河東叢家有為狗所發者,一棺二尸,天津鎮中營游擊左寶貴等曾經目睹。1

  死人皆由內先腐,此獨由外先腐,胸腹皆爛,腸肚外露。五月初八日鄉民拿獲用藥迷拐幼童之匪犯三人,其中一人為法國天主堂教徒,被天主堂經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要去。

  當時民情洶洶,既疑法國教堂虐殺兒童,復疑迷拐幼童之事與其有關。天津道府官員迫于民眾壓力,只好將另外二名拐犯張拴、郭拐迅速審結正法,并宣稱崇厚要去之人并非拐犯,以解眾疑。

  自此人心稍安,浮議漸息,而百姓仍疑拐犯系天主堂指使,縣官不敢深究,且以河東前葬幼孩多棺,終覺懷疑莫釋。

  之后天津不斷發生迷拐兒童事件,被捕案犯供稱系受教堂指使,一時民情激憤,輿論大嘩。五月二十三日(6月21日),天津知縣劉杰同拐犯到望海樓教堂對質,教堂門前聚集的民眾與教徒發生沖突。

  法國駐津領事豐大業到場向劉杰開槍,打傷其隨從,激起了天津民眾極大憤慨,致使天津全城鼎沸,引發了“火燒望海樓“教案這場大規模的中國民眾自發地反抗帝國主義壓迫的斗爭。1

  事情具體經過:

  五月二十日,復有鄉民抓住了一名叫武蘭珍的人,作為拐犯送至官府,到堂后供認:“伊系趙州寧晉人,幫人拉纖來津。有教民王三將伊誘入堂中,付伊藥包,令其出外迷男女。前在穆莊子拐得行路一人,曾得洋銀五元。”

  并供稱:“王三系天津口音,臉上有白麻。有天津人開藥店教民王三,且面上果有白麻。則迷藥之得自王三,似非虛捏。”

  此供于被獲之時,他已告知鄉民,因此剛經送案,而城鄉四境早已哄傳天主堂真有用藥迷人之事。天津知縣劉杰審得此供,感到左右為難:事涉教堂,勢難窮追到底;而消息走漏,民情洶洶,又勢難置之不問。

  于是,拿著供單去見知府張光藻,請示辦理之法。張光藻以為事關教堂,如何辦理應由崇厚決定。崇厚亦以為社會壓力太大,勢難不為查辦,遂令天津道周家勛往見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請其將教民王三送案質對。該領事同意查問有無此人。

  不料豐大業中途變卦。次日晨,崇厚令劉杰前往詢問時,被豐大業呵斥而回。崇厚只得親自往見豐大業。豐大業初推不管,繼乃令天主堂主持人謝福音查問。

  謝福音將王三密匿堂內,詭稱堂中并無此人。崇厚等無奈,只好放下王三不管,僅商定于五月二十三日(6月21日)巳時由天津道員周家勛率同府、縣官員,帶犯赴教堂指認門徑。

  結果,堂內并無柵欄、天棚,與供情不符。天津地方官感到此案已無法再查下去,遂帶犯赴三口通商大臣衙門,與崇厚“議以不了為了,即可完案”,“擬即出示曉諭,并將武蘭珍先行正法”。

  天津地方官員離開之后,仍有不少人在天主堂門外圍觀,見教民出入,齊聲喝好譏誚。堂內雜役出扭一人發辮毆打。于是,雙方發生爭斗。

  法國天主堂離三口通商衙門甚近。謝福音派人告知崇厚,崇厚當即令兩巡捕前去彈壓。巡捕到后,眾人均已斂手。這時,忽有堂內人出來,呵斥巡捕“因何不將閑人拿去”。

  巡捕回稱:“彼不鬧事,何用拿他?”豐大業聞聲而出,持鞭將巡捕亂打,口稱“爾宮保教爾領許多兵來此攪我,我定不依”等語。兩巡捕跑回告知崇厚,崇厚復令一名軍官前往。豐大業帶著秘書西蒙,各執利刃洋槍,揪住這名軍官的發辮,一同去三口通商大臣衙門,腳踹儀門而入,一見崇厚即放一槍。

  崇厚逃向內室,豐大業即將屋內器具砸毀。經眾巡捕將豐大業勸住,崇厚復出相見。豐大業又放一槍,大肆咆哮,口稱“爾百姓在天主堂門外滋鬧,因何不親往彈壓?我定與爾不依”等語。崇厚向其周旋,他竟不理,怒氣沖沖,手持刀槍而出。

  其時,紛傳在三口通商大臣衙門門前與法國人開仗,各水會鳴鑼聚眾,前往救援。人們滿面怒容,手執刀槍,齊集三口通商大臣衙門門外。而各處仍在鳴鑼,水會會眾塞滿街巷,從四面八方如潮水般向這里涌來。

  崇厚怕亂中出事,勸豐大業不要此時出去。豐大業更怒,說:“爾怕百姓,我不怕爾中國百姓!”于是走出,崇厚只好派兩名軍官護送其回天主堂。兩旁民眾執刀怒視,卻不敢動手,且紛紛后移,給豐大業讓出通道,令其通行。豐大業行至浮橋,與天津知縣劉杰迎面相遇。劉杰勸其暫回三口通商衙門。

  豐大業突然向劉杰開槍,打傷跟丁高升。于是,人們的憤怒再也無法忍耐,如潮水決堤般迸發出來,一齊動手將豐大業、西蒙打死,隨即奔往天主堂、仁慈堂及法商開辦的富昌洋行,拆毀焚燒。

  事后查明,紛亂之中遇害者有20名外國人(10名修女、2名神父、豐大業、西蒙、剛從法國來的法國駐BJ公使館專員多瑪三及其新婚妻子、法國商人夏瑪桑及其妻子,以及一名叫普羅特波波夫的俄國商人及其妻子)和30多名中國信徒,多數房屋被燒毀。

  另從天主堂救出中國人10名,從仁慈堂救出中國人150名,在天主堂內搜獲拐匪教民王三,在教堂門前抓獲拐犯教民安三。

  ——以上為百度百科記錄,事情起因經過記錄較為詳細,另提供公眾號自媒體版本的描述版本。

望海樓與育嬰堂  1858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大清國和法國簽署了中法天津條約。這個條約約定了和傳教有關的兩個條款,一是法國人有權進入中國內地傳教,二是法國人在中國犯罪都由法國領事逮捕和審判。

  條約簽訂后,法國傳教士便紛紛進入中國傳教,還在位于今天TJ市HB區獅子林街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哥德式的教堂,這棟教堂就叫“望海樓”。

  在清末時代的天津,有不少窮人會因為生下孩子后生養不起,便將嬰兒丟棄,尤其是女嬰被丟棄于鬧市或拋擲于荒野都十分常見。而目睹這種現象的法國神父和修女就辦了一所育嬰堂,專門收養這些棄嬰。

  在育嬰堂辦起來的不久,就有一些好心的老百姓就會將撿來的棄嬰送到育嬰堂,交給神父和修女搶救和撫養。但這個時候,育英堂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候誤,他們給這些送棄嬰來的好心人給予了金錢獎勵。

  雖然育嬰堂的本意是鼓勵這些好心人繼續行善,不料送棄嬰到教堂有錢收的事很快就傳了出去,并傳到了一些市井流氓的耳中。

  于是,在天津的民間,開始有一些市井流氓到處搜集或四處拐騙小孩,將他們送到育嬰堂,并欺騙說是棄嬰。而修女們也沒多想,更沒有鑒別流氓說謊的能力,就按照慣例也給他們一些金錢作為獎勵。

  可這種事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來,一手交錢一手交人的行為,怎么都有些像拐賣小孩。于是流氓和教堂勾結起來,拐賣嬰兒的謠言開始被人們口口相傳。

  到了六月,由于天氣逐漸變得炎熱,一些不知名的瘟疫也開始流行,而育嬰堂里的神父和修女雖然做的是收養棄嬰的慈善事業,但由于當時的醫療水平和條件十分有限。

  再加上很多棄嬰本身就患有先天性的疾病,所以接下來發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事,一部分嬰兒要么死于瘟疫,要么死于先天性疾病。

  這些嬰兒死亡后,神父和修女原本想花錢聘請喪葬工人將他們好好安葬,但收到錢的喪葬工人為了節省成本,卻將掩埋死嬰的事情做得十分馬虎。他們將幾個嬰兒塞到一副棺材中,挖一個淺淺的小坑,草草地埋下了事。

  這是神父和修女犯下的第二個錯誤,沒有嚴格監督喪葬工人安葬死嬰的工作。由于坑挖的實在太淺,嗅到氣味的野狗半夜紛紛跑來,將死嬰刨出來吃掉。

  到了天亮時分,野狗沒吃完的死嬰殘肢就被天津的老百姓發現。他們并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加上之前聽到的謠言,于是他們開始猜想是教堂殺了小孩。

  這種說法傳開后,就有人偷偷趴到教堂的窗戶上查看,結果就有人說看到桌上有一大瓶圓滾滾的眼珠子。這些謠言疊加在一起,就組成了部分老百姓眼中的一項嚴重的指控,教堂的洋人殺中國小孩采眼挖心用來制藥。

  這個謠言很快就插上了翅膀,在天津飛快的傳播開來,同時也激起了巨大的民憤。

  雪上加霜的是,在這段時間里剛好抓獲的兩名拐賣兒童的疑犯,他們供述是教堂指使的,這本是嫌疑犯的自我脫罪之詞,但官府沒有對此嚴加查證,便張貼告示給群眾,傳達了誤導性的信息。

  于是天津老百姓經常三五成群的聚在教堂周圍,憤怒的發表各種言論,就在這時,民眾又拿獲了一名叫武蘭珍的迷拐犯……

  后文因為歷史記錄比較詳細,所以不再復述。

  ——另附某2021年加拿大教堂原住民學校兒童遺骸新聞事件。

  自5月底以來,加拿大在3個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發現了原住民兒童遺骸及無名墳墓,包括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坎盧普斯發現的215具原住民兒童遺骸、薩斯喀徹溫省發現的751個無名墳墓,以及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克蘭布魯克發現的182個無名墳墓。

  由此揭開了加拿大歷史上的血腥一幕。

  讓原住民的孩子上學,是法國、英國殖民者17世紀就開始在北美殖民地實施的策略。看上去讓原住民的孩子上學是好事,目的是讓他們接受現代教育,逐漸融入殖民者的主流社會。

  但實際上,原住民家庭因為擔心被感染不知名的傳染病,通常不愿意孩子去學校。而讓原住民的孩子上學,還有割裂原住民孩子與原家庭關系,同化原住民的作用。

  加拿大的寄宿學校是1867年7月1日加拿大各殖民地合并為聯邦后的產物。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加拿大國慶節前后焚燒教堂的事增多了。根據當年通過的印第安人法,原住民孩子必須上學。由于原住民孩子的家庭相對偏遠,因此通常只能在校寄宿。

  現在看來,許多原住民孩子只是掉進了以傳播西方文明為名的地獄里。

  根據加拿大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此前公布的一份報告,自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至少有15萬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和梅蒂人等原住民兒童,被強制送入兒童寄宿學校。其中至少4000名兒童在學校被虐待致死。

  但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120多年的罪惡史大部分已經堙滅  資料顯示,加拿大先后建有寄宿學校約1300所,多由羅馬天主教、英國和加拿大圣公會派人管理。

  寄宿學校提倡沉浸式學習,目的是為了對學童實施完全控制。學童除了學習,還需要從事農業種植相關活動,目的是改變他們的游牧習性。

  多年來陸續挖掘的真相顯示,寄宿學校對原住民學童采取的控制手段多種多樣。

  軟的措施有以賦予公民權為名,要求學童更改原住民身份。

  強硬措施包括禁止學童說母語和進行原始祭祀活動,與原家庭徹底分離。這么做的目的是斷絕原住民的文化傳承。

  一些調查還發現,寄宿學校不乏毆打、性侵等虐待原住民學童的行為。大量的虐待行為或許是大量學童遺骸和無名墳墓被發現的內因。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加拿大原住民在殖民者到來前,不少部落曾發展出準國家形態。而殖民者通過寄宿學校,不僅實施了文化滅絕,而且實施了種族滅絕。自詡更先進更文明的殖民者在此暴露出了血腥殘忍的一面。

  加拿大最后一所聯邦政府運營的原住民寄宿學校直到1996年才關閉。從1867年到1996年,原住民寄宿學校制度實行了120多年。其間發生過多少文化滅絕和種族滅絕事件現在已無從知曉。加拿大政府銷毀了20多萬份寄宿學校檔案,導致這段歷史的大部分都已堙滅,只有學童遺骸和無名公墓還在敘述這段歷史的殘篇。

  ——關于當年火燒望海樓教案的真相,孰是孰非,個人心中自有公論。

  前作叛逆者的告白書主角徐世杰正是因此次事件真正睜開眼睛看世界,踏長風破萬里浪,龍游四海無歸期。當年舊事重提,先輩英魂不滅,望與諸君共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