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愿看到的結果

  夏梓堂居然敢兇她家大孫子,姜夫人立時就不樂意了:“我覺得涵哥兒說的不錯,你那話聽著,怎么都是在眼熱晏清有本事。來,涵哥兒坐祖母這邊來,別怕你四叔,有祖母在,他不敢欺負你。”

  夏梓堂默默地把頭扭開,他之前也曾是母親百般回護的寶貝疙瘩,沒少從父親手中把他解救下來。

  可自從有了大孫子,他就退居第二了。然后有了孫女,他繼續退,退居第三。小妹回來,他排第四。再然后,他自己的女兒出生……不能提了,再說就更沒面子了。

  感嘆完女兒賺銀子的本事,姜夫人說出她心中的疑慮:“朝廷官員那么多反對,晏清依然把軸承賣給朝廷,賺了戶部那么多銀子。這個事兒,日后不會給晏清惹來麻煩吧?”

  她這話是問夏珂的。

  夏珂倒是沒考慮過會不會給女兒惹來麻煩,皇帝推動的事情,那就是做過權衡,確認有絕對的好處才會實施。

  在他看來,自家女兒這個銀子其實不賺也是可以的,她那軸承是合眾人之力研制出來,主要為了烏金石運輸更具效率。

  既然清韻齋的目的達到,朝廷需要的話,把制作方法進獻朝廷,也算是作為子民的一份忠心。

  奈何自家女兒是個財迷,而且,不論朝廷還是他們這些拿朝廷俸祿的大臣,絕沒有立場要求一個女子,用她自己的東西對朝廷做貢獻。

  他想著這些,便沒及時回答姜夫人的問話。

  夏梓希見父親不語,給母親解釋道:“母親擔心的有些多余,朝廷的銀子哪里是這么好賺的?朝廷在晏清這里已經得了足夠的好處,區區一萬兩銀子而已,和朝廷得到的好處相比,何止九牛一毛?怕是連一根牛毛尖也比不了。”

  夏梓堂也忙附和:“是啊,這有什么?前面還有邵毅呢,他那是什么事兒都沒做,一轉手就賺了朝廷兩萬兩銀子。有他在前面擋著,晏清這一萬兩著實不算什么。”

  夏珂原本還想很正經的,對姜夫人說些什么,結果被這倆兒子一說,還真是就不用他說什么了。

  再想想,他這女婿選的,和女兒兩個人湊成一對,真是足夠膽大包天,什么事都敢干。以后成親了,豈不是連個約束和提醒都沒有?

  看來還得敲打敲打邵毅才好,至于自家女兒……算了,這丫頭有主意著呢,誰讓丫頭本事大呢。

  姜夫人看著夏珂無語的樣子,不太敢相信兩個兒子的話了,追問道:“老爺,晏清這事兒辦的,真沒關系吧?還有承安,唉,他這下手可真是夠狠的,少賺幾個銀子就好了嘛,一轉手就兩萬兩銀子,難怪人們眼熱。”

  這小兩口今日兩萬,明日一萬的,這得多拉仇恨啊。

  夏珂失笑,說道:“沒事的,子希和阿唐說的都不錯,朝廷買軸承技術不但一點兒不虧,反而對朝廷大有好處。一些官員不痛快那都是暫時的,待看到朝廷得到益處,那些怨言自然就沒了。”

  “那就好,”姜夫人放心了些,“這幾日若是有別家女眷上們提及此事,我就是敷衍起來也能安心些。”

  按說眼看著就要過年,各府都是忙碌,年前一般不會有相互拜訪做客的事情。

  但她這女兒每每出人意表,眼看著年底,各府都在盤點這一年的收支,她居然額外賺了朝廷一萬兩銀子。

  對于很多世家大族來說,一萬兩銀子很不至于讓他們動容。但這是賺朝廷的銀子,那就不一樣了。

  就像長子所說,朝廷的銀子哪里是這么好賺的?這還是計劃外的銀子,戶部的這種支出,那都是要經過層層審核批復,再多有揪扯,中間指不定多少人得利之后,才能把事情辦下來。

  她女兒呢?差不多就是說一不二的樣子吧,就把一萬兩銀子的足額拿了回來。

  鼎盛之家的閨閣女子,每月的月銀也不過十兩。一般官員之家,女兒家的月銀通常是二到五兩。

  她女兒做生意的銀子就不說了,那得看清韻齋的賬冊才能知道賺了。可這次,那可是實打實的一萬兩銀子,是女兒家從朝廷戶部賺來的。

  可想而知,各府的夫人和太太們有多羨慕她的好福氣。

  楊氏和高氏也有些興奮,她們是早幾年嫁進夏家的。夏家二房門風很正,但家底卻薄。

  過去她們在京城女眷圈子走動,那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混在眾人堆里一點兒不引人注意。這兩年卻漸漸不同了,無論公婆和丈夫在外的聲望,還是小姑子給家中帶來的財富,夏家二房在京城上層圈子里,都是上升的勢頭。

  如今人們提起夏家,只要不帶后綴,那都是說的吉水巷她們府上。

  夏家主宅,人們現在都稱呼夏學士府了。為了這個,她們一家回夏家老宅過年過節時,沒少看呂老夫人和妯娌們的臉色。

  這兩年,每年正月里參加宴會,吉水巷夏家都有讓人羨慕的話題。今年臨近年底,清韻齋又被皇帝拿到朝堂上說事,待到正月各府開始宴請時,夏家婆媳一定又是眾人矚目的焦點。

  夏珂很能理解姜夫人的擔心,別說喜歡家長里短的內宅婦人,就是朝廷官員這幾天提起這事兒,對他有個能賺朝廷銀子的女兒,那也是各種心情復雜。

  說白了,很多官員之所以對此持反對意見,本質上都是小肚雞腸,見不得這種好事發生在別人身上。

  這幾天的確有很多人在熱議此事。

  朝廷購買民間技術,不過是個小小的鐵質部件,居然花了戶部一萬兩銀子,讓很多人羨慕嫉妒恨。

  其中自然有人不在意清韻齋賺了一萬兩銀子,而是看到,朝廷若是能廣泛應用軸承馬車,會給朝廷運輸帶來多少便利,能為朝廷節省多少開支。

  但也有人在各種消息中,梳理出他們在意的內容。

  就比方說,靖王和昌平坊李家,還有成郡王,都從自己的渠道打聽到劉務和曲江的對話,知道連續投料技術進行的很順利,即將成功。

  這件事,南北通貨行下轄的玻璃作坊一直都在做,而且是下了大力氣的,但進展甚微。

  位于唐州的玻璃作坊,柳大富也在這方面投入了一些精力。只不過略作嘗試,發現毫無頭緒之后,為了減少沒必要的投入,暫且擱置了。

  但卻不等于他們放棄了這項技術。

  如果連續投料產出的玻璃,真的會讓玻璃價格大幅度降低。那么,這項技術出來之后,除了清韻齋和關家,別的玻璃作坊就一點競爭力都沒有,只能關張。

  無論李家還是成郡王,都不愿看到的結果。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