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商人蜂擁而動,其他的地方的商人在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后,那也是直接撲向了西北。
最最重要的是西北的晉商,這是一個讓他們狂喜的消息。
晉商一直都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山西商業資本源遠流長。
早在先秦時代,晉南就開始發生了“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贊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業交易活動。
晉商在大明的興起,首先是明朝“開中制“政策的實施,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沈思孝在《晉錄》里的描述,廣為研究者所征引:“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北京城曾流行這么一句話:“京師大賈數晉人“。
在朱厚照一刀砍向鹽政之后,無論是徽商浙商還是晉商其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不過因為地利的存在,徽商和浙商日子還好過一些。浙江除了鹽政之外,人家還有絲綢貿易,還有走私貿易;徽商也一樣。
除了這兩家之外的晉商,在這個時候就開始沒落了,這幾年看著奇異齋賺的盆滿鍋滿,晉商豈能不羨慕嫉妒恨?
在這一次遼東的事情出來之后,晉商就意識到機會來了。在晉商看來,遼東就是一群土老帽,他們知道什么?
仗著太子殿下的政策,仗著遼東的身份,將羊毛賣到了四面八方,甚至賣到了朝鮮,大發利市,這還能忍?
晉商晉商這些日子就一直在串聯,他們串聯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西北也要賣草場,他們要在固原城外買草場。
河套平原雖然不能耕種,但是放牧沒問題,另外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毛紡織的技術。
現在只是在遼東那邊,他們一邊派人到遼東去弄技術,一邊向朝廷請求,這要是得到了朝廷的支持,那豈不是大發利市?
結果他們剛行動起來,朝廷就傳來了消息,大明的太子殿下將去西北,不但要在豐州灘筑城,甚至還要在西北創建毛紡織廠,同時打通絲綢之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晉商自然是歡心鼓舞,在他們看來,這是自己這些人的大機會啊!
一時間整個京城沸反盈天,這感覺就是后世建設雄安新區一樣,剛出來消息就有無數人涌入。
當然了,后世是炒房,這個時代的晉商則是真的要去做生意的,尤其是在家門口的生意。
紫禁城,咸陽宮。
朱厚照看著站在自己面前的何鑒,臉上帶著一抹笑容:“何愛卿不會怪本宮吧?”
要去西北,手下自然少不了得力的干將,除了自己培養的唐伯虎之外,何鑒朱厚照也要帶著。
這個人是一個人才,不辭勞苦的走遍荊襄之地,摸清了流民的現狀,這說明他踏實肯干,不敷衍;敢于把這件事情捅出來,這說明他不畏強權,敢于說真話。
這樣的好官,那自然是要弄到自己的手下來,朱厚照直接就下手了。當然了,官職給的也不低,畢竟人家現在就是刑部侍郎。
朱厚照給何鑒要的官職是三邊總督,總督陜西、甘肅、延綏、寧夏軍務,節制河西巡撫、河東巡撫、陜西巡撫以及甘、涼、肅、西、寧夏、延綏、神道嶺、興安、固原的九總兵。可以說權力非常的大,這對何鑒也算是一步提拔了。
何鑒沒想到自己這么快就被太子殿下給重用了,心里面自然是欣喜的,這說明自己完成了仕途上最重要的一步跨越。
現在誰不知道太子殿下手下的大臣那是前途無量?
第一個就是王守仁,這位現在都什么地位了?掌管著大明武院,統帥京營黑龍軍,幾次大戰打下來,這位已經隱隱的有大明軍方第一人的架勢了。
除了王守仁,還有遼東總督楊一清。以前大家還不知道楊一清為什么被太子殿下看重,現在消息早就傳開了。
楊一清在西北牧馬,以極小的代價盤活了西北的馬場,每年能為朝廷提供戰馬一萬兩千匹。
楊一清這個功績一眼就被太子給看中了,直接調到了自己的身邊,從陜西巡撫調任遼東巡撫半年,然后直升遼東總督,大權在握,封疆大吏。
一旦遼東事情了了,楊一清必然是要入京的,至少也是六部尚書,可以說楊一清已經完成了仕途上的華麗轉身。
現在終于到自己了,憑借荊襄難民這件事情,自己被太子殿下看重,直接坐到了三邊總制的位子。自己也算是完成了官場上的華麗轉身,楊一清就是自己的目標,完成了西北的改革,自己就可以朝著六部尚書發起沖擊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何鑒如何能不高興?這就是自己該干的事情啊!
想到這里,何鑒連忙躬身道:“臣謝太子殿下提拔。”
朱厚照看了一眼何鑒,突然就笑了。這個何鑒還真不是一個會拍馬屁的官員,看他說感謝話的時候,這個表情。
朱厚照覺得自己絕對不會笑大臣,除非忍不住。他連忙擺了擺手:“西北苦寒,讓愛卿離開中樞去西北,愛卿不怪本宮就行了。”
這幾句話正好將朱厚照的笑給掩飾了過去。
“為國盡忠,為民出力,不應該挑選地方。西北苦寒,也是大明疆土,今日臣畏懼,明日亦有他為畏懼;今日臣流連于京城繁華,明日亦有人流連于京城繁華,那大明的西北怎么辦?臣愿意到西北去,為國戍邊,為民出力,為自己建功立業。”
何鑒繼續一臉嚴肅的說道:“況且太子殿下都去得,臣亦去得。為了大明,為了西北的百姓,臣不懼苦寒。”
朱厚照看著何鑒,臉上的笑容已經收斂了起來,輕輕點了點頭,伸手將何鑒攙扶了起來,隨后開口說道:“那就讓咱們君臣二人西北大干一場,讓所有人都為之側目,讓愛卿能夠名留青史。”
“臣定當盡心竭力,死而后已。”何鑒十分嚴肅的撩起衣袍跪倒在了地上。
朱厚照知道這是何鑒在表明自己的心跡,這樣的表態甚于詛咒發誓,是可以用命去踐行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