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098 空間工廠

  “一看您就是個富裕人,家里真大,收拾的也干凈,看著就那么舒服……”平臺里空空蕩蕩沒啥可看的,洪濤小心翼翼的溜達了半圈,又開始向氣密門旁邊湊,一邊偷眼打量門的大致結構,一邊滿嘴廢話給自己減壓。

  同時還伸出了罪惡的機械臂,把專門用來破拆艙門的負壓吸盤牢牢貼了上去。只要空間站失去了能源供應,沒有主腦管理,再結實的門也能被撬開。

  “哎呦我草……麻子不叫麻子你叫坑人啊!”曲臂、馬步、彎腰,雙臂一較力兩腿猛蹬!洪濤打算先來個力拔千鈞,如果打不開再用結構掃描裝置去找氣密門的鎖閉機構。沒想到這扇門在空間機甲的托舉下顯得屁輕屁輕的,差點把老腰閃了。

  “咦,這里還有氧氣?!”門里面是個丁字路口,三條黑乎乎的通道分布在左中右,還沒想好走那條,空間機甲上的傳感器就有顯示了,里面不再是真空,空氣成分有點復雜,尤其是氧氣含量不低。

  本來已經邁出去的腳馬上就收了回來,空氣肯定不是自然來的,在分析完成分之前還是謹慎點好,如果雜質不多就說明建筑物里沒失去能源供給,很可能是個陷阱!

  “有機物塵埃過多……”很快空間機甲的分析結果就出來了,從成分上看已經不適合新伊甸人生存,雜質也比較多,至少說明建筑物里的空氣過濾系統已經很久沒工作了。

  但有個數值又讓洪濤產生了警覺,一般來講只有居住空間站的空氣里才會富含有機質塵埃,其它類型的空間站沒有那么多人生活,不會產生太多有機雜質。

  可是這座建筑物怎么看怎么不像居住空間站,體積太小了,頂多能住萬把人。要知道建造一座居住空間站的成本是隨著體積和容量呈線性下降的,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

  新伊甸人的居住空間站隨隨便便拿一個出來都是千萬級別的,如果放到各國的主要星系里,不上億都不好意占據一塊空間,太浪費。

  洪濤倒不是怕里面有活人,能在這種空氣下活著那就不是人了。但不是人也挺可怕的,萬一里面有堆怪物,比如喪尸啥的,自己怕是對付不了。

  電影里不都是這么演的,一座廢棄已久的空間站或者一艘飛船,宇航員貿然進入,結果被喪尸包圍,就算有主角光環,那也得弄一身傷。

  “……啟動雙模式進行結構掃描!”這時就得靠空間機甲了,它不光是用來維修的,還有救援功能,比如紅外線和生物識別系統。只要這座建筑物內部沒做過特殊屏蔽處理,幾十米之內但凡能喘氣的立馬現行。

  “真變態!”掃了一圈結果并不樂觀,不是說發現了什么,而是這座建筑物內部的結構材料居然也有屏蔽功能,雖然比不上外殼那么強,也把機甲的掃描范圍大大壓縮了,只能勉強穿透一面墻。

  不管能不能看遠,有了掃描結果總算不至于兩眼一抹黑了,洪濤決定還是進去看看。不過在走進這道門之前還得留個后手,比如遙控那具先進來的機甲頂在氣密門下面,防止這玩意突然受控落下來切斷退路。

  空間建筑物并不大,像半個鐲子,直徑差不多一公里,厚度不到百米,兩頭各有一個凸起。它的內部結構也比普通空間站簡單,沒那么多上上下下的通道,倒是隔不遠就有一個差不多模樣的平臺,全部用氣密門與外部隔絕。

  半環形的主通道里也設置了不少氣密門,有的關閉著有的敞開著。由于洪濤進來的氣密門沒有關閉,內外產生的壓差形成了比較強烈的氣流,空氣隨之稀薄了起來。

  這倒讓洪濤稍稍放了點心,自己穿著空間機甲呢,即便在外太空里也能毫發無損。假如這里真有生命體,只要它需要呼吸,不管是氧氣還是氫氣,只要再放一會兒就啥都沒了。

  “看樣子應該是座工廠……”沿著通道一直走到了盡頭,洪濤才看出點端倪來。其中一個凸起的建筑物應該是熔煉爐,和在V2空間站見到的大同小異。

  既然有熔煉爐,那不是礦物處理廠就是制造工廠,以熔煉爐的規模估計,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可到底是不是呢,還得去下面一層看看,上面這層不像制造車間,更像是成品輸出的地方。

  “我草!這得算深入虎穴了吧,老子居然摸到了自律無人機的母巢里……天靈靈地靈靈,王母娘娘快顯靈,都是死的、死的、死的……”果不其然,剛從通風井爬下去,腳還沒占地呢,洪濤就出了一后背冷汗。

  放眼望去,下層空間里全是各式各樣的機械臂、零件和半成品,要問造的是什么,說出來能嚇死所有新伊甸人,居然是一架架自律無人機!

  雖然這里的自律無人機看上去比加速軌道附近的同類干凈的多,不再像一堆破銅爛鐵的集合體,可是它們怪異的造型如出一轍,就像是乞丐脫掉了乞丐服露出了本來面目,但還是個乞丐。

  很快洪濤就得出結論,這座建筑物是個空間工廠,專門用來制造自律無人機。護衛艦以下級別的就在車間里組裝完成,超過這個體積的則采用模塊化生產,最后把半成品一塊塊運到上面的平臺,在外太空里組裝。

  這可不是洪濤亂猜的,有一堆無人機模塊已經造好了,正整整齊齊的放在上層平臺。旁邊還有類似機器人的設備,看樣子是要進行組裝作業。但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突然中斷了,就這么原封不動的擺了不知道多久。

  即便是一堆模塊,洪濤也能明顯看出成品的大致模樣和體積,要是沒有自己想象不出來的黑科技,空間工廠內部肯定容不下這么大的飛船,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太空里組裝。

  “不是吧……還有這么大的引力子能量核心!”制造車間再下一層才是這座空間工廠的精華部分,能源核心、燃料倉庫、生活區、逃生艙一樣都不少。洪濤挨著個的搜索,大多數設備看著眼熟卻不知道是啥,直到進入能源核心艙里才總算懂行了一回。

  從星形排列的六個柱形容器看,技術和新羅馬聯邦生產的引力子發生器沒啥大區別,燃料倉里的氦氫氧同位素燃料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可是這里的發生器體積有點大,直徑得兩米多。

  新伊甸人的大功率能源供給主要來自三種模式,聚變發生器、引力子發生器和反物質發生器。前兩樣都需要燃料補充,后者理論上需要,實際上加注一次基本就一槽爛了,更換燃料比新造一臺還難。

  聚變技術的歷史最古老,早在2000多年前,第一批太空飛船和空間站就是利用聚變技術制造出來的,至今為止烏魯克共和國的飛船依舊在使用聚變能量核心。

  使用成本低、建造技術成熟、能量輸出曲線平直且穩定高效是聚變發生器的優點,但這種相對古老的技術也有比較大的缺點,體積大、容易失控。

  聚變發生器需要很龐大的冷卻系統來確保內部的富勒烯磁環不被融化,一旦冷卻系統遭到破壞又無法及時修復的話,那這玩意輕則燒毀一艘飛船或空間站,重則就是一顆大氫彈。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