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十六 正合我意

  “你們這些廢物,快射死他。”

  右側百夫長與死去百夫長關系極好,眼見箭鏃沒入顱骨,白色腦髓都出來了,就是送到城中大夫那里,也是回天乏術,登時,惱怒成羞,對著麾下就是一通斥罵。

  城墻居高臨下,本就占著有利地形,兼之人多勢眾,百多人是公孫瓚軍中的騎兵,后來因白馬義從盡滅,公孫瓚可用戰馬少了許多,急于防守,疏于進攻,大半的人充做步卒,騎兵向來有騎射的技能,公孫瓚以騎兵雄踞,不管是騎兵營,還是后備士卒,都要能拉弓射箭,至于箭術如何,便沒有什么衡量的尺度了。

  除了神射手,圖謀一擊致命,其余的諸如投擲短矛,弩箭,弓手,所致只要落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求能有多精準,公孫瓚訓練士卒時,在遠處畫一個圈,騎行時能射入圈中,即是能用之人,即是精兵強兵。

  是以,不管是嚴綱,還是卜虎,都精通箭術,尤其是卜虎,連公孫瓚都自嘆不如,嚴綱死去,才被公孫瓚重用。

  這次卜虎領軍出征,公孫瓚允諾了七百士卒,卻是沒有配以坐騎,卜虎在漠北,與鮮卑騎兵有過混居,自信有一千騎兵,可蕩平幽州西部不服之眾,連趙云那般救過公孫瓚性命的都被壓去輜重營,卜虎有什么資格能讓公孫瓚另眼相看。

  沒坐騎就沒坐騎吧。

  木質的弓箭不受限制,卜虎隨軍帶了一些。

  幾次伏擊的時候,起了一些作用,自從得了馬倫的軍械,卜虎就再沒有在弓箭上投上更多心思。

  如今,劉和來納降,倒是有了用處。

  殘余的箭矢沒有許多,臨時征集,制作也沒太可能,幾捆沒有用完的箭矢,分到一百多人手里,不過三四支。

  看城下木盾將劉和嚴嚴實實的遮掩住,想是早有了防備,剛才的一通亂射,沒有絲毫效果,死了一個頭領,剩下兩個頭領又在發怒,弓箭手也只好再取過箭矢,準備下一輪亂射。

  反正也是臨時起意,手里就剩下一兩支,射完了算是對上鋒有交待了。

  射中射不中不是什么要緊的事兒,這氣勢上,可是絕不能弱了半分。

  太史慈站在遠處,一手握著巨弓,看到城墻上守卒動作,沒有絲毫要躲閃的意思,向一旁斷然喝道:“仲業,可敢與我同戰!”

  劉策本握著一方木盾,轉頭間看到尾敦正以一個及胸高的櫓盾,抵在劉和身前,給劉和增添了一層防御,看櫓盾極為厚重,也只有尾敦劉沖這般雄壯之人,才能提在手中,運轉自如。

  雖然與尾敦接觸時間不長,劉策知尾敦對劉和的安危,比鮮于輔看的更重,不然,鮮于輔也不會放心尾敦只身前來,眼下不便示以口舌,劉策身形一轉,手指在尾敦腕間輕點,以巧力震開尾敦手掌,另一只手接過尾敦櫓盾,再將木盾依著尾敦的小腿靠下,道了一聲“得罪了”,便疾跑出盾陣外。

  身后,尾敦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當著劉和的面,臉色漲的通紅,怒道:“你這廝…..”

  余下的話還未說完,被劉和拉住,笑著望著劉策和太史慈,道:“你看這二人,才是萬軍之中一往無前的英豪模樣,尾敦,在這里隨我看著,對你以后會有益處。”

  劉策速度極快,三兩步魚躍到太史慈前側,一手舉起櫓盾,遮在身前,笑著看向太史慈,道:“今日天色正好,子義兄相邀,我怎會不戰而退?”

  耳聽著“嗖嗖”的飛矢,劉策左手握著櫓盾,輕巧的左右晃了幾下,兩人寬三指厚的櫓盾,在劉策手中如若無物,不過片刻之間,櫓盾的一面插上了七八支箭矢,劉策此時才回過頭,看著城墻之處,聲調提高了幾分,笑道:“就是這點本事,若是被無名之輩傷了,豈不是惹人恥笑。”

  也不回頭,劉策空出的右手向太史慈打了幾個手勢。

  太史慈知劉策意在挑起方城上士卒的怒氣,試圖引出剛才躲起來的兩個百夫長。

  擒賊擒王,此戰可定。

  方城上的守卒,見劉策和太史慈四周插了滿地的箭矢,命中率差了些,不過也有十幾支落在了櫓盾上,太史慈和劉策毫發無傷,守卒的心思不止作何想。

  不過,方才下令的百夫長,清清楚楚的聽到了劉策赤裸裸的嘲笑,還是當著自己下屬的面,今番丟了這個臉,以后還怎么耀武揚威?

  這能忍?

  肯定忍不了。

  百夫長臉色變成豬肝色,想了想,還是從身旁的士卒手中搶過一個頭盔,戴在頭上,才爬在墻垛后,探著腦袋看著太史慈躲在櫓盾后,有所安定,站起身,以污言穢語回敬。

  軍中之人,若是不會幾句辱罵俚語,罵得不精彩,可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聽到百夫長的聲音,太史慈確定了方位,向劉策一點頭,劉策立刻將櫓盾放下一尺高的間隙,太史慈早已拉滿的弓弦松開。

  罵了兩句,心潮開始澎湃,逐漸進入狀態的百夫長,看到太史慈的瞬間,心中一個冷顫,只覺得身形無法動彈,一個黑影由遠至近,直向眼前飛來,尚未想起回避姿勢,就被箭矢自口中入,穿腦而出。

  太史慈也未停歇,手間的動作快捷倫比,拔箭,拈弓,松手,毫無拖沓,直若是行云流水,又富有爆炸性的張力,讓身后身前的士卒看的有些發呆。

  眾人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怎地也沒有想到,箭術竟然還有如此玄妙的境界。

  又是一聲徹響,第三支箭應手而出。

  方城之上,尚且驚嘆于另一個統領死去的士卒,還未回過神,箭矢從其中一人喉頭穿過。

  太史慈射出第四支箭矢,耳聽得身旁突兀響起一聲呼嘯,定睛一看,卻是劉策放下了櫓盾,自身后摘下黃木大弓,也射出一箭。

  隨著城墻上一聲慘叫,想來是劉策箭矢命中了。

  太史慈心情正好,朗聲笑道:“仲業,既然有如此機會,也好教我們兩人比一比箭術。”

  劉策將櫓盾重重的砸進地面,笑道:“怎敢與子義兄相比,只是見子義兄如此豪氣,胸中激昂,為子義兄壯壯聲勢罷了。”

  太史慈大笑道:“哈哈,快哉快哉,正合我意。”

  話音剛落,被嚴嚴實實擋住的劉和高聲道:“你,你,你們幾人,快去給仲業和子義拄盾!”

  立時,便有四人以上下合掩之勢,移到劉策和太史慈身前。

  太史慈望過去,正看到劉和點頭,向太史慈示做寬慰之意,道:“劉和力不能及,便在此處,看子義與仲業震懾宵小。”

  大凡射手,目力極好,太史慈已從城墻上弓箭手連發的速度和動作看到,城墻之上,已經沒有多少剩余箭矢。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眼下正是氣勢如虹,再以箭術壓制,方城守軍士氣定然萎靡,太史慈有氣象加身,就算是沒有櫓盾,也自信可在短時間內挪轉,避開飛矢。

  太史慈沒有想到的是,劉和不顧安危,分出護衛來援手。

  “不必,世子,且看某家手段。”

  言罷,太史慈腳下靈動,向右側疾馳,奔跑之中,間或射出一箭,這等身形不穩,比之原地不動難了許多,只是太史慈弦響一次,城墻之上,就有一人應聲倒下。

  劉策看到太史慈向右,也向左奔行,如太史慈一般,腳下沒有停上半分,手中始終沒有閑著。

  二人速度太快,方城上的守卒大半沒有了箭矢,剩下箭手只能隨著太史慈和劉策身形而動,試圖瞄準射殺之,只是最先的幾人,還沒有抬起手,就被箭矢洞穿了身體,剩下的慌亂間,那還有什么準頭。

  但出一箭,立死一人。

  十箭之后,方城之上,再看不到一個人影,似乎莫大的城墻空無一人。

  此時,還守在方城城墻之上的士卒,都不是蠢貨。

  敢露頭的蠢貨,都倒在了地上。

  眼見城下兩人,箭無虛發,這箭術,簡直是聞所未聞,都過了好一會兒了,人家毫發無損,自己這邊,死了兩個統領,幾十個伙伴橫死當場,都是一個腦袋兩只手,不比別人多出些什么,能射死同伴,自然也能射死自己,之所以沒有死,大概是因為運氣好那么一點點。

  這些人原本就不是公孫瓚的死忠之士,談不上什么以死效力,心思靈巧之人,早躲了起來,生怕被盯上。

  旁邊的人一看,好嘛,什么事兒能有自己的命重要,也依樣學去。

  如此一來,原本無力還射的守卒,從一百人,變為五十人,再變為二十五人,最終,所有人都縮在城垛下,就是腦袋,也不敢露出半點。

  城中三個裨將軍,受到卜虎提拔,跟能力武藝沒有什么關系,單純是卜虎覺得很合脾氣。

  這幾日卜虎不在城中,狐假虎威,借著公孫瓚號令,三個裨將軍在方城作威作福,日子過的,實是入軍以來最舒爽的,是以剛才劉和招降,余人只當作笑話,

  昔日兩個同僚睜大著雙眼,猶自死不瞑目,在剩下一人心中,想的多的不是報復,而是覺得沒人爭權,以后就一家獨大了,抬起頭看到士卒都縮著身子,跟自己一個慫樣,裨將軍怒道:“他們才幾人,咱們兩百人,城上被城下壓制,你們,你們怎么對得起公孫將軍。”

  平日有許多士卒對三人竊居高位不滿,這個時候,露頭就是死,絲毫不在乎裨將軍,有士卒陰陽怪氣哼聲道:“有能耐,將軍大人去城下捉了他們,烏龜一樣縮起來,算什么本事?”

  “一百多人,來攻城,將軍還是想想,倘若主將回來如何交待。”

  “就是,要是算上城里的守衛,我們都有一千多人了。”

  “可是,那兩人箭術太準了,誰敢露面啊。”

  有一人起了頭,閑話就再也止不住了。

  裨將軍聽麾下人奚落,知平日有卜虎壓著,不虞有私,這時再說些什么,只會是自討沒趣,不過,想起士卒說的,方城的守備也有許多戍卒,若是借他們之手,定能出城以眾取勝,不管城下自稱劉虞兒子的人是真是假,捉了去,也是一件功勞。

  念及此處,裨將軍冷眼看過方才不負從之人,叫過幾個心腹之人,拾階而下,匆忙向城中走去。

  不顧尾敦阻攔,劉和透過縫隙,過了好一會兒,看到城上也沒有任何動靜,神色有些著急,道:“劉策,他們,他們這是怎么了?怎么還沒有出城?是不是我離得太遠了?”

  連續拉扯滿弦十幾次,劉策手臂有些發澀,還是提著黃木弓,劉和著急,劉策心中也是忐忑,身旁太史慈時而環顧上下,想來心神也是不定。

  以身做餌,是劉和主動提出來的。

  以眼下的軍力,強攻方城,是不智之舉。

  不過,劉和已經沒有了任何選擇。

  今日一早,小黑探路回來,得到了一個突兀的消息。

  麴義敗了。

  沿途之上,小黑見到潰兵追逐商販,潰兵畏懼乞命,說是負責西路的防兵,因麴義被公孫瓚擊敗,才四散潰逃。

  小黑不知真假,不過,小黑知道這消息的意義,彌足重大,立即報于劉策。

  不管是戲忠,還是劉和,聽到小黑回報,都極為愕然。

  此時,兵發方城,有幾個方案可以選,并非一定要拿下方城,只要告知幽州諸地劉和歸來,這個訊息即可。

  倘若麴義真的敗了,公孫瓚再無束縛,就要與劉和一軍兵鋒相見了。

  方城的位置,就變為的極為重要。

  方城以西,是燕國的領地,向北,是漁陽郡,西北處,則是上谷郡。

  上谷郡如今匯集了大量流民,哪怕王烈賢能,也只能勉強應對,根本經不起戰火滋擾。

  昨晚戲忠定下以燕國為根基,借助護鮮卑校尉邢舉的兵力,與公孫瓚交戰,莫說是此時劉和沒有進入燕國,就是入主了燕國,沒有一年的休整,也難以維持燕國穩定。

  而方城,路縣,國安三城,可作為公孫瓚的跳板,直接將燕國暴露出來。

  或許麴義兵敗,公孫瓚會乘勝追擊,驅兵南下,顧不上劉和事情。

  只是,兵事乃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怎能寄希望于敵人的不作為?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