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趙府井,秘密基地深處。
“他們這樣分走你的氣運,太無恥了吧!”
姜心悅一副惱羞成怒的姿態,氣的來回踱步,小臉上滿是憤怒導致的紅暈:“而且從那個李智倫身上取下來的素材標本,都沒分配給我……們。”
崔尚煥也就算了,畢竟那是個精神韓奸,無腦華吹。
李智倫來一趟華國,就恢復到了壯年的全盛時期,雖然遠遠不如大教皇菲尼克斯和張千秋宗師直接回歸少年的大機緣,但也足以讓人眼紅。
女人對于外貌年齡變化是最敏感,最關注的。
通過這件事,她覺得,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著星球蓋亞意識,氣運管理員。
那么,祂一定是個類似計算機的存在,沒有自主思維能力的弱AI,需要強化,需要改造!
對于小學妹的打抱不平,顏安青只是微微一笑,溫聲道:“李智倫在韓國,也算奢遮人物,來這邊吃點苦頭,敲打一下也好。”
“況且,氣運是分不薄的。”
“所謂氣運,在于聚集眾人智慧和力量。”
“越多人認可你的理念,愿意按照你的想法去走,你和認可你的人,氣運就會越來越強。”
說到這里,顏安青止住了繼續傾訴的念頭,話鋒一轉:“當然,這些話只是我個人理解,觀點里面摻雜了許多主觀情緒,你如果不認同,可以當做胡言亂語,不用放在心上。”
實際上,本來姜心悅覺得他說的好有道理,卻總感覺有些不對勁的地方。
顏安青補充了一句之后,學妹卻下意識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粉色鏡框,遲疑地點了點頭:“你的理論,的確更符合實際情況,仔細想想,歷朝歷代,都是老百姓認可的潛龍,才能登臨王座,戰勝一切宿敵。”
“唐太宗李世民不是也說過嗎?‘百姓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現在看來,已經完全契合你的這套理論了。”
話音落下,顏安青并未立刻開口接話茬,而是靜靜等候了一會兒,留給姜心悅思考的時間。
片刻后,他才輕笑道:“古代時候,那些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受教育程度不夠。”
“像管理學這種屠龍之術,都被文人把持,接觸不到學習的路子,他們就開始胡亂冊封一些各懷心思的大將軍、國師、元帥。”
“像這種,老百姓心里不認可,表面上不說什么,私下卻當成笑料,這才叫自毀氣運。”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有一套自己的章程,按規章制度行事,才是煌煌正道,大家氣象。”
“所有人朝著一個目標,一個理念,齊心協力,共創輝煌,氣運只會相互激發、加持、補充,悠久綿長。”
說到這里,顏安青瞥了眼時間,眉梢微挑:“我去實驗室了,改天再聊。”
在他的認知中,現在的華國,就是氣運最熾熱的時刻,猶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卻還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嚴格意義上講,全球各國,在大時代中,都有機會更進一步。
甚至是兩步、三步、四步!
大風已至,除了賴在地上不肯走的,都會乘勢起飛。
“……”
姜心悅沉默地思考著兩人剛才的對話。
當她回過神來,發現顏安青已經離開了宿舍。
偏著小腦袋稍加思忖,她登錄上自己的微博,將兩人剛才的對話整理了一下,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來。
她和顏安青不同,沒有那么特立獨行,偶爾也會發兩篇群眾不明覺厲的非關鍵性邊緣研究論文,配合宣和科跟廉貞科的工作。
“這里是我和一位不能透露全名的顏姓師兄的對話。”
“關于氣運的話題——只能稱之為猜想。以我目前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素養,暫且無法論證其真實性。”
六個小時之后。
實驗室里的顏安青放下手中燒瓶。
視野邊緣,擠出了小熊貓的身影。
“這次,會是誰帶來的成就?”
顏安青下意識地翻閱了一下意識庫里的角色資料大全,注意力多分散在那些被自己評定為“英”、“豪”、“梟”的人物身上。
這就像是抽獎,即時回饋獎勵機制。
能給自己帶來一種期待感、養成感和滿足感。
小熊貓又變成了慢吞吞的模樣,仿佛之前那次的雷厲風行只是一場幻覺。
它懶洋洋地揉了揉肚子,吹出一連串文字氣泡。
“恭喜玩家獲得成就——扭轉概念。”
“你重新定義了‘氣運’這個詞匯,以自身主觀意愿,強行扭轉了它原本的意義。”
“你試圖以這個概念,誘導世人走上你所安排好的道路。”
“當前主線任務完成進度:29/30。”
看到這里,顏安青唇角微微上翹,笑意在銀眸之中化開。
顯而易見,這是學妹姜心悅為自己帶來的成就了。
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對李智倫的改造,沒有收割到任何成就,是魔改過程太過保守,讓他保留了過多的人類體征,不夠顯眼?”
“還是說,‘狼人’的話題熱度比吸血鬼略遜一籌?”
“狼人改造計劃,暫且延后。”
“目前沒有能夠分配給它的時間和精力。”
顏安青眼眸之中浮現出一抹思索之色:“扭轉概念這個成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還算不錯。”
距離主線任務第三環完成,只剩一個成就!
顏安青并不為此感到急迫、焦慮,只是按照最初就定好的魔改世界計劃,安步當車,一點點填充細節,執行好每一個步驟。
三周后。
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新聞記者們,齊聚瑞典文學院。
新聞發布會上,瑞典諾獎評議會宣布了這次的諾貝爾各獎項候選人/候選團隊名單。
大多是三選一、五選一,候選人競爭并不激烈。
最具爭議的,就是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了。
候選人名單列表長的出奇,讓人目不暇接,看的滿頭霧水。
沒能能搞清楚諾獎評議會這次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
公布出來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名單上,寫著一連串的名字。
東瀛木下憐雨,美利堅喬伊斯·格里芬,華國顏安青,俄羅斯約翰·克里斯洛夫,印渡雷納·瑞迪,德國諾伯特·安東尼,法蘭西加斯頓·路易斯……
有個人提名,也有團隊提名。
細細數下來,足有八十多個。
這不符合既往規律。
通常在四月份,評議會就會通過初選,把獲獎者候選人名單壓縮到十五至二十人之間,五月底又會繼續壓縮,六月份出的最終角逐名單,最多只有五人。
這次……
情況有些不同。
名單上每一名科學家,都做出了劃時代的科研成果。
每一個人拿著他們的研究成果,回到過去,都是改變世界的人物,都有很大概率獲得諾貝爾獎。
實在難以決斷。
現在,這群人同臺競技,最終只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能夠戰勝群雄,摘取最終的榮譽冠冕。
覺得沒白來一趟的記者們,第一時間將這份名單傳回國內,寫上各種引人注目的標題。
震驚!本屆諾獎最終提名者數量破百人!
諾貝爾有史以來最激烈的競爭!
最高榮譽,究竟花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