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761章 封禪

  “那幾位,究竟想做什么?”

  龍虎山中,幾聲嘆息,幾聲驚疑。

  十數位道人,在一座不起眼的小觀中圍爐而坐。

  香煙裊裊,氤氳如霧。

  十數位道人,或老或少,

  最年老的發齒稀疏,如風燭殘年。

  最少的竟如垂髫童子,看起來年不過十,十分稚嫩。

  但其間眾人,神色間似乎隱隱以這一老一少為首。

  一個中年道人發出疑問,他雙目之中,仍殘留著驚悸之意。

  那是在昨日見到那場爭斗之后所帶來的,不僅是他,在座的人中,還有天下許多修士,都是一樣。

  “此蛇妖,乃大道造化,天地所鐘,關系超脫之機,那幾位出手爭奪,也是必然,只是……”

  只是不該在此時,更不該如此草草收場。

  他沒有繼續說出,不過在場之人都知道,也都存了同樣的疑問。

  另一道人望向隱隱坐于眾人之首的二老一少:“三位真人,是我道門宗領,不知有何見教于我等?”

  這二老一少三道,居中一個老道,神態閑淡,閉目不語。

  左首一個看上去最為老邁,發齒都已稀稀疏疏,一張枯皺的老臉上,滿是苦澀之色,也不言不語,一雙渾濁的老眼往向前方,滿目空洞,也不知在想什么。

  只有那垂髫童子看了兩人一眼,見他二人都沒有出言的意思,便張口發出稚嫩童音:“爾等做何計較?”

  眾道面面相覷,略微猶疑,才有人小心道:“葉真人,唐皇下詔,我等需遣門人充軍,如今朝廷強勢,我等也不得不遵,”

  “只是門下弟子雖已遣出,可我等……仍是心中不安啊……”

  另一人接口道:“不錯,朝廷雖勢大,畢竟也只是人間凡俗,如何能與天相抗啊?”

  “我等被逼如此,屆時若真進兵天界,上天震怒,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啊?”

  這句話正中其的,說出了所有人的擔心。

  不僅是在場之人,天下各門各派,只要是“有識之士”,就都是相似的想法。

  大唐再厲害,再強勢,那也不可能是“天”的對手。

  哪怕得逞一時威風,最后也必然是難逃覆滅之虞。

  自當日天下正道威逼金山寺,反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法海弄得灰頭土臉。

  大唐又趁機展示了一下肌肉,天下人都明了了大唐的態度。

  要么服從,要么,大軍壓境,名山遭劫,法統覆滅。

  何去何從,誰都沒得選。

  但是,雖然迫于大唐威逼,不得不屈服。

  但大多數宗門也仍然抱有幻想,不過是暫時屈從。

  心里卻未必沒有存著日后看唐廷笑話的意思。

  畢竟,人,如何與天抗?

  只是,昨日爭斗,除了令一些人驚懼、疑惑之外,也不乏有人對未來局勢再次動搖。

  “我觀昨日出手的大師,竟能與那位相抗衡,若是所料不錯,這位大師應該就是朝廷那位一直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帝師,”

  一道遲疑道:“這位帝師既有此能,那人間……倒也不是沒有勝算吧?”

  在場之人,已是天下道門中最頂尖的那些人。

  別人不知道,但他們卻對于昨日出手的幾位,都大抵心中有數。

  “不得不說,這位帝師,一身修為神通,確實驚天動地,不過……”

  一人搖頭嘆道:“爾等豈能忘記,九霄之上的那位,又哪里是這般簡單?那可鎮壓萬古的存在啊……”

  眾人聞言,心中本升起的一絲熱切,又沉了下去。

  說實話,他們的本心,還是希望大唐伐天之舉,可以成功。

  畢竟,別人不知,但他們屹立在天下道門之頂,身后宗門又俱是千年名門,傳承久遠,知道的天地間的隱秘,又非一般人可比。

  照說,天帝統御三界,天地有序,不說令人人安樂,卻也沒有什么禍亂,總比上古之時,天地蠻荒,妖魔四起,人間無序強太多了。

  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好的。

  人間國度,還不是要受天子統御?

  只不過是天子頭頂多了一個爹罷了。

  王朝天子想反,還情有可原,他們又有什么理由?

  事實卻是,但凡是知曉內情者,都會有不甘之心。

  因為天帝雖統御三界,實則這位天帝眼中,根本從來就沒有三界。

  這整個天地,其實對祂來說,都只是一個牢籠,當然,也是很多人的牢籠。

  三界,權力,都不過是祂用以打破牢籠的工具。

  說起來,這位天帝確實不愧是能鎮壓萬古的三界之尊。

  天地為牢籠,祂便反過來讓天地為己用。

  汲三界之氣運,以圖破開天地束縛。

  實際上,萬載以來,天地間就幾乎沒有真仙出現過。

  天界那些仙官,與其說是仙,不如說是神。

  別人不清楚,他們清楚不過。

  萬載以來,他們宗門先輩,無數人心心念念得道成仙。

  有朝一日,終于得登天梯,上了仙界,受天帝冊封。

  卻發現自己以為的仙途之始,卻是窮途末路。

  仙職在身,卻道途盡斷,幾與傀儡無異。

  不得不說,可笑之極。

  這便是他們這些人,明明有著成仙的修為,甚至有一部分比一般仙人都要強大,卻始終未登仙了道,隱匿人間的道理所在。

  因為天界氣運,早已把持在天帝手中。

  想要成仙,可以,卻只能成天帝之仙,而非真正逍遙天地間的真仙。

  成了天帝之仙,這些在人間成宗做主,能開先河法脈的人杰之靈韻氣運,就盡數歸于天帝之手。

  幽冥地府,原本也為天帝手下六中仙曹所掌,三界六道,生死輪回控于其手。

  而人間,也是天下分合,王朝更迭,禍亂時有。

  在唐之前,歷朝歷代,皇帝天子,年年皆要祭天朝貢。

  祭的什么?貢的又是什么?

  難道天上仙神,還缺你人間凡物不成?

  自然不可能。

  如此種種,皆是氣運所系。

  天,要的是氣運。

  氣運之說,虛無縹緲。

  三界之中,能觸及之人,無不是最頂尖的存在。

  他們這些人間修士之所以得知,也不過是先輩遺澤。

  少數的幾個,也不是不能感應到天地間,冥冥之中,有無形之物在流失。

  那位天帝的道,分明是以三界為代價,成就其超脫之道。

  葬天,葬地,葬盡眾生,那位也不會有半點遲疑,這便是祂的道。

  沒有人能容忍。

  “是啊……”

  “鎮壓萬古……”

  “如何能敵啊?”

  眾人哀嘆。

  “唉,不是我等不想共襄盛舉,實在是天意如此,祖脈宗法,實不容有失。”

  “不錯,唯今之計,也只靜觀其變,左右我等也要赴龍華仙會,”

  “也不知那位娘娘是何意,龍華仙會之時,竟與唐皇得舉祭天之事同在一天,”

  “但也正好給我等留下余地,去赴那龍華仙會,至于人間之事……不如且待祭天之后如何,我等再行打算?”

  “不錯,如此方為正道,那唐皇再霸道,也不能不給那位娘娘面子,阻我等赴會吧?”

  “對對,正該如此!”

  群道紛紛贊同。

  既然左右為難,不妨暫觀其變。

  去赴龍華仙會,誰也說不得什么。

  沒準,這還是那位娘娘的意思。

  畢竟那位娘娘是道主座下弟子,也是道門中人,不忍人間修士、諸多道統蒙難,才故意如此,尋了個由頭,加以庇護,也是情理之中。

  眾人振奮,上首三道,卻神色未曾變化。

  那年齒稀疏的老邁道人,神情苦澀,兩眼空洞依舊。

  閑淡老道雙目未睜。

  只有那如垂髫童子般的道人,微不可察地搖了搖頭。

  他心中有感,這些人,恐怕不會如意。

  想要隔岸觀望,兩頭作注,哪里有這般便宜之事?

  除非那位娘娘真有庇護之心,但可能嗎?

  “這幾個家伙,到底是個什么意思?”

  已經回到長安,坐鎮皇城的陳亦,也自言自語地發出了一樣的疑問。

  以他的層次,很輕易就能看出,昨天那個出手的存在,除了最些發難的那只老蜘蛛,也就是妖族之王法螺天蛛,并沒有一人是真的想要搶奪白蛇。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有天帝在,任誰想要明搶白蛇,都是癡心妄想。

  也只有那只老蜘蛛不知道犯了什么失心瘋,才會在這種時候出手。

  那日突然出線的七彩絲線,便是這老蜘蛛的蛛絲。

  那位呂純陽,也不知道是什么操作,看樣子,竟然有相助白蛇和大唐的意思。

  至于天帝……

  陳亦本以為,天人之戰前,那位天帝不大可能會動手。

  可祂偏偏就出手了,而且還有點虎頭蛇尾,竟然因為紫虛元君一句話,就放手了。

  陳亦大概能猜到幾分。

  祂十有,是在出手試探。

  不是試探大唐,更不是他陳亦,而是試探他身后那位莫須有的地藏王佛。

  只是大概是陳亦的修為手段,都超出了他的預料。

  當日若真是不依不饒,恐怕鬧起來的動靜就大了,不符其所需。

  所以在紫虛那婆娘一句話后,就順勢退了去。

  說起來,還有紫虛元君那婆娘。

  擺明是要跟他作對啊!

  竟然把龍華仙會了放到驚蟄之日,分明是想拆他的臺。

  陳亦忍不住磨了磨牙。

  這個死婆娘,得罪佛爺,還以為可以坐山觀虎斗,看戲不成?

  到時舊賬新賬,都得跟她清算清算。

  現下倒是沒空理會那么多。

  封禪之日,已經不遠。

  他雖然喜歡當甩手掌柜,但這段時間也有不少事情,需要他親自處理、準備。

  別說跟紫虛老娘們算賬,那些暗藏的騎墻派和反骨仔都沒空去理會。

  只有待來年驚蟄封禪之時,這些家伙才會知道什么叫后悔。

  短短數月,也不過轉瞬即逝。

  時至驚蟄,春氣萌動,萬象始新。

  東岳泰山,為五岳之一。

  歷來為百姓尊崇,帝王告祭。

  自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

  長此以往,此神山峻岳,似也更添了幾分神異靈韻。

  正值驚蟄之時,泰山處處皆是生機盎然。

  只是在那盎然生機之中,不知何時,聳立起一座座樓宇宮殿。

  雄山峻岳之間,斗檐飛翹,柱臺隱隱。

  青蔥之中,有琉璃生輝。

  流水潺潺,有仙宮倒映。

  泰山腳下,周遭村鎮,以往少有人至。

  如今卻是人流不息,摩肩擦踵。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行了,別發騷了,就你,還想會當凌絕頂?呸!”

  “連泰山都上不了,你,你,你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別人覽的小山……下的一粒沙塵,全都是垃圾!”

  人群之中,時不時傳來古怪的對話。

  卻也沒有人覺得有什么奇怪。

  “嘖嘖,你是沒瞧見,前幾天那陣仗,乖乖,嚇死個人吶!”

  “綿延百里的軍隊,個個都是三品以上,我的媽媽啊!”

  “可惜,泰山已經被封鎖,誰都不能靠近。”

  “我聽說,現在不止泰山,五岳全都已經封鎖,只有得到大唐邀請的人才能上去。”

  “咱們玩家之中,除了那幾個界主,還能有誰有這資格?”

  “算了,咱們就在下面,搖旗吶喊,等著那些大人物雨露均沾,漏下一點,能讓咱們跟著喝點湯就心滿意足了。”

  從泰山腳下,一條如同白玉鋪就的御道,綿延上山。

  如同登天之階,直入茫茫云煙之中。

  沿途天階兩旁,每隔五步,便有披堅執銳之士站立,森嚴威重。

  人皇已率文武百官,登階而上。

  行至一圓丘祀壇之前。

  此壇,是高宗之時,以五色之土壘建。

  名為“封祀”,為當年祀天之所。

  此時卻已改建,多立碑文。

  碑上所刻,是人族歷代帝王、將相人杰。

  人皇率百官所祀,實為人族先賢。

  祀過先賢,又登天階,分別于“登封”、“降禪”兩座壇前,祭過天地。

  主祭之司,所誦禱詞,卻與以往盡皆不同。

  天非天,地非地。

  祀的是萬物之母,生養之恩。

  又正式禱告天地,去除天子之稱,立人皇之位。

  這祀未終,泰山頂上,頓時風云色變,雷霆怒吼。

  直似天地震怒。

  人皇李誦與百官仰頭望天,神情堅毅,未有懼色。

  李誦一身冕服,腳履赤舄,腰系佩綬,手執玉圭,頭戴平天冠,一步步踏前,登上山巔新建的高臺。

  振衣執圭,高聲宣念:“今,人皇李誦,代天,封……”

  “轟隆隆!”

  言語未落,雷霆炸起,連大地都在顫動。

  山下聚集之人,紛紛驚悸高呼。

  泰山之上,更是如天威臨身。

  壓得百官萬軍,身子都猛地一矮,幾乎要躬身屈膝,難以直起。

  李誦臉上血潮涌動,猛地撤下腰間佩劍,重重地在地上一頓,高呼:“人道永昌!”

  “大唐萬勝!”

  “人皇萬歲!”

  “人道永昌!”

  百官萬軍齊聲高喊,聲震云霄,竟驅散了重重黑云,漫天雷蛇……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