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52章 賤人的最高境界

  也算過過黑老美的癮,這兩部現實題材讓丁誠體會到美國和韓國的不同。

  “賽車類型?”

  半個月后接到一個劇本,居然是少見的純賽車題材?

  名字叫極速車王,也是改編自歷史真實人物發生的故事,亨利福特真的曾經想收購法拉利?

  可惜遭到拒絕,并且被恩佐各種羞辱,因此才決定組建自己的車隊參加勒芒比賽。

  1966年的勒芒,福特真的包攬前三名。原本身為主角的肯邁爾斯都贏定了,福特高層卻做出一件很卑鄙的事:要求他放慢速度和另外兩名賽車手同時到達終點線。

  肯照做了,然而勒芒卻宣布冠軍是邁凱倫。

  這件丑聞轟動整個賽車界,三人同時到達終點線,另外兩個都是冠軍,唯獨肯不是?

  更值得一提的是,邁凱倫全名布魯斯邁凱倫,正是超跑品牌邁凱倫的創始人。

  堪比宮斗撕逼大戲!

  如果不是福特高層的無理要求,肯將是史上第一個同年連續贏得sebring、daytona、勒芒的極速車王。

  這是什么概念?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沒有任何人達成!

  比賽結束兩個月,他就在測試賽車的過程中遇難,也許第二年、第三年還有機會奪回原本屬于他的榮譽,但還沒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就離開人世。

  這次劇本安排雙男主,另一個傳奇角色謝爾比也是真實存在,經歷絲毫不亞于肯。

  七歲就患有心臟瓣膜疾病,大半個童年都在床上度過。長大后卻成為專業賽車手,贏取f1、勒芒等大賽的各項大獎,還刷新16項美國和世界速度記錄。

  由于他有心臟病,所以參加比賽的時候把藥壓在舌頭下來緩解胸痛。

  后來因為身體問題告別賽車手,退居幕后做汽車設計師和賽車設計師,為汽車行業和賽車行業做出大量貢獻。

  克里斯蒂安貝爾!

  這是決定接戲的主要原因,

  丁誠飾演肯,貝爾演謝爾比!

  同為賽車類電影,丁誠很難不將劇本與《極速風流》相比較。兩部電影都分別采用足夠新奇的招式來引人注意。

  前作基本都將賽車領域內的各項專業名詞融入在臺詞中,繞過枯燥乏味的技術性問題解答環節,以確保從未接觸過這方面知識的觀眾也能設身處地地體會到這項運動的燃點和激動人心的時刻。

  但這樣的細節性描寫在本片中出現的次數卻略多,引起觀眾與人物之間的距離感,不過導演通過多角度的剪輯與適時出現的特寫鏡頭為這類情況做出了調節,也算是有所彌補。

  對觀眾來說,賽車類電影的燃點無非就是雙方的速度對峙和加速度的那一瞬間,就此看來,兩部電影都極大限度地保留了競技體育本身帶給觀眾的魅力,長時間比賽的緊張感,難以預料的結局,沖過終點線那一瞬間的腎上腺素飆升,無一不是吸引人們走進電影院的理由。

  然后是最值得關注的雙主角模式,角色間關系的不同,也造成兩部電影最明顯的差異。前作中的主線情節即是兩位車手相互交叉的那段職業生涯,二人的關系亦敵亦友,主要在相互競爭間創造出看點和戲劇沖突。

  因為都是主角,就好像沒了唯一的主角光環加持,懸念性自然就會顯得更強。

  而這部作品里兩位主角本就是合作關系,如果一成不變的生搬硬套,免不了內容上的陳詞濫調。但導演強化片中配角對事件產生的影響,將一部分重點放在對福特高層濫用職權的劣性作為的批判上,官僚主義的障礙將造車這件事延伸到更具意義的話題,避免看點的丟失,也暗示賽車與經濟命題之間微妙而不可避免的聯系。

  肯和謝爾比都是賽車界的傳奇人物,不過主題并不是宣揚他們多么多么厲害。

  也許觀眾看到開頭就會猜這又是那種千篇一律的主角成功奪冠的電影,但恰恰相反,他們輸掉1966年的勒芒。

  打敗他們的是更優秀的賽車手嗎?

  不是,

  而是黑暗的人性和的體系!

  開始拍攝,兩人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反派利奧的身份是福特副總裁,正常人肯定都是巴結他、討好他,然而肯非但不這么做,反而直言不諱地說出這輛車的缺點,還給出改進建議。

  利奧從來都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肯不和其它人一樣對他拍馬屁,讓他感到很不爽。

  恰好肯又是代表福特參賽的賽車手,這讓對方找到報復的機會。

  也許剛開始利奧并不是非要置肯于死地,他只是想讓肯和其它人一樣對他點頭哈腰、畢恭畢敬。

  但是肯天生就是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不愿意圓滑處世,他只想遵循內心。

  利奧眼看肯并不服軟,不能用賽車戰勝肯,所以一定要用地位和權力打倒肯。

  假如肯能奪得勒芒冠軍,利奧身為福特副總裁他臉上也貼金,但他寧愿自己臉上不貼金也堅決不要肯好過,所以他各種公報私仇,各種刁難……

  這就是賤的最高境界——損人不利己。

  這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也許賽車領域離觀眾很遙遠,但肯和利奧之間的故事一定讓人感同身受。

  即便不是賽車手,也一定體會過公司里你不謙卑低頭,上級就要敲打你的文化。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風氣,所以最后只能選擇隱忍。而越隱忍,上級就越耀武揚威,越想試一試自己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從而惡性循環。

  之所以恩佐法拉利拒絕被福特收購,是因為他不認可福特公司那種要求賽車手服從命令的理念。

  但利奧不敢承認福特公司的理念不對,也不敢和大老板對著干,只會各種拍馬屁。

  正如肯所說:他們眼里只有自己利益,只想討好自己的上級。雖然討厭自己的行為,但他們更討厭、更恨像自己這樣的人。

  因為你跟他們不是一類人,因為你比他們聰明,因為你與眾不同。

  當初肯提出福特野馬的缺陷,然而利奧只想聽好話,對于人們的批評根本聽不進去,這和亨利福特聽不進去恩佐的話是一樣的。

  1965年勒芒,利奧隨便找個理由剝奪肯參賽的資格。

  結果福特慘敗,全軍覆沒。

  即便如此亨利福特和利奧還是不允許肯參加勒芒,迫使謝爾比以他的公司為賭注換取讓肯參賽的機會。

  如果在daytona奪冠,福特就允許他參加勒芒;

  如果沒能在daytona奪冠,謝爾比就把公司送給福特。

  利奧接受媒體采訪甚至叫囂:車手的選定、速度、戰略的規劃,甚至連油門該踩到多少轉都是我們決定!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