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一六章 挖個坑

  最了解你的人,可能是你的對手,當然也可能是你的朋友。

  對華芯科技而言,Intel永遠是對手,而德州儀器,可以說是暫時的盟友。

  就在華芯科技緊張的測試最新的速龍二代CPU時,德州儀器同樣在進行相應的測試。

  得出的結論,讓德州儀器資深的工程師汗顏。

  “上帝,他們已經可以穩定上到533Mhz的頻率。”

  在這個頻率至上的時代,533Mhz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世界最強桌面處理器的桂冠將要旁落。意味著德州儀器將要繼續處于追趕的位置。

  “為什么,同樣的制程,同樣的架構,我們體質最好的芯片才能上到400Mhz,而他們,華芯科技,卻可以輕松上到533Mhz。”

  克勞恩無視卡麥羅總監的抱怨,自顧說道:“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他們一定采用了和Intel奔騰二處理器相似的流水線深化技術,另外,他們在復雜指令上,已經做了足夠的優化。”

  “這樣的技術,我們同樣采用的,在速龍一代就有。”

  “不,卡麥羅先生,跟工廠的生產線一樣,制造一樣產品可以分為10道工序,也可以分成20道工序。”

  這個卡麥羅自然清楚,流水線技術說起來很簡單。

  CPU處理十個加法計算。

  如果沒有流水深化技術,CPU核心依照程序設定依次處理。

而深化流水技術,則把一次加法計算分為讀取_寄存_計算_寫回  在讀取流水完成一個計算的讀取,并移交到寄存器后,不需要等第一次計算寫回就可以讀取第二個計算,而在讀取第四個計算時,第一個計算進入到寫會命令。

  這樣的設計,好處顯而易見。

  CPU內每一個計算資源可以充分的得到利用。

  而不出出現計算單元閑置的現象。

  事實上,對于單一任務處理的顯卡就是這樣設計的。

  而CPU深化流水,面臨的難度可以預見。

  原因嘛,CPU處理的數據可不單一。

  邏輯判斷、科學計算、存儲、IO設備硬件管理。

  而且很多進程之間也有彼此的邏輯關系。

  這個流水線怎么設計,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流水線設計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好CPU已有的資源,如果設計的不合理,重復調動,死循環,往往達不到原本的設計目的。

德州儀器自然做過這方面的嘗試,試過之后發現這條路  在歷史上,Intel才是流水線設計的行家,最癲狂的時候,在奔騰處理器上設計了三十四道流水。

  不過因為流水及算法設計的低能,造成Intel的處理器高分低能,頻率相同的情況下,往往性能落競爭對手一個臺階。

  “華芯科技可以,我們德州儀器沒有理由做不到。”

  卡麥羅很認真的說道:“現在我最想知道的,這款CPU的技術指標,他們到底設計了多少級流水,CPU的計算處理單元室怎么布置的,為什么他們的頻率可以上到533Mhz。”

  “我們需要時間!”

  “好吧,你們需要時間,一年夠不夠,三年夠不夠,那時候,德州儀器,將要重新退出CPU市場了。”

  在華芯科技,基于深度流水線設計的討論同樣存在。

  “王總,基于180納米制造工藝的CPU,流水線28級設計根本沒有必要,根據模擬結果,我們無法對分支作出準確的判斷,這樣會嚴重拖累CPU核心處理效率。”

  王岸然搖搖頭,朱朝杰的判斷很正確,但他還是決定要這么做。

  為什么?

  很簡單,180納米制造工藝的CPU,是為了沖破1Ghz的頻率大關。

  是華芯科技登頂的機會。

  而且該款CPU發布之后,肯定要公布相關的數據。

  王岸然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把一眾對手引上一條不歸路。

  那就是讓他們產生一個錯覺,就是深化流水線,將是未來處理器發展的方向。

  而事實上,曾經風光一時的酷睿處理器,所采用的流水線深度也不過十六級。

  深化流水技術很有必要,但超過一個度之后,往往設計的難度將以指數級別上升,而所提高的性能則是以龜速上升。

  挖個坑,很有必要。

  王岸然是這樣認為的,速龍二代發布之后,華芯科技自然是同行們追趕的目標,給他們指引一道“明路”,是華芯科技應該做的事。

  不然以國外半導體行業強大的研發能力,遲早有一天,將會掏空王岸然所有的技術儲備。

  “能拖一天是一天吧!”

  王岸然心道。

  在自家的CPU生產上沒有得到突破只是,保持在芯片設計上的領先,很重要。

  至少有了跟這些巨頭討價還價的能力。

  “我認為深度流水技術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掘,180納米制造工藝的CPU,將是全世界桌面/服務器處理器的標桿,打造成華芯科技最頂尖技術的集合,很有必要。”

  “可是王總,我們采用現有成熟的18級流水線設計,同樣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我想沖破1Ghz的頻率還是有可能的。”

  “你也說了,只是有可能!我要的是必須!”

  朱朝杰搖搖頭,他也就是提提意見,話說到這份上,也沒什么好說的。

  決策是老板的,出了錯老板來承擔。

  而如果換成自己,出了問題,這個責任自己是肯定承擔不起的。

  “知道了!”

  王岸然喝了一口水,看著朱朝杰走出辦公室,忽然想到,老對手Intel在做什么?

  現在怕是下一代320納米制造工藝已經開始測試了吧。

  奔騰三處理器,是不是也進入到最后的測試了。

  芯片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在沒有掌握核心的芯片制造能力之前,王岸然也不知道,華芯科技目前的領先優勢能保持多久。

  兩年之后,德州儀器會不會像現在這么聽話,給華芯科技代工最先進工藝的產品?

  想想也是頭大,不過讓他安慰的是,至少華芯科技已經賣出堅實的一步。

  而且從張大京那得到的消息,關于FinFET新型晶體管的BSIM數學模型的論文已經發表了。

  “岸然,說說吧!你該怎么感謝我。”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