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50章 聽政

  甲申日(初十),御駕到京,如往常,劉承祐提前下詔,東京文武將吏不需迎候。劉承祐是欲低調回宮,但根本低調不起來,鐵騎、龍棲兩護軍繞城回營,但隨駕而還皇城的奉宸軍仍舊賺足了眼球,告訴東京士民,皇帝回京了。

  入皇城,過宮門,帝后各歸己殿,劉承祐自直返垂拱殿。

  垂拱殿也如常,看起來并沒有任何讓劉承祐不喜的變化,于此理政有差不多一年了,此殿也烙上了他劉承祐的印記。

  “官家,有何不妥?”望著背手站在殿前,做抬頭仰視狀的劉承祐,張德鈞不由上前問詢圣意。

  劉承祐的注意力放在頂上的牌匾,駐足良久,抬指吩咐著:“傳命將作監,換塊匾,將此殿名改了!”

  對于天子的吩咐,張德鈞并未作任何逡巡狀,表示疑惑什么的,主動問道:“不知官家,欲易何名?”

  劉承祐直接道:“殿名崇政!”

  對于這殿名,劉承祐心中早有不喜,只是厭惡的情緒在此刻最為強烈罷了,順便就給辦了。劉承祐并不喜歡“垂拱”二字,垂拱而治,皇帝會輕松許多,但如今可不是時候。雖然只是換塊匾,改兩個字,但也是個政治信號。

  殿中暫且在一片肅靜的忙碌之中,隨駕出京的內侍歸置著于御用之物,動作都很輕,生怕影響到了劉承祐。

  劉承祐坐在御案后,摸著那早已熟悉的龍紋把手,掃著殿中一覽無遺的熟悉景象,劉承祐不由心安。別看劉承祐平日里偶爾會矯情對常處深宮、隔絕高墻表示不滿,然而實際上,也只有在這宮廷御殿中,那種御臨天下感覺,才更真實些。

  “官家,大臣們正在殿外候召!”

  聞言,劉承祐放下了手中的一本奏章,關于幽州情況的,簡單得講,燕王趙匡贊又上書要錢糧來了。劉承祐的心態已經足夠平和,趙匡贊要得勤,他也不介意,換他要哭要叫。已有王章的批復,如常,給得小氣......

  “宣!”

  “是!”

  官家要接見大臣議政,不能打擾,張德鈞趕忙給還在殿中做收尾布置的幾名宦使了個手勢,擺手的動作,麻利地跟趕蚊子一般。

  “臣等恭迎陛下還京!”

  來謁的臣子們,不管有沒隨駕,帶平章事的都來了,另外尚洪遷、白文珂、李洪信幾名將帥也在。

  “免禮!”對待如今這些站在大漢權力高層的文武老臣,劉承祐面上還是十分禮重的。

  “此番奉先帝梓宮南下,朕不在朝,有賴諸卿秉執國政,處置急要,使上下和協,諸務通達!”劉承祐向留守的王章、馮道、趙瑩、王峻等臣夸獎的。

  不過一句話的事情,讓君臣間的氣氛和緩些。此番出京,來回二十余日,他不在的情況下,東京這邊局勢很是平穩,眾臣理政,也還算不錯,劉承祐早有所了解。

  “京中先帝祭禮如何?”劉承祐問。

  “回陛下,高祖靈位已奉入宗廟,猶待殿祭!”馮道說道。

  針對于劉知遠的葬禮,還有一些后續的祭禮,不過已不是劉承祐所在意的了。稍微關注了下,也就過去了。

  掃著馮道那幾名留京宰臣,淡淡地吩咐道:“朕離京期間,中書門下所批奏章,都調出來,朕挑幾份查閱一番!”

  馮道幾人互視了一眼,這天子,剛回朝,就迫不及待地,又開始收權了。雖起著心思,面上卻不變,拱著手應道:“是!”

  似乎看出了他們心中的異樣一般,劉承祐微抬袖:“朕南下,少俗務加身,樂得輕便,致眾卿受累。這若是放松久了,只怕怠政慢政啊!”

  “陛下勤勉!”

  面對這一番恭維,劉承祐一副恬然的樣子,又看了眾臣兩眼,說:“諸部司衙署,揀些要緊事說來!”

  這是要聽政了,殿中的空氣稍微沉凝了些,由王章起身,稟來:“陛下,立春之后,朝廷降令,督促諸道府州縣,行勸耕之事。臣等選派職事郎官及御史,巡察中原,根據察報,各州春種之事,所行良善!”

  “國之大本,在農在耕!”劉承祐頷首,表示滿意:“國家連年戰亂,土地荒蕪,農事怠廢,至今方得片刻安寧。未有三年,民間恐怕是難以恢復元氣。接下來三至五年,農事仍舊是大漢的重中之重,中樞與地方,內外上下職吏,不得放松懈怠!”

  “發制各地官府,對所有犁具、農種、耕牛,當積極調配,務使利用到位!各州營屯之事,著諸使盡職負責......”

  “是!”

  “對了!”稍微頓了一下,劉承祐看向老腰又彎了幾分的風馮道:“曲轅犁的推廣情況如何?”

  曲轅犁的發明與使用,代表著農耕技術水平發展到一個高度,以輕便省力,調動靈活,起土方便,大利于農事耕作,提高效率。

  不過以唐末以來,戰事頻繁,先進的耕具倒是出世了,然而在推廣方面,實處于一個落后的階段,尤其是北方地區。再加上曲轅犁具技術也在幾十上百年的時間中,不斷改良,到如今,勉強可以用成熟來形容。

  據察,南唐那邊,“江東犁”的應用,已然十分廣泛。此前,劉承祐便下詔,在北方諸州,推廣曲轅犁。當然,不似南方小面積水田的情況,移用于北面,針對于北方的土地特點,轅犁的設計鑄造也在不斷改進中,去歲初始,朝廷便在辦此事。

  聽劉承祐問起,馮道還是思慮了片刻,方才答道:“陛下,已敦促各地官府,然新犁的推廣,非一時半刻所能見效,黔首農民短時間內亦無力替換,不過富庶之家,已足用。朝廷半載以來所造新犁七千余架,已分往各地屯營外。臣等意造公犁,對百姓行租售惠農之事......”

  聽其介紹,劉承祐點著頭,面上并無不耐之色,技術的推廣從來不是一道政令就可以的,需要時間,更需要財力。

  劉承祐吩咐著:“針對新犁推廣及租售之事,擬個條陳,廷議商定吧,務求行之有效之法!”

  “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