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32章 淮南情況

  幽州那邊,確實有些變化,燕王趙匡贊那邊,想來也確是多了些想法,事物從來不是一成不變,而況于人。

  原因也并不復雜,一者趙匡贊承襲父位,坐鎮幽州多年,大權在握,為異姓王之最,也會考慮將來。二者,也是朝廷近兩年來的變化,讓其心生疑忌了,雖未明確喊出削藩的口號,但收權的舉動,卻實實在在地進行著。

  由此引發的是,燕王府那邊,近年來不斷提升實力,加強控制,尤其是所屬燕軍的掌握。燕軍中,似悍將趙思綰者,越發得到趙匡贊信任與看重。

  但是,局限于幽、涿三州,邊境安穩又沒兩年,趙匡贊雖則努力,成果終究有限。背靠大漢,還是得依靠越發強盛的中樞朝廷。

  而朝堂之上,李濤等臣僚的顧慮,劉承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可以聽而不納,在劉承祐看來,眼下遠未至考慮幽州與燕王的時候。趙匡贊何以屢次上表,請這要那,一方面是真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為試探朝廷的態度。

  重心不在北方的時候,劉承祐力求一個穩定,自然不欲搞事,破壞既有的平衡。觀其在西北邊事上的態度就可知,連延州事都能容忍,而況于幽州重地。

  再者,不管暗地有多少齟齬、疑忌,這些年來,趙匡贊與燕軍,對大漢朝廷而言,還是頗有功勛的,這點不可否認。

  于劉承祐而言,趙匡贊有些想法,有些猜疑,是很正常的,是可以調合的。他不想看到的是,因為一些不合時宜的猜忌,讓燕軍與朝廷徹底離心背德。

  要知道,北邊還有契丹。這兩年中,大漢在不斷發展進步,文治武功,遠邁三代,但是契丹同樣在休養生息。

  傳聞說契丹皇帝耶律璟荒于政事,畋獵飲酒無度,但是有耶律屋質、耶律撻烈等臣輔助,實力也在恢復壯大中。最重要的是,契丹皇室、貴族們勢力的加強,使得耶律阮當政期間所積壓的內部矛盾,得到了緩解。

  這樣的情況下,若是逼得趙匡贊偏向契丹,那絕對得不償失了。早些年,以血債累累,劉承祐不作擔憂。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仇恨也將逐漸淡化,算不得什么,尤其在近兩年來,漢遼兩方從上到下,保持克制,加強經濟往來的情況下。

  是故,察覺到朝中有針對燕軍的非議不滿,劉承祐即以最果斷堅定的態度,做出處置。身為大漢宰相,李濤算是合格的,縱使不能立刻猜透皇帝的顧慮與心思,劉承祐也相信他,能夠充分執行他的命令。

  “淮南那邊那邊,什么情況?”劉承祐輒而問道。

  提及此,李濤老臉上凝容稍展,輕笑道:“進入九月以來,旱情已然大大緩解!竇貞固、王樸,皆是朝廷干城,治災撫民,處置有方,使得上下皆安,淮民歸心。

  只是,此番旱情恰在初秋,淮南田畝,多顆粒無收,百姓給養艱難。自淮南大戰之后,地方破壞嚴重,休養不足兩年,如欲復當年之盛,又要押后一兩年了。”

  “淮東富庶,水脈發達,交通便利,以兩載積累,朝廷稍作調配,可安度。淮西則不然,還需要朝廷這邊,再協調賑濟,不過淮西之災情,較于淮東,要輕一些......”

  “這些情況,卿皆已明晰于心胸,可酌情處置!”劉承祐看起來很滿意,對李濤說。

  略作考慮,劉承祐又道:“各地大水,淮南旱情雖解,對水患卻不能疏于防范!”

  “陛下英明!”李濤稟道:“兩道官府,皆有作為。王樸征調民壯,于治內,疏通河道溝渠,修復湮廢渠塘,大辟曠土,以備屯田。另,王樸奏,欲于楚州境內,重修白水塘。”

  “王樸不愧為朝廷棟梁啊,他動作倒也不慢,這是欲借機大干一場啊!”劉承祐感慨道:“楚州,白水塘?”

  見劉承祐有些疑惑,李濤向他解釋道:“白水塘北接山陽,西臨盱眙界,最早為曹魏所筑,隨大業年間枯涸,武周證圣年間修復,開置屯田。根據王樸所奏,是欲從盱眙北淮水之側的洪澤浦,行拓建工程。”

  “洪澤湖?”劉承祐嘀咕了句,有所恍然。

  “《元和郡縣志》有載,洪澤本名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為洪澤。若命名為洪澤湖,卻也恰當!”

  李濤見狀,接話道:“按照王樸所呈計劃,擴建后的洪澤,可縱百里,橫二十余里,為江北一大澤,用以蓄洪、灌溉、養殖、船運,臨淮州縣百姓,皆可從中惠利,而少水旱之憂!”

  聽李濤這一番描述,劉承祐顯然是動心了,稍加考慮,即道:“答復王樸,詔允之!告訴他,讓他放開手干,此利國利民之舉,朝廷沒有不支持的道理。值此災情,民力有余,正可危中求機,謀建千年之澤,百世之利!”

  “陛下英明,高瞻遠睹!”李濤當即恭維一句。

  “另外,如此大工,所費之民物力,量也難少,若有困難,朝廷或可支援!”劉承祐說。

  “王樸奏上言,以淮東之力,足可成就。只是,向朝廷輸送稅賦,當有所蠲免!”

  “受災州府,都有減稅免賦之恩詔,詔允!”劉承祐直接回應道,想了想,又說:“東京這邊,可發些開建器械、工具,算是支持的一份心意!”

  “是!”李濤應道,眼神中卻閃過一絲異樣,皇帝對王樸的信重,朝野內外,也算少見了。

  察問完此事,劉承祐稍微活動了下筋骨,主要到政殿之中嚴肅緊張的氣氛,不由對李濤嘆道:“入秋以來,旱情、水患,接踵而至,急報紛至沓來。這卻是在考驗我大漢君臣啊!太平時日,難見朝廷之恩澤,大難來襲,正當上下管吏發揮才能之時。向使臣工,不加懈怠,盡力任事,用心為民,民心自聚,國家自安啊!”

  皇帝講出這番話,聽起來就蠻有道理的,李濤當即盛贊。作為宰相,面對一個強勢的皇帝,還得放聰明些,尤其李濤自覺,自己的相位,還不算穩當......

  “陛下,天災連連,為何不出郊祭祀天地神祈,以求庇佑?欽天監那邊,已然選定日期,做好祭禮準備!”見皇帝心情有所緩解,李濤趁機進言道。

  聞之,劉承祐下意識地瞥了眼李濤,見其一副認真的表情,劉承祐隨口說:“天若保佑大漢,何以降此危難?祭天若有用,何需朕與諸卿勞心于此,又何需官府傾力治理?”

  劉承祐的反應,并沒有讓李濤感到意外。一直以來,大漢這位皇帝,都有些不遵天地,不敬鬼神,繼位以來,除了祭祀事宜,多有廢怠。皇帝自己無所覺,卻讓他們這干臣子,心生憂慮。

  此番水旱災害,早有臣子進言,讓劉承祐設祭天地,以祈度災。但是,被劉承祐忽略了,相比于祭祀祈禱,他更愿意將時間與精力花在理事救災上面。

  李濤說道:“古語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為安臣僚之心,孚萬民之望,還請陛下慎之!”

  反應過來,劉承祐玩味地看著李濤:“若郊祭之后,災情不加緩解,反而更加深重,那當如何?豈不是證明朕失德,見棄于天地?”

  “這......”李濤不由訥言。

  見其狀,劉承祐笑了,擺擺手,又道:“國家祭祀,自有其道理,朕豈會不知。傳詔吧,讓禮部、與欽天監準備一番,擇日出郊設祭,為大漢子民祈福!”

  “是!陛下英明!”聞言,李濤大松一口氣,趕忙應道。

  要說劉承祐心里沒有一絲敬畏之心,那倒也不盡然。不過更重要的是,官員、百姓信,深植于血液、骨髓里的文化,他沒必要刻意去特立獨行。

  再加上,根據各地的匯報,此番災情,最艱難的情況,已然度過,去祭祀一番,再加宣傳,效果當更好。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