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

  畢竟是一手締造了大漢帝國的雄主,親自開啟了一段盛世華章的偉人,不管人心如何開始發生變化,但世祖皇帝對于大漢帝國的影響卻是全方位、無處不在的,即便人崩了,但影響力仍舊在持續。

  而具體到治喪期間,具體到個人,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十幾余名乾祐、開寶老臣,相繼辭世,或猝死,或病亡,或無疾而終,甚至還有自殺的。

  其中地位最高者,乃是樞密使、范陽公潘美,在舉臨期間,薨于家中。對潘美之死,坊間傳言很多、很玄,有說潘美是過度悲傷哭死的,也有說是追隨世祖皇帝到另一個世界打天下,當然還有更多一聽就知道是以訛傳訛的說法。

  至于潘美真正的死因,反而沒人關注,越是怪力亂神的傳說,就越有人信。潘美之死,固然有世祖皇帝駕崩的影響,但根本原因還是他那本就不虞的身體,然而只因其功勛資歷再加所處的位置,連病故都被賦予了許多無畏的涵義。

  對潘美之死,皇帝劉旸當然頗覺遺憾,在劉旸看來,恰如其名,潘美是當代兼具將帥諸美者,是幾十年來最完美的統帥。

  開寶老臣中,必然有些人會被新人替代,但潘美絕對是劉旸堅定續用的功勛老臣之一,猝然離世,自然可惜。

  而聽到那些傳言,劉旸又難免又略感不快。潘美在輿論中被塑造成一個對先帝極端忠誠的形象,又是暈厥,又是哭死,作為先帝的兒子呢?作為繼承大位的太子呢?不痛哭昏厥,不淚干泣血,不悲傷致病,是不是不太合適?

  當然,這份不快劉旸不是沖潘美去的,也實在不好沖一個德高望重、且已逝去的功勛老臣去,真正讓他惱火的,還是那些妄傳謠言、意圖操控輿論者。劉旸也斷定,此事背后,若無人興風作浪,絕不可能在短短月余的時間內,便形成如此輿情。

  不得不說,在初登帝位的這段時間內,劉旸變得敏感了許多,原本寬厚的性格也多了幾分猜疑.這是一種迅速但并不突兀變化,發展得自然而然,大抵就是向一個合格有為帝王進化的必要轉變。

  向劉旸匯報此事的,不是他人,正是皇城使張彬,京畿輿情的監控本就是皇城司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大漢帝國的天變了,越是站在高處的人,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在徹底接受現實之后,就需要為自身的前途富貴著想了。

在同一套體制下,每個人所處位置也是不一樣的,有人在塵埃之中踽踽獨行,有人走在青云之路,有人徘徊于龍門之前,有人高立摘星之臺  而如張彬者,則身處懸崖邊緣、薄冰之上。世祖皇帝崩了,最無助的顯然是曾經伺候過他的后妃、宮人,最覺危險、恐懼的,則是像張彬這樣為人所厭棄的鷹犬了。

  早在行營時,張彬便與王玄真一道,被二李拘押起來,一直到梓宮還京,方才解除控制,即便如此,還被警告,要安分。

  他們怎敢不安分!張彬還算是有自知之明的,主人死了,他們這些鷹犬若是繼續張牙舞爪,被打死都活該。

  這段時間,張彬很是惶懼,倒不是怕那些外臣權貴,而是沒有得到新主人的撫慰與接納。張彬在任之時,皇城司固然不像王繼恩時期的張狂跋扈,但這個衙司的性質就注定要得罪人,是為人所厭棄的,朝中想要他張彬腦袋以及廢置皇城司的人,可從來不少。

  當年呂、張“倒王”時鬧出的“廢司風波”,只是失敗了罷了。真正讓張彬憂心的,還是新帝劉旸的態度,一直沒有接見,幾次主動前往覲見,也都被拒,這絕不是什么好兆頭。

  如張彬這樣身體殘缺的人,又是如此工作性質,心理自然不正常,也難免多想。尤其是,劉旸還是太子時,對皇城司的恣意專橫也表示過明確不滿的態度,如今新君繼位,若拿皇城司來安撫那些深恨他們的公卿大臣,收買忍心,一點都不值得奇怪。

  天可見憐,過去的一段日子,張彬究竟經歷了怎樣艱難的心路煎熬,找不到主人搖尾巴,實在太沒有安全感了。

  所幸,張彬沒被自己嚇死,最終還是順利得到皇帝劉旸的召見,面授機宜,明確讓他繼續主持皇城司事務,保證機構上下有效運轉,讓屬于皇帝的耳目重新清明起來。

  得到如此“撫慰”的張彬,心下大定,且干勁十足,皇城使安心之后,皇城司也就回了神,關于西京市井間流傳的“潘美之死”的流言傳說,就是張彬提供的一份迅速而高效的“業績”。

  事實上,不管是皇城司、還是武德司,劉旸心里都十分重視,在老皇帝多年的熏陶下,他也格外清楚兩司存在對于皇帝、對于皇權的重要性。

  他過去不喜的只是皇城、武德二司的張揚跋扈、胡作非為、枉法害人,并不意味著連根都要給二司掘了。可以明確的是,倘若他日有人拿二司來做文章,到劉旸這邊同樣是通不過的。

  而劉旸此前之所以對二司表現得態度冷淡,一是因為他被死死地捆在治喪事務上,每天有近一半的時間都耗在殯宮;二則是,如何對待二司,劉旸心中還有所顧慮,因而遲疑不決。

  而眼下,距離柩前繼位已經一個半月過去了,兩方面的條件都已成熟,這才開始把皇城、武德二司之事提上日程。當然,關鍵在于張彬、王玄真二人的處置。

  垂拱殿。

  由于仍處在殯期,皇城之內,依舊是一片素色,自皇帝劉旸以下,皆是披麻戴孝的。殿內,武德使也第一次被新君召見,聽取他關于武德司事務的匯報。

  與張彬一般,過去的這段時間,王玄真也不太好過,武德司與皇城司相比,情況要好些,但好得也極其有限。只是由于作風稍微收斂,但名聲同樣狼藉,同樣為大漢的官僚們深惡痛絕。尤其在王繼恩倒臺后,皇城司驕狂不在,此消彼長,武德司也再度被凸顯出來了。

  只不過,比起張彬,王玄真要冷靜一些,從容一些,但在收到新君召見的消息時,他也依舊振奮不已。對這一次匯報,王玄真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將武德司的情況,毫無保留,盡數道出,在武德司的情報系統、武德營、密檔制度等要害事務更是做具體的介紹。

  不得不說,這還是劉旸頭一次聽到武德司如此細致、具體的匯報,過去雖有了解,但總歸不好過于干涉,免得犯了世祖皇帝的忌諱。

  如今,隨著王玄真的講解,于劉旸而言,過去一直籠罩在武德司上空的迷霧也隨之散開,漸漸清楚地暴露在他的眼前。

  也正因如此,劉旸方真正認識到武德司究竟是怎樣一個機構,以及其恐怖之處。可以說,皇城司的張揚,只是猖獗于外,而武德司則是低調,恐怖于內。

  最受劉旸關心或者說警惕的,是留存于武德司內的那些密檔,僅從一些粗淺表面的描述,便可知那些東西的威力,又或者說威脅。

  若僅從乾祐元年開始算起,武德司也有四十五年的歷史。與皇城司的局限性不同,武德司的觸角是遍布整個天下的,如此漫長的時間下來,武德司究竟發展成了怎樣一個龐然大物,又收集了多少大漢帝國的機密內情、軍政狀況,即便是武德使也未必完全清楚。

  有那么剎那,劉旸甚至對王玄真產生了殺心,只是生生遏制住了,他清楚地認識到,只要武德司存在,就必不可免會產生一些弊病,面對一些問題。還是太子時,都認可武德司的功用,如今已為帝王,那看問題的角度就更需提升格局了。

  殿中,王玄真始終保持著一個卑敬的姿態,他并不知皇帝的心理變化,也不敢隨意窺測,只是靜靜地等待著圣訓,等待著皇帝對他前途命運的“審判”。

  短暫的沉吟過后,劉旸語速平穩地說道:“大行皇帝曾言,歷任武德使,你是最具政治意識,辦事也最干練,分寸把握也最到位的一個!”

  聽劉旸這般說,王玄真頓時心下凜然,這樣的評價,對于武德使來說,可有些危險。身為特務頭子,本分做事,安心做皇帝手中的利刃,天子駕下的走狗,這才是正道,搞政治是他該做的嗎?

  當初他叔叔王寅武,就是因為“政治罪”而丟了性命,當然,王寅武的下場,本質上是因為不懂政治卻要干涉政治,參與到朝廷黨爭之中。

  倘若武德使全然不懂政治,那也不可能長久,能力再強,至多成為武德司下屬一干才罷了。因此,最終還是需要看皇帝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至少在世祖皇帝時,王玄真的表現是恰到好處的,然而如今決定他命運的,卻是面前的新君。

  因此,迎著劉旸的目光,王玄真表現得誠惶誠恐的:“臣何德何能,得大行皇帝如此評價,只當謹守本分,竭盡忠誠,僅此而已!”

  對其言,劉旸不置可否,又思索少許,道:“武德司下屬管理的刑徒營,如今有多少人了?”

  王玄真的業務素質確實過硬,幾乎不假思索,答來:“稟陛下,天下刑徒,共分十二區,計三百營,約五十萬人!”

  自從世祖皇帝將刑徒營的管理權劃分給武德司后,關于大漢刑徒的問題,就再沒有在大漢上層掀起波瀾,不再成為“仁治”的污點。然而,不亂、不提、不顧,不意味著問題不存在。

  而即便有心理準備,當聽到王玄真報出來的這個數字時,仍舊不免大吃一驚。五十萬刑徒,這規模,比當年還要大。

  同時,也引發了劉旸的顧慮,這些年過去,雖然沒有再聽說哪里有刑徒作亂的情況,但他絕不認為是武德司手段溫和了,以致反抗小了,更合理的解釋是,反抗的人沒了,那反抗自然就不存在了.

  因此,劉旸態度變得有些鄭重,嚴肅地問道:“你老實告訴朕,天下刑徒,每年死者多少人?”

  迎著劉旸質詢的眼神,王玄真只稍微頓了下,便果斷答道:“回陛下,約在萬人上下!”

  劉旸沉默了,良久,語氣堅定地道:“刑徒營的管理,必須改革!”

  “請陛下示下!”王玄真更加干脆了。

  盯著王玄真,劉旸簡潔有力地做出指示:“其一,刑徒的傷亡,必須降下來;

  其二,管理辦法,必須寬嚴相濟,肆意虐待、任意打殺之情況,必須杜絕;

  其三,各地刑徒營管治職吏,要進行整頓,將那些橫行、違法、妄為者,糾察清除;

  其四,刑徒營數目過大,對全國刑徒各營,當逐一甄別,其中罪行清淺、服刑期滿者,予以釋放!”

  對劉旸所說,王玄真默默地記錄著,前三條,他都沒有什么意見,唯有最后一條,讓他今日覲見第一次在皇帝面前露出猶豫姿態:

  “陛下,恕臣直言,天下刑徒,都飽受苦役,對朝廷怨憤頗多,陛下仁慈,寬恩示下,但刑徒未必領情。若縱放之,唯恐其不感恩戴德,反心懷怨恨,為禍地方.”

  聽其言,劉旸眉頭微蹙,仔細端詳了王玄真一番,然后感慨道:“難怪民間有傳言,說役營如鬼窟,十人進,一人還,手腳殘!”

  感慨一句,不待王玄真接話,便斥道:“你所言顧慮,確有其理,然可曾想過為何造成如此局面?

  倘能依法合規,據條制行事,倘若克己戒躁,稍施寬仁,少行苛暴,刑徒之怨,何至于此?沉疴舊弊,積重難返,若無前由,何來今日?

  聽你之意,未免禍亂,刑徒就當役用致死,永消隱患!然如此做法,又何異于抱薪救火,揚湯止沸?

  五十萬刑徒,你武德司能彈壓十年,還能彈壓二十年?三百營刑徒,分處大漢諸道十二區,一旦有變,群起而反,那便是處處烽火,屆時之禍,與今日之害,孰輕孰重?

  遇事不究其根本,尋源而治,一味壓制,豈能長久?”

  面對劉旸這番話,王玄真心中最深的感觸便是,今上與大行皇帝的確風格大異,若是大行皇帝,豈會有此等思慮,真要造反,打殺了便是。刑徒之政,為何到今日這般程度,說到底還是來源于大行皇帝的強勢風格.

  與之相比,新君可就要仁厚得多了。心中感慨,面上王玄真卻很順從地表示道:“陛下所言,高屋建瓴,憂慮深遠,臣有如醍醐灌頂,欲治其疾,的確需尋病根。”

  恭維了一句,王玄真還是拜道:“然輕縱刑徒,臣仍覺憂慮,不敢大意,若有兩全其美之策便好了!”

  王玄真之言似乎有些話外之音,劉旸微瞇著眼,仔細想了想,面色一動,悠悠說道:“將輕罪及期滿之刑徒,發配諸封國,如何?”

  “陛下英明!”王玄真當即道。

  深深地看了王玄真一眼,劉旸恢復平靜,繼續以一種的沉穩的語氣吩咐道:“刑徒營制改革,是武德司接下來首要之事,朕清楚,此事非一日之功,也非一般人所能辦成!朕給你兩年時間,專注此事,其余事務,無需分心!”

  聽到劉旸的命令,王玄真心頭頓時一突,他的政治意識的確很強,幾乎在瞬間明白了皇帝的意圖,雖然有所預計,但事情真往這種方向發展,仍舊讓他頗為不甘。

  不甘之余,也唯有深深的無奈,他總不能反抗圣旨嗎?也沒有任何資格!

  “臣謹遵意旨!”不管心情如何復雜,王玄真還是全盤接下劉旸的命令、

  “你退下吧!”劉旸擺擺手。

  “臣告退!”

  從退出垂拱殿開始,王玄真就知道,自己這個武德使是做不長久了,或許在兩年之后,又或許更早,便要離任,甚至于皇帝已經在挑選接替他的人了。

  而王玄真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把劉旸吩咐的差事辦好,看得出來,新君是打算借著刑徒營改革布施恩德,差事若是辦好了,將來未必沒有其他前途.

  劉旸坐在大行皇帝的位置上,也和他爹當年審視臣子一般凝視著王玄真恭敬退去身影,心中則暗道:“此人確實才干卓著,殺之可惜,用之則不安吶”

  王玄真退下后,劉旸又靠在御座上,沉吟許久,忽然抬頭,看向侍候在側的王約,說道:“你伺候朕也多年了,忠敬敦厚,辛勤本分,于情于理,都該有所賜。”

  聽皇帝這么說,王約心頭頓時狂喜,但面上依舊矜持著,甚至有些急切地表示謙遜:“官家言重了!能夠伺候官家,小的三生有幸,能待在官家身邊,便是莫大福分,豈敢奢望回報!”

  見其反應,若是平日里,劉旸或許還能笑笑,但在國喪期間,只是沈重地點點頭,然后道:“既是回報,也作差遣,又不是讓你去享福!朕給你兩個選擇,一是擔任內侍監,二是接任皇城使,你可以考慮一二!”

  聽皇帝這么說,王約心中一股激流涌過,腦子里立刻回憶起了當年嵒脫與王繼恩的聲勢,堪稱他們宦官行業的楷模,如今,終于輪到他王約了。

  然而注意到劉旸那審視的眼神,頓時一個激靈,趕忙表示道:“小的愚鈍,豈作他想?只聽憑官家吩咐,蹈火赴湯,萬死不辭!”

  果然,聽其言,劉旸只稍微思忖了下,便決定道:“你去接任皇城使!”

  “謝官家!”

  王約壓抑著心頭的激動而去,至于張彬,劉旸終究還算寬厚,給他換了個位置,到太原去看守行宮,算是給他找了個養老的地方。

  在接下來,劉旸又接見了少府劉規,以及很少暴露在外廷視野的梟部主事周芳,后者在梓宮還京之后便主動求見過劉旸,這一次只不過是一次系統的匯報了解。

  皇城司、武德司、少府、梟部這四個或明或暗的機構,也是世祖皇帝留給劉旸的一筆豐厚遺產,也只有把這些真正掌握在手中,他這個新君才具備最基本的安全感。

  畢竟,從登上皇位開始,就天然地和帝國的權貴們對面“論道”,而非過去的同朝拜君。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