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 神劇版的拯救大兵瑞恩與工具人一樣的編劇

  一說起《拯救大兵瑞恩》,羅蘭的心里,那可是驟然浮現出了無數槽點。

  實際上,早在羅蘭拿到《拯救大兵瑞恩》的劇本時,他整個人就陷入了詫異之中。

  不是劇本寫得有多么的完美,而是劇本和記憶中的影片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

  這么多年過去了,即便當年做過拉片,但他也早已回憶不起影片中的每個細節,甚至都記不清影片劇情的發展脈絡,能讓他印象深刻的,其實就是全片中最亮眼的兩個點。

  其一,便是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在搶灘登陸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弱小可憐又無助,這一點和之后的拒絕拯救法國小女孩的情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影片結尾,倚靠廢墟,射擊坦克的畫面,讓一心想要完成任務回歸家園的米勒上尉變得是那么的可愛。

  雖然他接下拯救大兵瑞恩的任務,僅僅只是想要解甲歸田,回家陪老婆,但上了戰場面對大義時,他依舊會為反抗暴政,付出一切。

  這種心口不一,卻歸屬于正常人的邏輯思維,讓他變得有血有肉。

  其二,那自然就是影片當中的放俘虜劇情了。

  尋找大兵瑞恩的路途上,他們遇到了一個機槍陣地,瞧見附近的美軍尸體后,米勒表示要解決掉他,拿下陣地的過程中,軍醫中彈犧牲,他們讓僅存的俘虜給軍醫掘墓,而在戰友們想要殺死俘虜給軍醫報仇時,隨隊的翻譯卻圣母的表示,射殺俘虜乃是戰場大忌。

  米勒權衡再三,最終選擇放走了俘虜,但正是這個選擇,讓俘虜在影片的最后決戰時刻,重新拿起了武器,不僅殺死了隊伍中的猶太士兵,還親手終結了米勒上尉。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這一段劇情,讓羅蘭記憶猶新。

  但是——

  以上這兩段劇情,在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給羅蘭的劇本中,根本就沒有任何體現。

  不僅如此,劇本中,搶灘登陸的時候,米勒上尉那可是叼著雪茄,和個一般,diss著手底下的新兵,電影中陷入無聲耳鳴,體現戰爭殘酷的劇情更是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筆帶過的登陸反擊戰,以及米勒上尉那天神下凡般的發揮——

  是的,劇本中的米勒上尉,那真的是山丘之王。

  任你是神是佛,全都一錘子撂倒。

  劇本里,沖擊德軍碉堡時,眼見著三批六人一組的敢死隊先后犧牲,于是米勒上尉便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吸引敵人的火力,憑借著蛇皮走位,沖向碉堡甩出手榴彈,送德軍上天。

  這情節,怎么那么的似曾相識?

  人家碉堡機槍都已經掃死十八個人了,結果在面對你時,卻槍槍落空?

  你這特碼的不就是開了閃避光環嗎?

  在此之后,米勒接下拯救大兵瑞恩的任務劇情,也和羅蘭記憶當中的情節,有著很大的出入,劇本里的米勒上尉那就是一個老兵油子,他向團長表示,為拯救一個列兵派出一整個小隊,那根本就不值得,紙面文字所體現的油腔滑調,都能夠溢出到三次元。

  而在電影里,湯姆漢克斯所演的米勒樸實無華,低調至極,一看就是個老好人。

  如果僅僅只是這些,那也就算了。

  在接下任務,組建小隊,踏上尋覓征程時,那奇葩的劇情,讓羅蘭萬臉懵嗶。

  米勒上尉一行人,從一開始就是開著吉普車去找瑞恩的,而在過程當中,他們的行蹤被敵軍發現,遭遇突襲,車子被炸,在此過程當中,榮獲國會榮譽勛章的米勒上尉徹底向隊友展現了一下什么叫做戰場殺神——

  特異功能般的偵查能力,即便間隔數百米,依舊能夠輕松發現敵方行蹤;

  皮皮蝦般的神級走位,用血肉之軀吸引敵方火力而毫發無傷;

  超強的領導能力,能夠用嘴遁輕易的化解各種問題;

  重點是,劇本中還特別點名,米勒上尉像是一只貓,擁有九條命,經過多年的戰爭,他還剩下三條,而這,是他如此瀟灑的根本……

  當羅蘭瞧見這一幕時,他覺得自己看的應該不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劇本,而是抗戰神劇!

  米勒上尉給羅蘭的感覺,那就是小賤賤版的史蒂夫羅杰斯!

  若是用寫作的思路來理解整個劇本,那《拯救大兵瑞恩》這個題目配上如此劇情,顯然就是離題的,而如果讓羅蘭命名,那他會這么寫——《神兵天降:米勒上尉》、《Catman(貓俠)》、《我在歐洲打德軍》、《德軍在二戰時渡過了何其慘烈的六年》、《同志們,二戰已經第五個年頭了,還有一年就要勝利了,大家在堅持一下!》……

  這特碼的哪里是《拯救大兵瑞恩》嘛?

  這特碼的不就是《美國上尉:復仇者先鋒》?

  如此結構的本子,和那些神劇又有什么區別?

  同樣都是手撕鬼子躲子彈!

  同樣都是八百里開外,一槍干掉鬼子的機槍手!

  同樣都是褲襠藏雷!

  啊不對,褲襠藏雷、包子雷這種東西并沒有,有的只是GPS般的超強導航。

  說實話,當羅蘭瞧見如此劇本之后,他真的有些懷疑,老頭兒是不是在故意忽悠自己?

  如果沒有,那難不成是隨著自己的加入,本該正兒八經的反戰電影被魔改成了神劇?

  只可惜,當時的老頭去拍《斷鎖怒潮》了,羅蘭壓根沒時間找他理論,而等老頭再次回來時,私人聚會又干擾了羅蘭的想法。

  以至于在前往英國的私人飛機上,他才找到時間,和對方嘮上幾句。

  而等他把自己的疑惑簡單描繪后,同樣懵嗶的,其實還有斯皮爾伯格。

  仔細的拿著羅蘭遞來的劇本瞧了兩眼,那張老臉,頓時就黑了下去,翻手將劇本丟了的同時,他又從自己的包里掏出一份已經磨邊了的手稿,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

  “呃……那天我給錯了。”

  “你拿的那是編劇敲定的終稿劇本,而這,才是我修改之后的拍攝大綱。”

  “我這兒沒有備份,你就看我的吧。”

  喵喵喵?

  羅蘭覺得自己的腦袋上出現了無數小問號。

  握草,剛剛那個原來還真的是劇本啊!

  帶著一臉的驚訝,羅蘭翻開了斯皮爾伯格的分鏡頭草稿,簡單翻閱一通后,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讓他放下了心,不過,他還是有話想問:“之前那個,怎么回事?”

  “你確定那是在描繪真實的二戰,而不是在拍美國隊長?”

  “你知道嗎,在看了劇本之后,我甚至一度懷疑,你想拍超級英雄電影。”

  “就差沒把美國隊長從版權庫里翻出來給你了。”

  雖然羅蘭是一本正經的詢問,但略帶調侃的話語卻讓老頭兒有些尷尬,若不是羅蘭壓低了聲線,他甚至都想抬手去捂住這家伙的嘴巴了,而等羅蘭嗶嗶叨叨的說完后,斯皮爾伯格這才道:“意外,都是個意外……那只是編劇交給我的最終稿。”

  “和我們的拍攝稿相比,還是有著一定的出入的。”

  聽他這么一說,羅蘭倒是明白了——

  合著弄了半天,《拯救大兵瑞恩》的原劇本,竟然是個神劇?

  除了韓國以外,其他地方的編劇,那都是沒人權的。

  即便你寫的再好,最終都不可能原封不動的呈現在銀幕之上。

  就連史蒂芬金這個大作家,也不例外。

  《肖申克的救贖》暢銷吧?

  被導演改了三十多個地方。

  即便享有著作權的家伙是史蒂芬金,但在娛樂工業里,他的話語權仍舊有限。

  導演不可能按照他的想法拍,對于此事,他也不強求。

  當然了,史蒂芬金好歹是掙到錢了。

  而那些沒掙到錢并且被壓榨的,就更多了。

  最夸張的,要屬墨鏡王監制的《擺渡人》了。

  號稱改了一百一十八次劇本!

  在這種戲里當編劇,那不就是沒有著作權的槍手工具人嘛?

  當然了,導演改劇本,監制改劇本,制片改劇本,這些事情其實都有兩面性……

  要么,是掌握市場的他們知道劇本中欠缺點啥,是往好的改。

  要么,就是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喜歡的,那就是好的,在那兒瞎嘰兒亂改。

  但甭管是哪個原因,反正編劇沒人權就對了。

  《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前者,編劇將劇中的米勒上尉描寫的英勇無比,是詮釋美國夢的關鍵力量,但這種各種意義上的無敵,在斯皮爾伯格和漢克斯的眼里,那簡直就是鬼扯……

  瞧見羅蘭拿著新老兩個劇本比對差距后,斯皮爾伯格便非常隨意的說道:

  “其實我沒改多少,一百六十多頁紙,我也就改了四十七頁。”

  “最大的改變,其實就是米勒上尉的人設。”

  “湯姆不可能去演那種油腔滑調的角色,所以我把米勒上尉改成了一個好人。”

  “至于為什么,我想湯姆之前在教你塑造角色的時候已經和你說過理由了……”

  “他只演好人。”

  沒錯,經過斯皮爾伯格親自修改后的《拯救大兵瑞恩》和編劇所寫的原版相比,最大的差別,其實并不是米勒上尉褪去傳奇色彩,蛻變為人,而是身上那油腔滑調的屬性,變成了湯姆漢克斯一直給大眾詮釋的好人屬性。

  和那些口口聲聲的表示,自己要追求藝術的導演相比,斯皮爾伯格這群家伙活的比誰都明白,劇本中的角色,那根本就不是為了劇情服務的,而是為了觀眾服務的。

  觀眾瞧見漢克斯那張臉,就覺得他是好人,那角色屬性,也得這么刻畫。

  在演藝圈里所謂的挑戰自己,演技方面再攀高峰,那都是腦子有包。

  這是和觀眾過不去,和錢過不去。

  很多家伙一直都不明白,演員塑造出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角色,他這輩子就已經成功了,而什么轉型,那都是吃了飯沒事干。

  如果真有人轉型成功,那只能說明一件事情。

  之前他所塑造的角色,其實并不經典。

  而當斯皮爾伯格發現,在聽了自己的解釋之后,羅蘭便直接越過前一百多頁,找到自己出場的戲碼時,他的臉上,更是顯露無奈,“你背誦的臺詞,沒有太大的變化……”

  “拯救瑞恩本身就是詮釋人道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你飾演的瑞恩在影片中的最大意義,那就是以當事人的身份,質疑拯救瑞恩這個行為。”

  “并且,你要被米勒拯救你的行為所感動,他犧牲時,你當著他的面哭就行了。”

  “就像……《蜘蛛俠》里一樣。”

  “你只需要流露出彼得帕克面對瀕死叔叔本帕克時的悲傷……”

  “最關鍵的戲份,就能過了。”

  是的,湯姆漢克斯之所以會向斯皮爾伯格推薦羅蘭,其根本原因,還是重復成功。

  變著法的想辦法重復成功。

  對,《拯救大兵瑞恩》里,漢克斯所飾演的米勒上尉與瑞恩的關系,和《蜘蛛俠》里,彼得帕克與本帕克的關系,極其的類似,說的不好聽一點,如果混淆現實,《拯救大兵瑞恩》其實能被觀眾看成是本帕克的自傳,他經歷了一切,最后將對未來的憧憬,交給了瑞恩,這種精神上的傳承,實際上更容易讓觀眾產生滿足,至于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不都已經通過米勒上尉的一個又一個選擇,講述清楚了?

  所謂的主題,不就是七個救一個的價值觀是否可取嘛?

  所有人都在尋求答案,包括瑞恩自己。

  而戰場上的死或生,不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價值觀的爭議嘛?

  既然主題思想已經傳達,那在往劇本里面添加商業,不也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嗎?

  光頭范迪塞爾就是因此獲得了戲份,而斯皮爾伯格采納漢克斯的推薦,并不是因為羅蘭能演的有多好,也不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學生,而是……

  如果這么安排,電影是真的能掙錢。

  既然這么做既不干擾自己的創作空間,又能滿足資本世界里的條條框框。

  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斯皮爾伯格的偉大,從來不是他拍出了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電影。

  而是他一直在尋求平衡。

  尋求利潤和創作上的平衡。

  “好吧?那我們從哪開始?”

  心中的疑惑既然已經解除,那羅蘭便放松了。

  至于和對方談談劇本?

  天吶!

  雖然電影的名字是叫《拯救大兵瑞恩》,但整部電影,真的和瑞恩沒多大關系好么?

  羅蘭看了,和自己有關的戲份,滿打滿算加起來,撐死也就十幾分鐘。

  用漢克斯交給他的替換理論,閉著眼睛都能演。

  所以,與其研究角色,不如研究點別的。

  而在聽了他的話語后,斯皮爾伯格也沒啥異議,既然這玩意本來就不用羅蘭費心,那羅蘭是否專注,他也不會多管,“你那角色參不參加軍事訓練其實都一樣的。”

  “你想參加,那就跟著隊伍一起去,你不想參加,等開拍了之后在回來,也不要緊。”

  “噢,對了,你不是想玩槍么?”

  “讓他們帶實彈過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