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二九章 “上中下三策”病

  其實益州牧劉璋之所以邀劉備入蜀共同抵抗漢中張魯,可不是因為真的顧慮什么同宗之誼,更多的還是因為劉備的仁義之名天下皆知,是想靠著他的這種名聲,來抵擋張魯勢力那邊的侵襲,尤其是思想上的侵蝕。

  為啥呢?因為張魯還有另一重身份,這位可是第三代天師,也就是五斗米道的師君。

  關鍵是張魯張魯襲取巴郡,正式割據于漢中后,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暫的的政權。

  也算是打破了舊的官僚體制,砸爛原有政治架構,類似于砸爛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

  這邊的制度也很有特點,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

  張魯還在漢中的交通要道上創立義舍,置義米肉于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他的這套制度,在當時群雄并起,天下動蕩的時候,使他的控制范圍內有一個相對安寧的生存環境,正擊中了民眾的心理需求,因此很有感召力。

  中原鬧起來后,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的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張。

  但同時劉璋這邊也怕手下人朝對手那邊跑啊,叫劉備來就是為了對抗張魯的這種感召力,畢竟劉備的民望讓他的號召力也不差。

  說起來張魯能夠做大,本就是有人刻意扶持的結果,只不過后來張魯不聽劉璋的話了,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惱羞成怒的劉璋干脆將張魯母及其家室悉數誅殺,又派大將龐羲等人攻張魯,但張魯部多次擊敗龐羲,雙方成對峙之勢。

  張魯的軍隊多在巴地民間活動,劉璋于是以龐羲為巴郡太守。

  兩邊這算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只不過人家的群眾基礎太好,加上有思想上的加持,又特別能打,劉璋雖然惱火,卻一時奈何不了人家。

  就只好請來劉備這個空有著好名聲,手底下卻沒有多少兵員,又沒有多大地盤的同宗相助。

  畢竟劉備手底下有李祐,關羽,張飛,趙云等一眾天下聞名的猛將,還有諸葛亮這等頂級謀主,用來幫忙打頭陣還是挺好的。

  而劉備本身實力又不強,囿于他那仁義的名聲,怎么也不至于再反手把他的益州給黑了。

  大不了到時候多給點好處,也不至于再像那張魯一樣,請神容易送神難。

  可惜,他想錯了,劉備經過這么久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再好的名聲也沒有實實在在的自己的地盤好啊,落到手里的才是根本,所謂“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劉備當然想拿下巴蜀漢中,成就高祖之業。

  可劉備還是有點顧慮的,一方面是他的實力不足,總共也就三萬人馬,全力對上劉璋的十萬人馬都沒有勝算,更何況還是帶著偏師前往,大部隊肯定要留著守家的,免得被人端了老窩就徹底沒有退路了。

  另一方面劉備確實是被劉璋料準了的,他向來都以仁義為天下稱道,另外有曹操大軍壓境,所以當初才有陶謙讓徐州和劉表托孤,才有徐州士人與荊州士人歸附自己。

  如今看那劉璋身體好得很,而且兩代經營益州近三十年,頗具人心,擁護者還是很多的。

  現在雖然有了法正張松兩個異類力邀他入川,但其他人到底怎么想的,劉備還不清楚。

  聽說為了阻止他入川,益州從事王累竟然在州府門口自殺了,還有益州主簿黃權也極力阻止,結果被劉璋貶為廣漢縣長。

  所以,當龐統也勸劉備取益州的時候,劉備表示: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但這個時候,龐統說了一句改變劉備一生的話。

  “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后,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有了這句話,劉備算是徹底堅定了決心,也給自己找足了理由,甚至以后為人處世的態度都大變樣。

  之后劉備就帶著手底下最精銳的人馬跑到了益州,熱心的幫著劉璋對付起了張魯。

  當然老家肯定不能丟,所以劉備將趙云關羽張飛等老兄弟差不多全留了下來,徐庶這個謀主同樣負責守家,維護好已經占有的四郡之地,還有從孫權那里借來,壓根就沒打算還的南郡。

  劉備自己只帶了李祐這么一號勇冠諸軍的老班底,還有龐統魏延黃忠等一批新入伙的荊州人入川,諸葛亮這位最受器重和信任的軍師,自然也隨著劉備一同入蜀。

  經過這段時間的磨合以后,劉備麾下的這些大將已經有了相對清晰的分工。

  對外的攻伐基本都是李關張三人負責,而趙云硬是被用成了一個守將,一直負責保護中軍大營,也是劉備的老窩所在。

  而兩位謀主諸葛亮和徐庶也是一個主外一個主內。

  深諳合縱連橫之術,嘴皮子足夠利索,也頗有手段,足以做到“以正合,以奇勝”,于軍略上更是一把好手的諸葛亮,自然是負責在對外攻伐中出謀劃策。

  而徐庶處事手段更和煦一些,和劉備麾下的一眾文武關系也都不錯,顯然更適合處理內部的大小事務。

  當然這可能也和他的另一個習慣有關系,他是比較善于分權的那種人,不會事無巨細的全都自己抓起來,這樣更容易讓當老大的信任,也讓下面的人更有干勁。

  不像諸葛亮,這位是什么事都要親力親為,結果就是最后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不僅手下人斷層的厲害,沒有培養出什么合適的接班人,還容易讓大家心生怨意。

  因為所有人都能感覺得出來,他之所以事無巨細都要自己來,歸根結底還是不相信手下人,對這些人的能力沒有一個能看得上眼的。

  久而久之,手下也就只能留下那些個只會聽令行事的機械人,也讓后來的蜀漢成了他的一言堂,變得后繼無人。

  下面人還會有一種這位嫉賢妒能,容不下人的感覺。

  李祐這位如今已然是劉備麾下第一猛將的家伙可說威名赫赫,而諸葛亮也是一眾文官之中的頭把交椅,這次被劉備帶在身邊,顯然是用來壓陣的。

  畢竟龐統和魏延黃忠等荊州人還沒有證明自己,正需要這個機會來展現他們的本事,就沖著荊南四郡這個基本盤的面子,劉備也必須給這些人建功立業的機會。

  在法正和張松兩個帶路黨的幫助下,劉備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也和手下人議定了取劉璋而代之的策略,帶著手下的最強陣容,信心滿滿的投入到了邊對抗張魯邊掏空劉璋家底的拼搏中。

  而另一邊一直將劉備視作最大對手,想要除之而后快的曹操,這一年自然也沒有閑著,同樣也迎來了一個大的發展契機。

  這一年他終于打敗了糾纏多年的西涼錦馬超、還有和馬超相愛相殺的韓遂。

  沒了這倆人拖后腿,曹操漸漸的成功占有了關中地區。

  自此徹底穩固了曹魏的霸主地位,雄踞整個北方,對著南方僅剩的幾個割據勢力虎視眈眈。

  而劉備如今在他眼里暫時就成了疥癩之疾,雖然在消化完了關中地區以后,曹操很快就把目光投入到了蜀中這塊。

  誰讓他曾經在孫吳的地盤吃過大虧,對于水道縱橫的南方難免有心理陰影。

  況且拿下了蜀地,孫吳就變成了甕中之鱉,頂多就是偏安一隅的時間長點,但是威脅就有限的很了。

  本來劉備的想法挺好,他還真想過替劉璋干掉張魯,然后以此高祖龍興之地,與荊州互為犄角,最終成就大業。

  這樣他挾大勝之勢回轉益州,以他的威望還有在軍事方面的強勢,干掉不善戰事的劉璋順勢取而代之,問題還是不大的。

  這從二劉在涪城大會時互相推舉的官職中也看得出來,劉璋推劉備為代理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全是中央官職,顯然是攛掇劉備趕緊從漢中打去三輔,迎回漢帝。

  而劉備推劉璋為代理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則是對劉璋對益州的統治權表示承認,并表明自己對其絕無覬覦之心。

  但劉備很快發現,他這種想法也根本是行不通的。

  張魯在漢中,實行的神權政治,其五斗米教眾的凝聚力很強,再加上曹操在打敗關中諸將后,馬超、程銀、侯選等關中軍閥都率殘兵逃到了張魯處。

  另外雙方交戰正激的時候,還有數萬戶的關中百姓從子午谷逃亡漢中,此時漢中的戶口已經超過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

  張魯的兵馬至少在五萬以上,還有戰斗力極強的涼州鐵騎助戰。

  劉備想用這靠著自己帶來的不足一萬班底,加上劉璋贊助的兩萬人馬,勉強拼湊起來的三萬多雜牌部隊拿下漢中,簡直癡人說夢。

  就算是加上了李祐這個最大的變數也不行啊,他打仗是夠猛,武藝也確實無人能敵,可手下不給力啊。

  他就是個王者,還是開了掛的王者,也帶不動啊。

  況且人心這東西,又不是他能隨意操控的。

  人家漢中上下可以說是眾志成城,軍民一心,還擺明了打死不出去,就是窩在家里。

  你就是罵他鐵憨憨都沒用,人家打定主意就要當鐵烏龜,你還真就砸不開這龜殼。

  那怎么辦呢?按照劉備在徐州和荊州的慣用套路,那只有等曹操大軍拿下漢中,然后攻打益州的時候,益州豪強走投無路,就只能拋棄軍事能力差勁的劉璋,而投靠他劉備了。

  但曹操似乎知道劉備打的什么鬼主意,所以明明已經拿下關中,卻偏偏不打漢中,導致劉備在葭萌關一待就是一年多,進退兩難。

  畢竟漢中不只是對劉備來說,對曹操來說那也是個難啃的硬骨頭,與其便宜了劉備,還不如趁這功夫好好消化關中地區的軟硬實力呢。

  況且曹操可是雙線開戰,那邊還和孫權干仗呢,就這么憋著劉備這個他心目中的強敵也挺好的。

  漢中于他曹操而言也算是個屏障了,正方便他集中精力對付孫吳。

  實在被憋急眼的劉備,于是叫人來重新商議政策。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唯一的選擇就是直接干他丫的,但是這話卻不是那么好開口的。

  關鍵是就眼下這個實力,怎么穩妥的拿下益州,別被反過來吞了是個問題。

  就他們眼下待這個地方,旁邊還有楊懷、高沛等劉璋派給他的白水關將領,也是益州麾下的名將呆在旁邊呢。

  劉璋又怎么可能那么傻直接把兩萬人馬白送劉備,當然是讓自己的心腹大將統領著,名義上是協助劉備,實際上怎么可能少了監視他的意思。

  這倆人帶的兵力可比劉備自己的班底要多一倍,即便劉備這一年多時間里“厚樹恩德,以收眾心”,這倆將領都成了他的小迷弟了,可要是劉備真個反水,到時這倆人肯定也不會就這么給劉備幫忙的。

  他們和手下兵將可都是益州人,不砍劉備才怪呢。

  關鍵時刻,還是得龐統這位陰謀家給劉備出主意。

  他和法正,賈詡這類人物差不多,更像是春秋戰國時的策士,那是真的只講利害,不管仁義,只講成敗,不講立場,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主。

  就算這是電影世界中,諸葛亮也是能輕易犧牲老將趙云的主,也沒陰到這位人雖然丑但肚子里壞水足夠多的家伙的程度。

  龐統給了劉備上中下三策。

  上策:陰選精兵,晝夜兼程,偷襲成都。

  簡單的說,劉璋軍事能力很差,又對我們沒有防備,可以干他一發意大利炮!

  下策:退回白帝城,與荊州相呼應,徐圖益州。

  這兩策顯然都不咋地,劉備入蜀的軍隊也就一萬多,就算劉璋再沒有防備,也不可能讓劉備一舉偷襲得手。

  而且劉備一走,白水關的楊懷、高沛必然動手,到時候南北夾擊,劉備必定全軍覆沒。

  而下策劉備自然也無法接受,這等于他一年多白忙活了。

  他已經五十三歲了,就算漢高祖這種老皇帝,在他這種年紀都已經統一天下了,而他還連個影子都沒有,時間寶貴,徐圖不起啊!

  所以,關鍵還是中計。

  龐統顯然深諳和領導說話的藝術,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時擺幾個不靠譜的建議,這樣領導就會選自己最靠譜的那個建議。

  而這樣的“上中下三策”病還不是國人領導獨有的,老美那邊秘密戰線上都喜歡這么玩。

  結果出了幾個國際影響力巨大的破事,就是不懂行情的領導把本來用來湊數的不靠譜策略給用了,再加上執行過程中層層下達后難免有點偏差,然后就出了諸如水門事件等丑聞。

  不過好在這時候的劉備還是很清醒的,他選了龐統的中策。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