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石為什么這么早布局美洲,這和他對美國歷史有所研究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美國的歷史就是印第安人的血淚史。而早期的印第安人和華夏人的性格很相似,淳樸而好客,同樣崇尚: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年第一批達到美國大陸的歐洲移民乘著五月花號,飄洋過海而來。這一百零二名清教徒,下船時幾如乞丐,是破衣爛衫,饑寒交迫。
過了冬之后,只剩下五十人。這時候,附近的印第安部落卻派人送來了火雞肉與土豆泥和一些生活用品,還教這些白人狩獵和耕地,在他們的幫助下,白人移民漸漸地豐衣足食了起來。
自此就有了感恩節。可這些淳樸的印第安人哪里想得到,這幫子歐洲人心里面的真實想法:人家感恩的是上帝,他們認為是上帝讓印第安來拯救自己。
等他們緩過氣來,歐洲人很快就露出了他們的獠牙。而這個幫助了最早的一批美國移民的印第安人,卻迎來了他們百年的血淚史。
而歐洲人為什么會在美洲得逞,卻在亞洲只能是逞強一時呢?這和印第安人自身還是有關系的,那就是美洲從來沒有靠自身發展出強盛的文明。
美洲為什么無法孕育出強盛的文明呢?一個地區總會孕育一個地區的文明,不少地區性強大的文明總能在史書上留下彪炳史冊,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帝國,兩河流域的阿拉伯帝國,當然還有咱的中華文明。
可這印第安人呢,卻好像不是很受歷史青睞。事實上,南北美,非洲和大洋洲后世強大的文明幾乎都是白人移民建立的,而原住民似乎總是不盡如人意。資源和地理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文明的走向。
而直到白人移民到來之后,改良了作物品種,一種高產而富含營養物質的作物玉米,就應運而生了。有了這種作物,印第安人的人口數量的增長才開始迎來了一個高峰期。
另外美洲的地理條件又好死不死地不適合交流。美洲大片大片的雨林隔絕了交通,這一大片“死氣沉沉”的綠色,讓印第安部落無法連結,從而沒辦法做到類似中國這樣的統一文明體。
缺乏交流的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科技無法發展,比如說掌握了煉金術的部落無法和掌握采礦技術的部落交叉影響。而在我國古代,由于交通上的便利,可以將全國各地的資源集中發展,比如說西漢時期我們就有了七十多個先進的冶鐵官窯,相當于歐洲中世紀的水平。
印第安沒有成熟的煉金和冶鐵技術,就無法砍伐雨林,就無法建設道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就把印第安人困在了“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遙遙無期。
雖然中美阿茲特克和南美印加帝國相對而言較為發達,生產出了青銅器,但無法大規模生產,還是只能原地踏步。青銅器主要是用來祭祀,大概就和中華文明的商代一個水平。
再者就是動物馴服的有限性。咱們古代有個說法叫三百里加急,這個加急就是快馬。而對于古代印第安文明而言,馬是什么玩意兒啊?他們沒有見過。所以國王只能用雙腿統治全國。
不少關于印第安文明的史書都說了,印加,阿茲特克和瑪雅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們就沒了戰國時代。沒有時代的跨步,文明就只能原地“過家家”。
而闞石的計劃就是要把美洲這塊大陸的短板補齊,把先進的工具,和優質的農作物引入美洲。當然他也不是個圣母,不會只是付出不求回報。沒有意義的事情他是不會干的。
闞石的目標是把這塊土地的人都同化成華夏人,想想這塊土地曾經生活著一億印第安人,如果未來這1億印第安人都成了華夏人。歐洲人在美洲還有出頭之日嗎?再說印第安人和華夏人相貌區別都不大,不像歐洲人紅毛綠眼的,很容易融入到族群中來。試想一下,如果全世界近半人口都是華夏人,我看誰還敢對著華夏齜牙!
不到半個時辰,一場索然無味的戰斗很快就結束了,方地的艦隊不出意外的就擊敗了這個部落。敵我雙方都沒有付出多大的損傷,華夏的軍人就一個人崴了腳。
幾輪火炮,嚇蒙了的土著人以為天神降臨,立馬就投降了。陸戰隊一擁而上,將這個部落解除了武裝。戰利品除了金銀,其它的東西都不值一提。俘虜中的平民和貴族被分開關押,平民會送回華美城,充實那里的人口。
送回去的平民很快會編入屯寨,在華夏成熟的管理制度下,這些人學會新的農耕方式,同時還會組織學習,告訴這些土著人他們是華夏伏羲部流落在外的兄弟,華夏人是幫助他們來認祖歸宗的。
等這些平民學會普通話后,屯寨馬上會給他們分田分地分房子,讓他們享受華夏平民同樣的待遇。這種辦法一試就靈,幾乎沒有例外。這些部落的平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后,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是華夏子民,你不承認他還跟你急。再過去一兩代人,美洲土著是什么東東?你問我我問誰去啊?
至于那些貴族,不好意思,這些人可是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華夏也會很寬容的對待他們。這些人將被送回華夏,在秣陵城接受再教育,為豐富華夏文明的結構做貢獻。
比如可以相互交流一下歷法、天文、教義、占星術等等,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從此這就是華夏的文化之一。如果運氣好,這些貴族還可能誕生一兩個專家教授,成為華夏文化的鼓吹者。
這真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啊!
華夏十三年九月一日,六艘新式的大帆船徐徐地開進了海灣,以前秣陵號的錨地附近的海岸,已經矗立起一座城堡。說城堡都不確切,因為這里不光是有港口碼頭,還有船廠和農莊。應該說是矗立起一座新城——華美海港城。
華美城早已今非昔比,巨大的棧橋從碼頭一直延伸到海面。碼頭上塔吊林立,街道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這里的城市周邊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遍地雨林藤蔓的世界。城堡周邊三里范圍內的雨林被砍伐一空,樹木變成了屯寨的材料,空出來的地方變成了大片的農田。綠油油的水稻和玉米一眼望不到頭。
華美城經過了兩年的施工,目前基本竣工。伊雅部落的土著人是最早被華夏同化的部落,因為方地和伊雅的特殊關系,而且兩人還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些部落的族人并沒有把自己當做外人,對華夏的認同非常強,現在伊雅部落的族人非常適應華夏式的生活,他們也成了華美城的首批正式居民。
說來好笑,去年城堡剛剛落成,伊雅部的土著人就迫不及待的搬進新居。住在磚瓦水泥大石頭建造、還有壁爐的大房子里,肯定比住草棚子要舒服多了。
按說華美城地處南美,這里的房子根本沒必要弄壁爐。但由于這里有漫長的雨季,方地還是要求每座房子都要安裝壁爐,樓上樓下都有煙道,這不是為了取暖,而是要烘干房間里的潮氣。
作為一個習慣了華夏生活的人,方地和遠洋艦隊的船員們能忍受大海上的濕熱,但忍不了這里漫長的雨季,尤其是一到雨季房間里潮濕陰冷,讓人渾身都難受。所以艦隊成員寧可熱得光屁股,也得要有一間干燥的房間。
你問伊雅部的土著習不習慣有壁爐的房子?那太習慣了!他們原來的草棚子不也點著火塘,煙熏火燎的也得住著。現在新房子里有這么漂亮的壁爐,屋子里還沒有煙氣。實在是太滿意了!
華美城里的民居只有一種樣式,兩層小樓前后花園,除了伊雅部落的人,大部分居民都是艦隊的海員和船廠的工人。這些人大部分都在當地找了女人,當然是以伊雅部落的女人為主,所以整個城市里,一兩歲的嬰幼兒特別的多。鄰居之間至少隔著五米遠,排列得非常整齊,一排又一排,和棋盤一樣。
華美城城市的行道樹很特殊,清一色的金雞納樹,這都是從雨林中移栽過來的,當年大家可吃夠了瘧疾的苦頭,可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城市里面還夾雜著一些比較大的建筑,除了政府的辦公大樓,其他的都是學校、醫院和供銷社的商店,這些建筑物分散在不同的街道上,方便當地居民的生活。
城市中最高大的建筑就是華美總督府。它是淡褐色的,全部用花崗巖大石條壘成,模樣和后世的政府大樓基本相同,總共有四層。除了辦公和住宿,這里還存儲華夏弄來的書籍,每個成為華夏正式居民的人能進入閱覽,當然現在書籍有限,目前還只許看,不許借走。
方地下了馬車,走進總督府,迎面就遇到了第一任總督,原戶部侍郎藍坤。總督藍坤一見到方地,立刻露出了笑容。方地連忙行禮報告:“報告總督,末將奉命清剿莫迪部,順利完成任務。俘獲二千一百零三人,我軍沒有損失。報告完畢!請指示。”
藍坤立刻回禮:“很好!我代表總督府,感謝方司令大力支持。你們辛苦啦!好了,這正事談完了,咱倆就談談私事吧。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嘻嘻,昨天伊雅為你生了一個兒子,六斤八兩重。你可要請客哦!”
方地頓時大喜過望:“真的!這可太好了,哈哈哈哈……請客,沒問題。老藍,我先走一步。晚上一起喝酒。”
“行!你先去吧。余下的事情我來安排。”
“那謝謝啦!先走了……”方地余音未落,人已經鉆進了馬車,很快就消失在街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