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夏啟察覺到九州與星辰相連所帶來的弊端,遂決意要改變這一切。他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青銅乃五行之金,可帶為九州氣運之載體,
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后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征九州,對外宣稱九州鼎凝聚九州氣運,九州之氣運歸于大夏,持鼎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九州從此固若金湯成為夏朝所屬,實際上夏啟是借此機會剝離九州之上的神魔之氣,從而減輕神魔之氣對九州帶來的弊端,將九州山河匯聚成圖,凝結九州縮影復刻到九州鼎盛上,以此來瞞過天道,李代桃僵用九州鼎來代替九州山河完成與星辰之間的交互,這樣一來九州包括九州之上的生靈,便會逐漸擺脫與神魔之氣間的聯系,同時九州鼎會不斷加深與神魔之氣間的聯系,最終可能會在神魔之氣的滋養下蛻變成氣運神器之類的功德圣器,不僅可以鎮壓九州氣運,用來對敵亦是無往不利,到那個時候夏朝的統治才算真正的穩如泰山,千秋萬代!
夏啟的想法很好的,但他一直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他不是大禹沒有大禹丈量九州厘定天下的本事,對九州鼎的一事也只是他一廂情愿的人,而實際上這的神魔之氣對華夏的影響要遠遠超過明面上表露出來的這些,神魔之氣早就深入九州大地的每個角落,并非用李代桃僵就可以輕而易舉解決的,夏啟在九州鼎盛刻繪九州山河社稷圖的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罷了,因為神魔之氣早就深入九州地下,并在九州地下重新凝聚,這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在九州地下凝結成的神魔之氣被人后人所察覺,他們發現這些地脈中的這些氣似乎與天上的星辰冥冥中存在著聯系,而且這些氣并非死氣沉沉的死寂之氣,它們是有靈性的,如同人身體脈絡之中的氣血在隨著地脈自由的有規律的運行,流行于地中,神秘莫測,宛如神龍一般能大能小能時隱時現,故以神龍名之,壯其妙哉。
那些中有神魔之氣游走的地脈被人稱為龍脈,觀察龍脈動向那群人被人稱為風水師,屬于天機士一支。
風水師并非在探索自然,而是再找只有他們才能看得到的神秘之“龍”,后來他們發現神魔之氣所蘊藏的地脈多與山峰相吻合,龍脈上的星峰居然可以上應星辰,在那里駐臺觀星便可以于天地共吐納以祈達到天人合一,神游太虛的無上境界。
觀星載穴始為真,不論星辰是虛誑!
這群無知的天機士殊不知犯下了天大的錯誤,他們越是如此便于神魔之氣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他們的天人合一不斷溝通星辰獲得超脫力量的同時,神魔也在不斷腐蝕著夏啟好不容易構建出來的氣運分離。
夏啟妄想用九州鼎凝聚氣運擺脫神魔之氣的設想最終付諸東流,夏朝也隨之迎來氣運反撲落得一個朝毀人亡!
自夏啟之后無人再敢打九州鼎注意,那是因為自夏啟之后有關九州鼎的秘密便失傳了,寡人是第二知曉這個秘密的帝王!
而我得到這個消息純屬偶然,正所謂時也命也……合蓋寡人有此一劫,此事說來話長要從遠古時三皇之首的伏羲說起。
伏羲手下有個大臣,名芝,以柏木為圖騰,人稱柏芝。他協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諸多功勞,但并不因此而自滿,深得伏羲的信任,后當上東方部落的首領,所以史家又稱他為柏皇氏。有一次,孟津河中突然出現了一只怪獸,龍首而蛇身,遍身長滿龍鱗,高八尺五寸,形狀象魚又象駝,左右各生一個肉翅,在波濤中游來游去。伏羲聞訊后,趕到孟津河邊。那怪獸看見伏羲后,更是精神抖擻,背上的龍鱗閃閃發起光來,似乎組成一種圖案。伏羲似有所動,知是神靈指點,忙命排香案頂禮膜拜。
當時柏皇隨伏羲一起,見此靈機一動,趕快撿起一塊燒過的木炭,迅速把怪獸身上的圖案畫在一塊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畢,那怪獸即沉入水中不見,伏羲這才想起怪獸身上的圖案沒有記下來,十分遺憾。這時,柏皇已把圖案抄在木板上獻給伏羲。伏羲大喜,回去后日夜鉆研,終于畫成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的天下第一圖:太極八卦圖。由于柏皇氏聰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朝,他的后代都為帝王師,如顓頊帝的老師為柏夷亮父,嚳的老師為柏招。另外,黃帝的地官是柏常,佐禹治水的則是柏翳等。所以,柏姓是古姓中的貴族。后來,柏姓大多轉化為其它姓氏,現代反倒不多見了。
柏芝因隨著伏羲一同看過龍馬身上的河圖洛書,因此他是先天八卦掌握者中的第二人,僅次于伏羲,他的后世子孫也皆兼修柏氏先天八卦之法,深詡天機之道,這也是柏氏為何能成為上古時期歷代帝師的主要原因。
帝舜禪位于禹后,柏芝的后世子孫,柏翳被任命為執政官,總理朝政。柏翳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柏翳在遭受洪水侵襲的地方,根據當地地勢低洼的特點,教給民眾種植稻谷,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因此,當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賞賜伯益以皂游(一種黑色旗幟),還將自己家族的女子許配給柏翳。此后,柏翳就在舜的手下擔任虞官(《尚書·堯典》),掌管山澤,繁育鳥獸。故受舜賜姓嬴,并將姚姓之女許配他為妻。柏翳后來繼續成為夏王啟的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啟一人以下,直到夏啟六年時,病死,享年一百多歲,時夏王朝給予其隆重的祭祀。插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