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一,趙王何十年,元旦。
信宮正殿之中,數百位趙國大臣一個個都穿著最能夠體驗自己身份的衣著,昂首挺胸分列兩排,滿滿當當,人頭聳動。
只有十幾個人能夠在這樣的場合能夠和國君一起擁有座位,并且坐在最靠近國君的位置,他們要么已經告老要么大權在握,但無一例外都是卿以上的爵位,是不折不扣的趙國大人物。
有禮官高聲道:“主父、大王到!”
話音落下,大殿的內側側門被打開,主父和趙何父子走了進來。
所有人一同起立行禮:“見過主父、大王!”
聲音熱烈洪亮,在大殿之中回蕩。
主父和趙何向眾臣還了一禮,然后有座位的各自落座,沒座位的繼續站著。
主父看了趙何一眼,道:“王兒,宣讀名單吧。”
雖然是一場大捷,但是不少親近主父的大臣都能夠察覺得出來,主父似乎有些興致缺缺的意味。
趙何點了點頭,朝著一旁的繆賢看了一眼。
繆賢會意,立刻上前,拿起了一張……黃紙,慢慢展開。
這張紙大約三尺見方,一拿出來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因為他們能夠看得出來,這并非是通常所用的絹紙。
作為一個穿越者,造紙術幾乎屬于基礎操作,就算是之前對此一無所知之人,在看了幾本歷史穿越之后不說是爛熟于心吧,懂個七七八八還是沒問題的。
在趙何下達命令并且提供了大致的配方和思路之后,經過幾年的探索,趙國已經生產出了成本足夠低廉、質量也可堪使用的紙張。
今日,就是紙張即將正式問世并投入日常使用的一個標志性日期。
大殿之中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等待著繆賢接下來的宣讀。
論功行賞,這絕對是每一個人最為期待的時刻。
繆賢用力的清了清嗓子,開始念道:
“仰趙氏列祖列宗庇護,今大趙得勝齊國,拓地數千里,今寡人特封賞有功將士如下:
肥義,四十年如一日,輔佐先肅候、主父、寡人。外連諸侯,內治國政,更襄助變法使大趙得今日之強盛,當為首功之臣。今封肥義為高唐君,封地高唐城,食邑萬戶!”
肥義身體一震,原本有些老花的眼睛瞬間爆發出了光芒,整個人被巨大的喜悅所淹沒,站了起來朝著主父和趙何深深行禮:“老臣多謝主父,多謝大王!”
主父露出了笑容,道:“高唐君,不必多禮。”
趙何同樣含笑答復:“以后還需要肥師多多費心。”
繆賢繼續道:“牛翦,多年來為大征北戰,逐林胡定樓煩,滅中山破齊國,有大功于大趙。今封牛翦為武成君,封地中人城。”
牛翦大吃一驚,整個人一時間大腦轟然,變得一片空白。
要知道,封君列候,作為人臣極致,從來都不是極難獲得的,甚至可以說是比登天還難。
別看自從三家分晉以后諸侯一直都在大力的招攬各國人才,甚至于什么分疆裂土以賞之的承諾都出來了,但實際上真到封君這個地步,那也是非常吝嗇的。
在戰國歷史上,絕大部分的封君都是該國的公族(即王族)成員,公族之外的成員堪稱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最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中,只有春申君黃歇不屬于楚國公族,其他三位如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和信陵君魏無忌,要么是國君的堂兄弟,要么就干脆是親兄弟。
秦國除了公族之外的封君,從商鞅變法算起只有一個商鞅本人。穰侯魏冉之所以能得到封君,一方面是因為他屬于在內戰中扶立秦王的首功之臣,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魏冉和宣太后同出一母,屬于外戚,也算是半個公族成員。
齊國的成候鄒忌,是因為一手主持了齊國的內政變革,幫助齊威王打敗了魏國使齊威王最終稱霸。
歷史上的樂毅,也是幫助燕國吞滅了齊國絕大部分領土。
不難看出,想要得到這樣的地位,就必須要做出一個杰出到讓國君們都無可置疑的貢獻。
其他的,像秦國的司馬錯甘羅,趙國的虞信,燕國的劇辛,齊國的孫臏等等,都算是歷史上頗為有名的人物,但依舊無緣這人臣極點。
所以當得知肥義獲封之后,牛翦一方面為了老友而欣喜,另外一方面也是悄悄的熄了自己心中的那點心思。
除了公族之外的異姓封君往往一百年都難出一個,現在都有了肥義了,還能想什么呢?
然而讓牛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下一刻,巨大的喜悅就從天而降,直接砸在了自己的頭上。
這一刻,這位一直以來都以剛強勇猛而著稱的趙國大將軍竟然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了起來,好不容易才在旁人的提示下站了起來,朝著主父、趙何大禮參拜:“臣,多謝主父,多謝大王!”
主父出言勉勵,趙何含笑點頭。
繆賢繼續念道:“齊人田靜,率齊地民眾棄暗投明有功,著為臨淄令,封上卿。列大趙顧問團,可參議國政。”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站了起來,用帶著明顯齊地口音的腔調道:“臣多謝主父,大王。”
趙何的目光在這田靜的臉上稍微停留了一下,同樣微笑致意。
哪個時代都不缺少投降派,這位田靜就是齊國投降派之中的領袖人物了。
依照趙何的想法,本來應該是蘇秦來充當這個位置的。
說起來很有意思的一點在于,這位田靜和當日那位在齊國大殿之中當眾拒絕了主父勸降并自盡的田經,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司寇周袑,助主父、寡人治國有功,封上卿。”
“大行人仇液,外交諸侯有功,封中卿。”
“中尉趙文,封中卿。”
“樂毅,伐齊有功,封下卿。著領齊地兵事。”
接下來是一長串的人名,然后又是兩個熟悉的名字跳了出來。
“廉頗,伐齊有功,封中大夫。”
“趙奢,伐齊有功,封下大夫。”
名單很長,繆賢整整念了半個時辰,才終于全部念完。
位于大殿之中的幾乎絕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封賞,雖然說各自的功勞有大小,封賞有高低,但無論如何這都是讓人驚喜的一天。
在大殿之中,樓緩陰沉著臉,渾身上下都感覺到十分的不自在。
他轉頭過去,看到了站在自己身后不遠處、同樣是臉色漆黑如墨的信期,兩人的眼神對了一下,都沒有說話。
就在這個時候,趙何站了起來。
整座大殿迅速的安靜了下來。
趙何清了清嗓子,緩緩開口。
“諸位,在過去的一年之中,大趙獲得了一場極其盛大的勝利。
我們擊敗了不久之前還是當世第一、還在號令天下的霸主齊國。
匡章,所謂的天下第一名將,死了。
技擊之士,所謂的天下第一強軍,也同樣敗在了我們的手下。
齊國將近七成的土地和人口落入了大趙的手中。
放眼當世,大趙毫無疑問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這一切……不僅僅是主父的榮耀,寡人的榮耀,更是你們的榮耀,是整個大趙之中數百萬軍民共同的榮耀!”
趙何頓了一頓,道:“但是,寡人在想,這樣的勝利——就足夠了嗎?
寡人覺得,這樣的勝利,固然已經是大趙建國百多年來前所未有的勝利,但是無論是對于寡人還是對于你們,乃至是對于整個大趙來說,都遠遠不夠!
自三皇五帝以來,華夏的歷史是怎么樣的?我們的先民們披荊斬棘,和無數的敵人廝殺,一步步的建立了一個個的部族,然后部族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個的聯盟,最終在夏啟的手中成為了一個國家。
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這三大王朝的歷史無比的悠久,但夏商早已消逝,而周王朝……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在洛邑之中的那個所謂的周天子,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回事。
建立法令,分邦建國,我們的先人們之中出過很多很多的賢能,他們竭盡所能,想要讓華夏之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們做到了嗎?
寡人覺得,他們的確是做到了其中的一部分。
在炎黃之時,華夏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新生的種族。但到了現在,我們已經打敗了夷人、胡人、狄人、戎人,整個中原都已經歸屬我們華夏諸侯所有,我們把他們趕到了高原上,趕到了沙漠里,趕到了崇山中,趕到了沼澤地。
這是先人們的貢獻。
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躺在先人們的功勞簿上而無所事事,我們應該更進一步,順應歷史的潮流,為華夏、為這個時代做出更大的,屬于我們的貢獻!
大趙的貢獻!
無論是三皇五帝,還是夏商周三朝,我們華夏族的族人們在絕大部分的生命之中都和安穩無緣。
為什么?因為戰爭!
因為我們需要不停的作戰。
以前我們和蠻夷戎狄作戰,所以齊桓公說,我們要尊王攘夷!
現在,周王已經衰落,蠻夷戎狄也早就被趕走,我們的目標不是應該實現了嗎,為什么還會有戰爭?
因為,我們還要和自己作戰!
趙、秦、楚、魏、韓、燕、齊,哪一個不是出自華夏?但偏偏,在趕走了我們的外敵之后,我們之間的相互殘殺,卻比和外敵戰斗之時更加的嚴重!
伊闕之戰、陶邑之戰、高唐之戰、臨淄之戰,這些大戰都是要載入史冊的勝利,很多是我們大趙的勝利,寡人想起這些戰役的時候每每覺得十分高興,但也會從心中感到有些惋惜。
無論是大趙,還是那些大趙的敵人們,他們都是華夏族的一員,他們本不應該死在這自相殘殺的戰場之上。
華夏族立足于這個世界上,靠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寡人無意否定戰爭,更不會愚蠢到去放棄讓大趙贏得戰爭的能力。
但是……
華夏族人自己和自己的戰爭,應該結束了。
不僅僅是齊國。
秦國、楚國、魏國……除了大趙之外,所有的諸侯國,都不應該再繼續存在下去了。
大趙,是時候站起來,領導整個華夏族數千萬同胞,繼續在歷史的潮流之中前進了!
寡人有一個夢想。
那就是有一天,無論是薊都還是長沙,無論來自膠東或者關中,所有的華夏族人都說著同樣的語言,用著同樣的文字,都能書同文,車同軌,讓華夏之中的絕大部分人都能夠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和平、沒有戰火侵襲的環境之中。
寡人希望,整個華夏歸為一統,希望所有的華夏族人沒有任何的隔閡,而并非在這里毫無意義的繼續自相殘殺下去!
寡人,需要你們的幫助。
不僅僅是你們。
寡人在這里也想要昭告整個天下,希望能夠得到所有有志于此的仁人志士們的幫助。
寡人要結束華夏族內部的戰爭,讓華夏的光芒灑遍整個世界!
這是一條十分艱難的道路,但寡人相信無論再如何艱難的道路,終有一天我們能夠抵達終點,并實現這一切。
這一天,不會太遠!
諸位,可愿隨寡人同行否?”
大殿之中,一時間無比靜寂。
如果說,之前趙何向諸位大臣吐露的是自己的志向,還屬于一個小圈子之中傳播的話,那么今天,趙何就是將自己心中的這一份志向,正式的昭告天下!
大殿之中,數百名趙國臣子們聽得心潮澎湃。
書同文,車同軌。
一統華夏!
到那個時候,人們不必再擔心戰亂,不必朝不保夕的活著。
這是怎樣一個宏大的理想,又是怎樣一個讓人激動的美好前景!
下一刻,所有趙國大臣們齊刷刷悉數朝著趙何跪倒。
“臣等,愿為大王前驅,愿為大趙效死!”
熱烈的聲音沖出了大殿,在空氣之中傳得很遠很遠。
據史官記載:“十一年元旦,帝召群臣,大賞之,發一統之宣言,天下方知其壯志。于是世人震動,無數有志之士往邯鄲,令邯鄲道為之堵塞,是以又多有人自小路而行,笑言:‘條條道路通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