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 班師

  這其中最不高興的就要數魏忠賢了,這么大一場勝仗,竟然不是由自己的人打的。而且還讓朱由檢那小子給摻和了一筆,殲敵近萬啊!

  這么大的一份功勞在手,恐怕會讓更多的人對他生出異樣的心思,暗中想給信王下注的估計會更多了。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啊。魏忠賢拍著腦門,連連懊悔著。

  可現在后悔還有什么用?戰功已經立下了,連天啟帝對自己的皇弟都是大加贊賞,魏忠賢也不可能再在這上邊動什么手腳了。

  懊惱之余,魏忠賢只能將心腹叫來商議善后之策,畢竟這么大一份戰功,不能沒有自己人去分點,都給了外人,那豈不是太可惜了?更何況如今這統帥之位還是空著的,傅宗龍只不過是個副帥。

  經過手下的一番討論,崔呈秀和王體乾分別作為統帥和監軍,立刻動身前往西南前線,接手大軍的指揮權,分這一杯羹。在此期間,傅宗龍不能再有任何行動,一切都要等崔呈秀和王體乾兩個到了再說。

  你說朱友建的監軍之職?都這時候了還監什么軍啊,如今京城都已經開始給他進行如火如荼的選妃活動了,你還待在西南干嘛?快回來發表發表你對此次給你選妃的意見和建議吧,畢竟你才是正主兒!

  接到這么一封旨意后,朱友建和傅宗龍等人全都是啼笑皆非,這摘桃子的行徑已經明顯的不能再明顯了。對此朱友建只能說一句“見過不要臉的,還沒見過這么臭不要臉的”,其它的也沒什么辦法。

  不過好在傅宗龍等人的功勞是不可能被埋沒的,至于朱友建自己,他根本就不擔心,以后整個天下都是自己的,干嘛要去爭這點功勞?而黃得功和吳六奇等人,就算現在得不到封賞,實在不行等自己當了皇帝再好好封賞就是,也不急于這一時半會兒的。

  既然選妃已經開始了,現在又要自己回去,那還是趕快回去的好。這已經出來了差不多四個月還多了,京城里現在的情況也只能通過孫娜恩和高啟潛等人的信件來了解,早一天回去,朱友建也早一天放心。

  于是朱友建從瀘州衛來到永寧,稍加停頓,將承諾下的事情安排好,便帶著自己的隊伍匆匆拜別了傅宗龍秦良玉等人,北上返回了瀘州,再乘船沿江而下,望武昌而去。

  只不過來的時候自己這千余人的衛隊,現在加上傷病號,也只堪堪才過七百,這其中還有近百人都是不可能再上戰場的殘廢之人,整體損失高達五分之二,朱友建十分痛心,這可是自己耗費了很大的心血,再加上十多萬兩的銀子打造的親兵啊!

  不過好在有了這么一次實戰的經驗,相信這剩下的六百人與京師留守的五百人交流后,成長的肯定會更快。而且一旦能夠擴編,他們一定可以帶出一支一萬人甚至更多的精兵,相信這將會是朱友建的一支拳頭力量。

  而此時的京城中,早在五月底的時候,就由禮部正式奏報了天啟帝,在民間選出了百多位淑女作為備選,給信王殿下進行選妃。一個月之后,就在瀘州衛前線戰事正酣時,天啟帝正式下旨為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檢進行選妃。

  依照大明的慣例,這種為宗親大婚進行的選妃,一般都是由皇后主持,外加兩名貴妃陪同,這規格是僅次于給皇帝和太子的。

  不過這次雖然只是為親王選妃,但由于朱友建是當今天子唯一的親弟弟,那待遇就又不一樣了。想拍信王殿下馬屁的人也是有許多的,畢竟在表面上魏忠賢還是要裝作與信王殿下很和氣的。因而在這種事情上魏忠賢是不會去作梗的。

  更何況在許多有適齡少女的人家看來,當不成皇妃,若是能做個王妃,也足夠飛黃騰達,富貴一生了。所以在大明的祖制之下,不知道又進行了多少黑暗中的交易,才選出了這些備選的淑女。

  不過孫娜恩倒是根本不用擔心,天啟帝已經金口玉言允諾了朱友建,所以這些對于她來說大概就是走個過場,這倒是與歷史上的不太一樣了。

  而這選妃的標準,雖然不像選皇后那樣嚴格,但也是有著極為講究的一套流程的。畢竟大明從開國到現在,真正經歷過選皇后的,加上天啟皇帝一個,也沒有超過一只手的數量。其他的皇帝都是在登基前就已經有了正室的。

  選妃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看淑女們是否美麗動人,而是要看身材、舉止、談吐、氣質等等,最重要的就是看生辰八字是否合適。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海選出來的淑女們,還真找不出哪個是丑的,畢竟這最后都是要讓皇后甚至信王本人過目的,太丑的話豈不是要搞事情?

  選中的淑女,則由皇太后或身份類似的長者,用青紗布蒙蓋著她的頭,再在她手臂上套上金玉手鐲之類的吉祥物,算是信物。

  而那些未被選上的淑女,則將庚帖塞回她們的袖中,賜些銀兩,勸慰一番就遣還家鄉。這樣的經歷,對落選的淑女而言,不僅無傷大雅,或許還會給日后的婚嫁掙些資本,因為她們畢竟是被召入宮過的淑女!

  這些淑女,在幾天的時間內先后被一一召進宮中,由張皇后及劉老太妃和陪同的兩位貴妃過目,最后被選中的是江蘇蘇州人氏周奎的女兒周氏。而孫娜恩卻是因為天啟帝之前就有了旨意,張皇后和劉老太妃只能讓她做了一個側妃,這倒是和歷史上的結果是一樣的。

  究其原因,卻是因為在召見了孫娜恩之后,張皇后和劉老太妃都覺得這女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如此傾國傾城,若是年紀再大一點,豈不是該禍國殃民了?所以兩人都不同意立她為信王正妃,但又不得不給皇帝和信王這哥倆交代,所以就封了她做側妃了事。

  而選擇周氏的原因,大約是覺得這女孩兒帶著一絲江南水鄉的靈秀之氣,而且從她的經歷來看,應當是個會持家之人。不過張皇后覺得這位周氏看上去有些弱小,有些不禁風的樣子,大概是擔心她不像是個能夠多生多育之人,所以還是有些猶豫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