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四章 爭論(三)

  “元輔大人此言謬矣!皇上此次殿試之前就曾言,要舉子們在答題時言之有物,不必拘泥于題材。何瑞徵、管紹寧二人文筆是要好于史可法,但卻是勝之不武,畢竟二人是用了八股文作答。再反觀史可法,他與劉若宰一樣,都是依照皇上的要求要求作答,且所言皆實在,相比之何、管二人,反而要強上不少。”韓爌的話音剛落,禮部左侍郎溫體仁就出言反駁道。

  溫體仁在天啟帝病重時,與張惟賢徐希等人在午門外聯手,共同慫恿群臣請立朱友建。這件事情上他出力不小,算是立下大功。朱友建即位登基后,論功行賞,便將他從禮部右侍郎擢升為左侍郎。別看只是從右到左,可卻是從三把手到了二把手的位子上。而且一旦禮部尚書來宗道不干了,那十有八九就會是由他來接任。

  但溫體仁卻是一點都不滿足,他覺得依照自己的功勞,直接做禮部尚書都不為過,現在只是讓他升了半級,區區一個左侍郎,實在是滿足不了他的胃口。

  不過溫體仁心里也十分清楚,自己若是想繼續往上走,那就必須緊緊抱住皇上的大腿,跟住皇上的步伐,時刻與皇上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得到皇上的信任,自己才能高升。所以剛才韓爌一發言,溫體仁就立刻出言反對,為的就是在朱友建心中留個好印象。

  看到溫體仁這么積極的發言,為自己說話,若不是朱友建很清楚他的為人如何,那只怕就真的要對溫體仁有個好印象,以后對他多加關注了。

  關于溫體仁這個人究竟如何,是忠是奸,朱友建心中也是有自己的判斷的。先從后世的史料來看,這個人處事非常圓滑,十分會拉攏人心。崇禎一朝十七年,先后換了十九個內閣首輔,可溫體仁一人卻能干了七年,足足占了整個崇禎朝三分之一的時間,這說明什么?說明溫體仁還是很有手段的,也確實有獨特的才能。

  不過這種才能溫體仁卻沒有用在正確的地方,他為了上位,也是不擇手段,栽贓誣陷,無所不用其極。而且做了首輔后,也沒有想著要去重新中興大明,反而是結黨營私,打壓異己,還大肆貪污受賄,蒙蔽崇禎帝,可以說他是似忠實奸。

  所以別看他雖然在擁立自己的問題上出了不小的力氣,但朱友建卻并不怎么感冒。當時那種情況,你溫體仁不干,也會有冷體仁、熱體仁愿意去做。基于此,朱友建就沒有打算去過于重用他。這種人,功利心、私心都太重,雖說未必會是個十足的奸臣,但佞臣是一定的。

  “來卿,你身為禮部尚書,你就先來說說,這三個士子的卷子究竟如何?”來宗道剛才也沒有表態,他不是東林黨,雖然以前曾經依附過魏忠賢,小節有虧,但大事上還是能夠做到客觀公正的。再說他是禮部尚書,這事本來就得讓他發言。所以朱友建直接向來宗道問道。

  “皇上,臣以為在這文章之上,此三子各有所長,難分搞下。不過若是從皇上此次出題的角度來看,史可法卻要強過何瑞徵、管紹寧二人。故而臣以為,史可法當入一甲!”

  來宗道最后還是決定遵從朱友建的心意,不就是一個名次,何必搞得這么麻煩?本來就是皇上自己定就可以的,現在給大家面子,讓咱們幫著參考參考,你們就非要跟皇上對著干,圖什么啊?元輔你們看不出來嗎,皇上就是想要史可法進一甲,卻又不想背這個鍋,我們做臣子的,也得體諒體諒皇上啊!算了吧,皇上給我們面子,我們也得給皇上面子啊,就這么著吧。

  看到禮部的一二把手保持著一致,禮部右侍郎錢謙益雖然身為東林領袖,有心為韓爌站臺,但這時候也不好再說什么,只能繼續低頭垂手站在眾人當中,一言不發。

  “英國公,你意下如何?”朱友建又向張惟賢問道。

  張惟賢身為內閣大臣,文淵閣大學士,主管的就是禮部,這事他自然是有很大的發言權的。況且他又是勛戚,也不怕得罪這些文臣。朱友建就是看到這一點,才想要張惟賢來一錘定音。

  “皇上,臣無異議,但憑圣裁!”張惟賢這話純粹就是和稀泥了,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反正意思就是皇上您怎么說,我就怎么聽怎么辦。

  “又是一頭老狐貍!”朱友建心中暗誹一句。不過現在這情況,只要能壓住反對的聲音就行,沒看韓爌他們那些東林人現在都已經沉默不語了。朱友建又看向袁可立和孫承宗:“袁師、孫師,你們二位覺得呢?”

  事已至此,還是順著皇上的心思吧。萬一君臣再搞個不高興,大家臉上都不好看。袁可立和孫承宗看到現在這形勢,不想再多起波瀾,心中也都是嘆了口氣,齊齊上前一步答道:“來尚書所言臣并無異議,全憑皇上定奪!”

  “恩,好!既然大家都沒意見,那朕就決定了:何瑞徵為二甲第一名,史可法為一甲第三名,管紹寧為一甲第二名,劉若宰為一甲頭名。禮部就按此明日發榜吧。”朱友建又看了看那邊已經緘默的東林眾人,最后大聲說道。

  韓爌這時候也確實沒辦法再說什么了,本來想著倚仗自己內閣首輔的權威,再加上身邊東林眾人的聲援,能夠為何瑞徵拿下榜眼的位置。畢竟何瑞徵可也是東林門人,狀元雖然爭不到,拿到第二名也是大大有利于東林的發展的。卻沒想到最后只落得個二甲頭名,與自己設想中的實在是有些大啊。

  不過這時候就算再不甘心也沒有辦法了,皇上鐘意史可法,非要抬他入一甲,又有這么多人都在支持,自己也不好繼續違逆,罷罷罷,事不可為,也就只能退一步,把這口氣咽下吧。不過來宗道、溫體仁,這次就先記著,咱們以后新帳舊賬再一起算!

  “臣等遵旨!”在場的眾人心中紛紛松了一口氣,本來這事皇上你自己定就行了,非得問問我們,還搞得大家這一番爭執,還鬧出了這么多不愉快。

  這番腹誹自然是只能在心中說說了,不過這也是朱友建的目的,不讓你們來參與一下,你們怎么會重視數學?況且也從這次的事情中讓自己看到了不少東西啊,不錯,這只是個開端,以后還會有的。

  其實朱友建選定管紹寧為榜眼,而不是何瑞徵,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就在殿試當天,在寫策問的時候,朱友建巡視走到管紹寧的身邊時,也不知道是他看到皇上在看自己的卷子后過于緊張還是有別的什么原因,才寫出的一個“誠”字,右邊的“戈”字竟然少寫了一撇。

  朱友建當時并沒有出聲,只當做沒有看見。又轉了一圈之后,再次來到他身邊,卻見他還是沒有發現,那一撇仍然沒寫,于是他便親自提筆給管紹寧補上了。至于朱友建為什么會這么做,后來就連他自己都說不清,反正鬼使神差的就這么干了。所以管紹寧最后比何瑞徵就占了這么一點優勢,以至于后來許多人都稱呼管紹寧為“一撇榜眼”。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