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煥章等人將風塵仆仆的李衍迎進了都護府。()
李衍剛坐好,聞煥章就稟報道:“大都督,宋國派遣蔡攸和林靈素過來,我們做不了主,且有些分歧,另外蔡攸和林靈素非要見大都督,我們才請大都督回來的。”
李衍問:“他們過來干什么?”
郭永道:“明著是來問罪的,多半是想招安大都督。”
李衍又問:“你們之間的分歧是什么?”
聞煥章道:“他們中,有些人認為不應該接受招安,宋國君昏臣奷,咱們已經有今日之勢,沒必要接受招安,還有些人認為咱們應該接受宋國招安,這樣才能名正言順,且多了一個強有力的盟友。”
李衍一一看過眾人,發現支持招安的大多都是朝廷出身的人,顯然這些人對大宋朝廷還沒死心,他們應該是認為宋國只要換一個英明點的皇帝就還有救,而反對招安的則是一直以來跟李衍一路走過來的老兄弟,這些人大多對宋國朝廷失望透頂,且認為水泊梁山現在發展的非常好,實在沒有必要去捧宋國的臭腳,另外,支持招安的人明顯底氣不足,相處了這么久,他們怎么會不知道李衍一向反對招安甚至有心造反的態度,他們之所以將李衍請回來,只是抱著萬一的態度,而反對招安的人則是信心十足,他們也知道李衍一貫的態度。(uu小說最快更新)
李衍問聞煥章:“軍機有何想法?”
聞煥章道:“簡在大都督之心,當乾綱獨斷。”
李衍暗自點了點頭。
聞煥章最大的好處就是本分,這也是李衍放心將樂浪和真番二郡交給聞煥章管理的最主要原因。
李衍想了想,道:“我先見見蔡攸和林靈素再說。”
聞煥章道:“好,我這就安排。”
李衍道:“不急,我先休息三日,三日后再見他們。”
眾人都是一笑,無不想道:“大都督的手段越來越高了。”
林靈素讓弟子將公孫勝請來,然后極為熱情的迎了上去,道:“道友,不知你家大都督歸來否?”
公孫勝道:“已歸,不過大都督在外征戰日久,乏了,說三日不辦公事,要先享受三日天倫之樂。”
林靈素道:“煩請道友為我引薦,我已來了月余,不能再耽擱下去了,官家可還在等著貧道的消息。”
公孫勝道:“大都督向來是說一不二,說要休息三日,就一定得休息三日,誰敢進言,不要命了。(最快更新)”
林靈素脖子一涼,問道:“大都督好殺人?”
公孫勝沒否認,道:“大都督若是個溫柔的性子,能打下這樂浪、真番二郡?”
林靈素一想也是,心道:“跟這樣嗜殺之人打交道,需得小心些,他可不會像官家那么寬厚。”
林靈素又道:“不知大都督對咱們道家是持何種態度?”
公孫勝道:“大都督信奉使用主義,誰對他有用,他就信誰。”
林靈素眼珠轉了轉,然后從懷中摸出了一個小盒子,道:“此乃九陽至寶丹,吃后能夜御十女,官家子嗣豐厚,全靠這寶丹,這十丸寶丹煩請道友幫貧道進獻給大都督。”
公孫勝笑道:“大都督春秋鼎盛,子嗣繁多,用不上這寶丹,道友若想取悅大都督,還需從別的地方下手。”
能把趙佶忽悠到連北都找不著了的林靈素,怎么可能不是一個聰明人?
見公孫勝給口,林靈素立即拜道:“還請道友指點。”
公孫勝一臉為難道:“這……此事涉及到我安東都護府的機密……”
林靈素太明白孫公勝這幅嘴臉是什么意思了,于是很醒目的從腰間拿下了一塊玉佩送給公孫勝,道:“此乃官家所賜的靈犀佩,價值連城,貧道與道友一見如故,便將它贈與道友,以成全貧道與道友之間的友誼。”
公孫勝推脫不過,只能收起,然后道:“我安東都護府目前最缺的就是人,道友以此為突破口,必能說服大都督接受招安。”
林靈素不解,道:“人?”
拿人錢財,與人消滅。
公孫勝既然收了林靈素的玉佩,怎么能不幫林靈素謀劃?
公孫勝道:“大都督想在漢城修建一座府邸,另外大都督還想將漢城修成牢不可破的堅城,可大都督手上沒有匠人,再有我們被困在這海外之地,全靠船來交通,船大都督倒是有一些,可這船用用就壞了,沒有船工就沒法修復,所以大都督極缺船工,這么說吧,只要道友能為大都督要來三五千技藝精湛的鐵匠、木匠、皮匠、石匠、紙匠、漆匠、泥水匠或是船工,招安之事多半能成。”
林靈素笑道:“修建府邸、城池和船用不了這么多匠人和船工吧?”
公孫勝不答反問道:“這重要嗎?重要的是,有這三五千技藝精湛的匠人和船工,大都督就有可能接受招安,樂浪、真番二郡就有可能是宋國的領土,而林仙師你就能立這不世之功之人。”
三五千技藝精湛的匠人和船工對發達的大宋而言,真不算什么,連給趙佶修建萬歲山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用這些人換兩郡之地,很劃算,至少林靈素覺得很劃算。
不過為以防萬一這三五千匠人和船工換不來李衍接受招安,林靈素又問道:“不知大都督還想要什么?”
與此同時,蔡攸也在問孫靜:“不知大都督還想要什么?”
孫靜一邊把玩著一枚玉扳指、一邊道:“還是人,文人,這樂浪、真番二郡,大都督是打下來了,卻沒辦法治理,大都督不信任高麗人只信任漢人,而移民來的漢民又都是農夫,根本不具備管理之才,假如相公能為大都督要來一千個太學生,招安一事必成。”
蔡攸有些遲疑道:“一千個太學生,是不是……太多了?”
孫靜道:“官家興建辟雍作為外學,招了三千八百個太學生,這些太學生中每年只有不到一百能被選拔出來使用,卻又有上千人入學,太學生越積越多,以至于多數人不能學以致用,只能從事賤業,或是反復留學期待有朝一日能被選上,實在是太過浪費了,不若給大都督,不,給樂浪、真番二郡派一千個太學生來,讓樂浪、真番二郡徹底成為漢地,豈不是一件大好事?”
蔡攸心道:“那些太學生中,只有少數人堪用,可以舉薦為官,其余之人多為雞肋,若是能用他們換來兩郡之地,確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