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向南喃喃自語了一句,腳下不自覺地又朝前跨了一步。
一步踏出,右眼之中,景象突變。
“亡秦者胡?”
巍峨聳立的咸陽宮中,秦王嬴政穿著一席黑衣,頭戴冠冕,威嚴地望著下方一眾臣子。
“胡人肆虐我大秦邊疆,掠殺我大秦子民,真當寡人軟弱可欺不成?”
“令內史蒙恬將軍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
秦王一怒,伏尸百萬!
秦王朝在統一之前的最高兵力才不過60萬人,現在居然派出30萬大軍,可見秦王嬴政討伐匈奴的決心之大。
蒙恬接到命令之后,立刻點齊人馬,殺出邊境。
匈奴人沒有料到秦國大軍會突然殺來,倉促應戰,但哪里是蒙恬的對手?
幾仗打下來,匈奴人節節敗退,不僅讓出了“河南地”(河套地區),而且還撤到了黃河北岸。
蒙恬又乘勝追擊,一直逼得匈奴人回退700余里。
匈奴人雖然遠遠撤走,但秦王嬴政并未就此放心。
因為匈奴人是游牧民族,馬背上為生,來去飄忽不定。
他們的軍隊都是騎兵,雖然遠遠撤走,要卷土重來也很容易。
嬴政思考再三,覺得還是得使用老祖宗的辦法——修筑長城,擋住匈奴人的騎兵,不過要修就修一條長的,讓匈奴人無法繞過去。
于是,他又下令,讓蒙恬大軍不要撤回,留下修筑長城,又從國內征了幾十萬勞工奴隸,送往邊疆修筑長城。
隨著秦王嬴政的這一道命令下達,浩大的長城工程開始了,一出悲壯的大劇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長城經過的地方,不是荒漠,就是大山深谷。
遇山,城墻就要修到山嶺,遇谷,城墻就要修到谷底,起伏不定。
工地上成千上萬的民夫夏頂烈日、冬迎朔風,在監工們高高舉起的皮鞭下苦苦掙扎。
不知道有多少人跌下了懸崖深谷,粉身碎骨;更不知道有多少人活活累死在工地上,尸骨被砌在城墻里……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向南看著這一幕,忍不住念出了“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寫的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中的一句來。
這句詩的意思是,如果你生了男孩,千萬不要去養育他;如果生下女孩,就用珍貴的肉乾撫養她吧!你難道沒看見長城的下面,死人尸骨重重疊疊,相互撐拄,堆在一塊了嗎?
向南心中情緒激蕩,又忍不住向前一步踏出。
“孤本不欲如此,奈何人心險惡,造化弄人!”
北平燕王府中,燕王朱棣披頭散發,臉上怒容隱現。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太子朱標早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繼位之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就迫不及待地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
首先遭到廢除的藩王,就是與燕王同母所生的弟弟周王朱橚[sù],他被貶為平民,發配到了遙遠的云南。
在這之后的一年內,建文帝又相繼廢除了代王、峨王、湘王、齊王的爵位。
燕王知道,自己也是早晚的事,被貶為平民還算好的,說不得還會有殺身之禍。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姚廣孝站在一旁,淡淡說道。
“好!”
燕王眼中厲色一閃,冷笑道,“本王當‘清君側’,以‘靖難’!”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率先出手,將建文帝派遣至北平,控制燕地兵權,監督燕王行動的趙焉、謝貴等人全部擒殺。
為了排除后顧之憂,朱棣采取內線作戰,以部將郭資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云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
整整用了3天的時間,燕王朱棣才控制了北平城的局勢。接著,他又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為由,打出“靖難”(即“平定禍亂”之意)的旗號,廢除建文帝的年號,續稱洪武三十二年,設立完備的中央機構。
自此,一場叔侄反目、爭奪皇位的戰爭,打響了!
“靖難之役!”
向南深吸了一口氣,還沒來得及多想,眼中景象再變!
“也先貪鄙可厭,既得歲賞,又出爾反爾,率軍屢屢襲擾我邊民!”
明英宗朱祁鎮端坐龍椅之上,一臉怒容,“朕欲御駕親征,讓也先知道知道,我大明,不可欺!”
“陛下,萬萬不可啊!”
兵部尚書鄺堃、侍郎于謙極力勸阻,吏部尚書王直,也率文武百官諫阻,但英宗不聽。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15日,英宗下令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戶部、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大批文武官員,以及號稱50萬的唯一戰略機動部隊——京軍,御駕親征,并且不要準備,即日出發。
7月16日,在兵將不相習、士兵不能熟練使用新配發兵器、沒有隨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況下,50萬大明軍隊被一個“目不辨旌旗,耳不諳鼙角”的皇帝,以及一個專橫跋扈、一無所長的宦官王振指揮著,如兒戲一般,北出居庸關,向大同前進。
24日,也先偵察得知明軍主力出征的情形,佯裝畏懼,主動北撤,隱蔽埋伏,縱明軍驕兵,以尋找最佳作戰時機。
而此時,已到達戰區的明軍目睹尸橫遍野,人人恐懼,皆無戰意。
鎮守大同的親信太監郭敬,向王振密報了與瓦剌軍交鋒時慘敗的情景,加之出征以來風雨一直未停,剛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驚異,王振這才決定撤軍回京。
也先從偵查中得知明軍狀況,立即率軍突入,跟蹤追擊,勢如疾風。
8月13日,也先襲擊長途輾轉、饑渴疲憊的明軍后衛吳克忠部,吳部匆忙交戰,不久全軍覆沒。
英宗得悉,急派成國公朱勇等率兵4萬迎敵。朱勇行至今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鷂兒嶺時,遭到瓦剌軍的埋伏,又是全軍覆沒。
8月14日,驚恐萬狀、又饑又渴的明軍退至土木堡。當夜,便被分數路包抄而來的瓦剌軍包圍。
土木堡,當時是宣府通向居庸關的重要驛站,位于狼山西麓,周圍百里范圍內,群峰聳立,地勢很高。
明軍掘地2丈無水,堡南15里的一條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軍控制。數十萬明軍斷水,軍心大亂。
8月15日,善戰的也先,屢勝不驕,慎重決策,遂遣使前往明營講和,并使軍隊后撤,行佯退之計,以麻痹明軍。
此時,明軍已斷水2天,兵馬饑渴難熬。
英宗見瓦剌軍已退,又見使者前來,便讓內閣大學士曹鼐,擬制了同意講和的詔書,派人與瓦剌使者,一同前往瓦剌軍營。
王振以為議和將成,便匆忙下令拔營,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
隊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的騎兵,就從四面圍攻而來。
明軍驚恐,人人爭先逃命,使指揮失靈,加之官兵不熟悉戰前新配發的火器性能,無法使用,未經激戰,即全軍大潰。
瓦剌騎兵左沖右突,大肆砍殺,明軍死傷達數十萬人。
英國公張輔等50多名大明精英,死于亂軍之中,明英宗朱祁鎮被浮。
英宗被俘前,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憤而擊殺。
史稱——土木堡之變!